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您目前在 全部期刊 '粟荣涛', 共找到 53个内容。
将选定结果:
[摘要]本文回顾了过去10年激光相干合成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总结了可合成激光模块性能提升的标志性成果,梳理了相干合成使能技术取得的重要突破,展示了不同类型激光相干合成取得的成果及其多样化应用,并对激光相干合成领域的...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21, 48(04):0401003
[摘要]
 PDF全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 2020, 49(05):20190577
[摘要]光谱合成技术利用色散元件或双色元件,使多路不同波长的激光在近场和远场同时实现空间重叠,合成至单一孔径输出的激光,是实现高功率、高光束质量激光输出的技术途径之一,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特别在近十年来,...
 PDF全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 2020, 49(12):20201053-20201053
[摘要]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20, 47(09):0916002
[摘要]以波长拓展为主线介绍了单频光纤振荡器的研究进展,以功率提升为主线介绍了单频连续光纤放大器的发展现状,以产生窄线宽种子源的方法为依据总结了1 μm波段高功率窄线宽连续光纤激光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当前高功...
 PDF全文强激光与粒子束 | 2020, 32(12):121001-121001
Efficient phase-locking of 60 fiber lasers by stochastic parallel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摘要]
 PDF全文Chinese Optics Letters | 2020, 18(10):101403
[摘要]光纤激光阵列光束相干合成可在提升输出激光总功率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光束质量,进而提升激光亮度,是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光纤激光相干合成实验已在实验室内获得了大量、良好的验证,然而在真实湍流大气环境下...
 PDF全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 2019, 48(10):1005007
[摘要]构建模块化的光纤激光阵列,并对阵列光束进行相干合成是获得高功率高光束质量激光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际上启动了多项与之相关的研究计划,例如,欧洲共同体(EC)在2012 年签署了国际相干放大网络工程(ICAN)计划,目...
 PDF全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 2019, 48(01):-1
[摘要]对非保偏光纤放大器进行偏振控制是获得高功率线偏振光纤激光输出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光纤放大器偏振控制的原理, 对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算法的偏振控制进行了理论仿真, 分析了算法性能评价函数、扰动电压分布...
 PDF全文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 2018, 55(09):090602
[摘要]计算技术的引入给超快光纤激光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际效果。文中简要总结计算技术应用于脉冲光纤激光的研究历程, 梳理发展脉络, 全面展示了计算技术促进超快光纤激光研究发展的使能特性。计算技术与超快光纤研究...
 PDF全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 2018, 47(08):0803001
[摘要]相干合成技术能够突破单路激光的功率和脉宽极限, 实现超高功率、超短脉宽的脉冲激光输出。介绍了超短脉冲光纤激光空域、时域和频域相干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综述了空域、时域和频域相干合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
 PDF全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 2018, 47(01):0103001
[摘要]受限于热效应、非线性效应、抽运源亮度等因素, 单路光纤激光功率提升能力有限。相干合成和光谱合成是获得更高功率输出且同时有望保持良好光束质量的有效方案。相干合成/光谱合成系统要求其基本单元模块--单路光纤激光...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8, 45(07):0715002
[摘要]提出了一种调控脉冲光纤放大器时域特性的新方法。根据光纤放大器中脉冲时域波形畸变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际应用中对输出脉冲的具体要求,采用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算法获取生成目标输出脉冲所需要的最优输入脉冲。通...
 PDF全文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 2017, 54(03):030604
[摘要]放大自发辐射(ASE)是影响低重复频率高峰值功率高能量脉冲光纤放大器性能的主要因素。系统综述了脉冲光纤放大器中抑制ASE的主要方法, 包括滤波、优化抽运特性(抽运功率、后向抽运、抽运方式)及优化种子特性(信号功率、...
 PDF全文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 2017, 54(02):020004
光纤激光仿真软件See Fiber Laser与光纤激光工具集SFTool
[摘要]为了实现一款全国产、界面友好、使用简单、能够指导科研和产业设计的光纤激光仿真软件,进行了光纤激光仿真软件的开发研究。在光纤激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能够对高功率掺镱光纤激光器进行仿真的软件See Fi...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7, 44(05):0506002
4路高功率窄线宽、线偏振光纤放大器相干偏振合成实现5 kW级高亮度激光输出
[摘要]受限于非线性效应、热效应、模式不稳定等多种因素, 单路光纤激光的亮度的提升存在较大的技术挑战。相干偏振合成技术有望克服单路光纤激光亮度提升瓶颈, 实现更高亮度的激光输出。理论上, 随着合成路数的增加, 相干偏...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7, 44(04):0415004
[摘要]全光纤激光振荡器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 是目前光纤激光器工业市场中使用较多的一类激光器。2014年, 芬兰CoreLase公司推出了输出功率为2 kW的全光纤激光振荡器; 同年, 美国相干公司基于空间结构实...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7, 44(04):0415001
[摘要]线偏振窄线宽光纤放大器在非线性频率变换和光束合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非线偏振窄线宽光纤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已经突破4 kW。相对于非保偏光纤,保偏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且模式不稳定(TMI)阈值更低。因...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7, 44(03):0315001
[摘要]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是突破单路光纤激光功率极限和实现更高输出功率的有效技术方案,是传统高功率激光系统走向激光相控阵高功率光纤激光系统的重要基础。介绍了高功率光纤激光相干合成的系统结构,并指出了主要研究对象...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7, 44(02):0201001
[摘要]在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中,增益光纤的热效应是限制激光功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温度测量方法只能测量到增益光纤的表面温度,无法得到增益光纤内部不同位置的温度。采用分布式光频域反射(OFDR)技术测量全光纤放...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7, 44(02):0201013
[摘要]增益光纤中的热效应是限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基于分布式温度传感的方法对光纤激光器增益光纤的温度进行测量,有助于对光纤激光器形成保护,并有望对热致模式不稳定(MI)等非线性效应的产生...
 PDF全文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 2016, 53(08):080006
[摘要]受激布里渊散射(SBS)效应是限制连续单频光纤激光最大输出功率的主要因素。为抑制增益光纤的SBS效应,通过改变增益光纤的掺杂浓度提出了一种展宽增益光纤的布里渊增益谱,降低布里渊增益系数,从而提高激光输出功率...
 PDF全文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 2016, 53(07):070604
[摘要]系统综述了高功率飞秒光纤激光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单路飞秒光纤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空间分束相干合成、分割脉冲放大相干合成、非线性压缩以及相干光谱合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了各种技术手段的特点,指出...
 PDF全文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 2016, 53(05):050007
[摘要]利用半导体激光器(LD)抽运大模场增益光纤实现了输出功率大于4 kW的主振荡功率放大结构全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了增益光纤纤芯直径和抽运波长不同情况下激光器的受激拉曼散射(SRS)和横向模式不稳定(TMI)特性。为...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6, 43(05):0502002
[摘要]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6, 43(04):0419002
[摘要]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6, 43(04):0419001
[摘要]报道了一种基于偏振锁相的自适应非线偏光-线偏光的产生方法。将激光器输出的非保偏光分成两束偏振态相互垂直的线偏光,基于偏振相干合成的原理,利用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相位调制器将两个偏振态的光束的相位差...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6, 43(02):0202006
[摘要]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工业加工、材料处理等领域有着诸多应用,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目前,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主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直接振荡器结构,一种是主振荡功率放大结构。采用振荡器结构的光纤激光器具...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6, 43(11):1115002
[摘要]报道了高平均功率的线偏振啁啾脉冲放大系统。该系统包括全光纤结构的多级放大器以及透射光栅脉冲压缩器。压缩前,实现了近衍射极限光束输出,平均功率425 W,光光效率81%,消光比约13 dB; 压缩后,获得了平均功率300 W、脉...
 PDF全文强激光与粒子束 | 2016, 28(05):050101
[摘要]基于主动锁相相干偏振合成系统实现了四路500 W级全光纤窄线宽保偏放大器的共孔径合成输出。当相位控制系统处于闭环状态时,整个合成系统的输出功率达2164 W,合成效率为94.5%。实验中,随着功率的提升,合成效率未发生明...
 PDF全文强激光与粒子束 | 2016, 28(04):0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