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 58 (3): 0305001, 网络出版: 2021-03-12  

基于anapole模式高灵敏度检测的等离子体结构设计 下载: 576次

Plasmonic Structure Design for High-Sensitivity Detection Based on anapole Mode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摘要
设计一种基于anapole模式的高灵敏度传感器,由金属反射层、SiO2薄膜和开槽硅圆盘构成。利用硅纳米阵列中的anapole模式激发金属反射层以产生等离子体共振,通过模式匹配和相邻结构之间的耦合可以在周期性纳米结构中产生尖锐的共振峰。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结构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不同参数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纳米结构可以显著增强局部电场,同时降低能量的吸收率。利用圆偏振光可以在纳米结构周围实现自旋-轨道角动量的转换,有利于对神经递质等生物分子的传感。
Abstract
A high sensitivity sensor based on anapole mode is designed, which consists of a metal reflector, a SiO2 thin film and a slotted silicon disk. The anapole mode in silicon nanoarray is used to excite the metal reflector layer to generate plasma resonance, and sharp resonance peaks can be generated in the periodic nanostructures through mode matching and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structures. The structure i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nsor is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structur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local electric field and reduce the energy absorption rate. The spin-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conversion around nanostructures can be realized by using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sensing of biomolecules such as neurotransmitters.

1 引  言

人脑中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功能和组织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已经使用了各种传感器基于电化学和荧光的方法来识别样品,而这些传感器在纳米(nm)至微米(μm)的检测范围内表现良好。在采用电化学的方法识别样品的过程中,信号会受到外部环境(如电磁辐射)的影响,而电磁干扰对体内的分子,尤其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1。近年来,使用光学共振的金属纳米结构来控制和聚集衍射极限尺度下的电磁场是很普遍的方法之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等离子体金属纳米天线能够极大地增强单个量子发射器与其周围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不仅能够增强发光,还能实现皮秒级超快发射和定向发射的控制,从而使其非常适合于单分子的超灵敏生物检测。能量转移的过程中,金属中自由电子的能量会产生损耗,这不仅会抑制荧光发射,还会导致天线及其周围环境产生大量的焦耳热,该热量足以熔化纳米粒子并杀死细胞,而一些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的传感需要在适温下进行,因此等离子纳米天线的应用受到根本的限制2

anapoles模式可以在同时含有电偶极矩和环形偶极矩的纳米结构中被激发,这些电偶极矩和环形偶极矩会导致辐射场发生相消干涉,并且在远场中可以观察到特定波长处透射光谱率的明显下降。anapole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之一,现已有研究人员在玻璃衬底上制作硅纳米盘,并且在光学频率范围内可以激发anapole模式3。对于光学频率范围内的anapole模式,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当在同一结构中存在电偶极子(ED)和环形偶极子(TD)时会激发anapole模式,使得电偶极子和环形偶极子各自的辐射模式可以发生相消干涉,从而抵消远场中的全散射光,并且具有非零的近场激励4。本文设计一种基于anapole模式的紧凑型(尺度为几百纳米)和高灵敏度液体折射率传感器,旨在通过改变其共振波长来实现对神经递质等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2 结构与方法

anapole介电纳米结构如图1所示。纳米硅圆盘的直径d为310 nm,高h为50 nm,SiO2薄膜的厚度t为80 nm并将其放置在由金材料构成的金属背反射膜上,将纳米硅圆盘放在SiO2薄膜上并在其中心开凿矩形槽,其长l为130 nm,宽w为10 nm,极化周期T(相邻两个硅圆盘圆心之间的距离)为600 nm。整个结构在水下工作,激发波长在可见光的范围内。

图 1. anapole介电纳米结构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of anapole dielectric nanostructure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为了优化设计,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对结构进行仿真计算。在合理计算时间的情况下,为保证数值精度,将硅圆盘区域内的网格尺寸设为3 nm,硅圆盘以外的区域采用自动分级网格。设置的结构为周期阵列,利用完全匹配层来吸收z传播方向上离开模拟域的波。仿真过程中,选用圆偏振光进行激发。

3 分析与讨论

为了给出结构的设计思想,在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单个结构和周期结构进行计算,两种结构的透射光谱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到,周期结构在波长为800 nm处的波峰出现明显的骤降现象,透射率下降约为66%,而且波峰很窄。

图 2. 两种结构的透射光谱曲线

Fig. 2. Transmission spectrum curves of two structures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性能,接下来分析器件的结构参数对灵敏度的影响。传感器的Thtlw决定传感器的灵敏度,因此研究5个参数中的一个发生变化而其他参数不变的传感器性能。

周期阵列中,每个纳米结构的极化周期T可以表示为5

T=E01/P-S

式中:E0为入射平面波的振幅;P为极化率;S为偶极子之和。当波矢垂直于阵列平面时,S可以表示为

S=j1   1-ik|rij|3cos2θij-1expik|rij||rij|3+k2sin2θijexpik|rij||rij|

式中:k为入射平面波的波数,其中k=2π/λλ为入射平面波的波长;rij为从偶极子i到偶极子j的向量;θijrij与极化方向(由入射电场引起)之间的夹角。

1/PS的实部相等时,则(1)式分母中的实部为零,阵列中纳米结构的极化度变大,这是激发表面等离共振的条件之一6图3为不同周期的透射光谱曲线。从图3可以看到,随着周期的增加,散射效率和衍射耦合强度逐渐降低,因此透射光谱曲线发生右移且振幅减小。

图 3. 不同周期下的透射光谱曲线

Fig. 3. Transmission spectrum curves under different periods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当anapole模式的两个组成部分ED和TD在靠近金属反射层处发生共振时会与反射层相互作用,这会改变结构的散射水平和能量耦合7,因此将纳米硅圆盘放在SiO2薄膜上。采用低折射率介电材料SiO2层覆盖金属,通过改变其厚度来增强纳米结构的共振(即随着共振波振幅的增加,透射光谱曲线的下降趋势更大)。图4为不同条件下的透射光谱曲线。从图4(a)可以看到,随着SiO2层厚度的增加,共振波的振幅随之增加。从图4(b)可以看到,随着硅高度的增加,透射光谱曲线逐渐右移且峰值变大,由此可以说明硅的高度主要影响共振波的振幅。

图 4. 不同条件下的透射光谱曲线。(a)不同厚度的SiO2;(b)不同高度的Si

Fig. 4. Transmission spectrum curv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 SiO2 of different thickness; (b) Si of different heights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纳米硅圆盘内开槽长度和宽度的变化会改变共振波长,也会改变增强因子。不同槽长和槽宽对透射光谱的影响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到,虽然不同的槽长和槽宽会给谐振峰值带来影响,但影响还是很小的。槽长或槽宽主要会对电场产生影响,但槽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场增强。当槽长太短时,槽不能完全与场相互作用,因此不能实现最大的场增强;当槽长太长时,槽将与硅圆盘的边缘接触,使得电场不能被集中,因此不利于场增强。只有当槽的长度与硅圆盘的直径成一定比例,影响才会最小化,从而可以获得最高的增强因子。此外,通过减小(增加)槽的宽度也可以实现更高(更低)的场增强8

图 5. 不同槽长和槽宽的透射光谱曲线

Fig. 5. Transmission spectrum curves of different slot lengths and slot widths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当设计的介电纳米结构发生共振时,纳米结构内部的电场分布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看到,电场均被集中在纳米硅圆盘的中心开槽处,而且强度非常强,圆盘中心的受限电场表明该结构具有电磁能量耦合的能力。不仅如此,从虚线框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利用圆偏振光可以激发硅圆盘周围产生的漩涡场。因为采用圆偏振光激发可以将入射圆偏振平面波的自旋角动量(SAM)转换为散射场的轨道角动量(OAM),而这种散射场正是由于所使用的高折射率材料(硅)构成的纳米结构介导的9,而且产生的旋涡场非常局部化,直径只有几百纳米,诱导的光学力足够强,可以推动特定尺寸的纳米粒子沿着纳米结构周围作螺旋轨迹运动,这有利于对神经递质等生物分子的传感。

图 6. 纳米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电场分布。(a)表面;(b)截面

Fig. 6.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nano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 Surface; (b) cross section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为了证明所设计的结构能够实现对神经递质等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图7为不同折射率(1.330~1.380)10对透射光谱的影响。从图7可以看到,共振波长曲线随着折射率的增加不断右移且峰值不断减小。图7插图为1.340~1.341范围内的透射曲线放大图。从图7插图可以看到,在折射率改变很小(仅有0.001)的情况下,共振波长也会发生变化,从而证明该结构传感的灵敏度。

图 7. 不同折射率的透射光谱曲线

Fig. 7. Transmission spectrum curves of different refractive index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4 结  论

对于神经传感的应用来说,anapole电介质纳米结构有很大的优势。如anapole模式可以在纳米结构的中心处产生高度集中的电磁近场11;与该模式相关的电场被限制在纳米天线内,而不会延伸到周围介质或邻近的纳米天线中12;该结构所需的材料普通,制造起来简单;通过观察来自每个单独结构的远场散射光谱,可以很容易地测量共振波长;使用平面波就可以很容易地激发anapole模式;作为一种全介电结构,纳米天线不会受到所有基于金属的等离子体结构所共有的光损耗和热效应的影响13

本课题组设计一种基于anapole模式的紧凑型高灵敏度液体折射率传感器。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结构的几何参数来确定最优结构,从而改变其折射率来判断传感灵敏度。该结构制备简单,使得利用最先进的微加工技术实现对神经递质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成为可能,而且对实现高分辨率化学和生物检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Rithesh R D, Prasanth S, Vineeshkumar T V, et 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ased fiber optic dopamine sensor using green synthesized silver nanoparticles[J].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6, 224: 600-606.

[2] 赵静, 王英, 王义平. 氧化石墨烯增强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传感器[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9, 56(23): 230601.

    Zhao J, Wang Y, Wang Y P. Graphene-oxide-enhanc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fiber sensor[J]. 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9, 56(23): 230601.

[3] Cambiasso J, Grinblat G, Li Y, et al.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dielectric nanophotonics and the visible regime with effectively lossless gallium phosphide antennas[J]. Nano Letters, 2017, 17(2): 1219-1225.

[4] Basharin A A, Kafesaki M, Economou E N, et al. Dielectric metamaterials with toroidal dipolar response[J]. Physical Review X, 2015, 5: 011036.

[5] Kravets V G, Kabashin A V, Barnes W L, et al. Plasmonic surface lattice resonances: a review of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J]. Chemical Reviews, 2018, 118(12): 5912-5951.

[6] 侯浩杰, 刘钧妍, 肖博文, 等. 基于非对称纳米颗粒阵列的垂直与平行表面晶格共振[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9, 56(15): 152501.

    Hou H J, Liu J Y, Xiao B W, et al. Formation of orthogonal and parallel surface-lattice resonances with asymmetric nanoparticle array[J]. 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9, 56(15): 152501.

[7] Miroshnichenko A E, Evlyukhin A B, Yu Y F, et al. Nonradiating anapole modes in dielectric nanoparticles[J]. Nat Commun, 2015, 6: 8069.

[8] Yang Y Q, Zenin V A, Bozhevolnyi S I. Anapole-assisted strong field enhancement in individual all-dielectric nanostructures[J]. ACS Photonics, 2018, 5(5): 1960-1966.

[9] 黄媛, 张寅瑞, 钟哲强, 等. 基于涡旋圆偏振光干涉的偏振快速旋转束匀滑方案[J]. 中国激光, 2020, 47(9): 0905003.

    Huang Y, Zhang Y R, Zhong Z Q, et al. Rapid polarization rotation smoothing scheme based on interference of circularly polarized vortex beamlets[J].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2020, 47(9): 0905003.

[10] 万金霞, 李毓龙. 神经递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分析化学, 2020, 48(3): 307-315.

    Wan J X, Li Y L. Recent advances in detection methods for neurotransmitters[J].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48(3): 307-315.

[11] Li J, Verellen N, van Dorpe P. Enhancing magnetic dipole emission by a nano-doughnut-shaped silicon disk[J]. ACS Photonics, 2017, 4(8): 1893-1898.

[12] Evlyukhin A B, Novikov S M, Zywietz U, et al. Demonstration of magnetic dipole resonances of dielectric nanospheres in the visible region[J]. Nano Letters, 2012, 12(7): 3749-3755.

[13] Albella P, de la Osa R A, Moreno F, et al.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enhancement with ultralow heat radiation dielectric nanoantennas: considerations for surface-enhanced spectroscopies[J]. ACS Photonics, 2014, 1(6): 524-529.

李智慧, 王艳红, 武京治. 基于anapole模式高灵敏度检测的等离子体结构设计[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 58(3): 0305001. Li Zhihui, Wang Yanhong, Wu Jingzhi. Plasmonic Structure Design for High-Sensitivity Detection Based on anapole Mode[J]. 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21, 58(3): 0305001.

引用该论文: TXT   |   EndNote

相关论文

加载中...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