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您目前在 全部期刊 '宋悦', 共找到 14个内容。
将选定结果:
[摘要]采用传输矩阵法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和耦合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CMC)的电致发光光谱(EL)进行了模拟计算。OLED、MOLED和CMC的结构分别为glass/ITO(134 nm)/NPB(74 nm)/Alq3(...
 PDF全文发光学报 | 2020, 41(08):984
[摘要]激光器腔面灾变性光学损伤对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最大输出功率和可靠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是激光器突然失效的主要机制。如何克服腔面灾变性光学损伤, 从而获得高性能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首...
 PDF全文半导体光电 | 2020, 41(05):618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光电倍增管的锁相放大光电探测系统, 并定量地对系统中光电倍增管、放大电路、高压电源的噪声特性进行研究, 发现高压电源的纹波对系统噪声的影响很大。实验利用三台不同纹波的高压电源测试系统噪声...
 PDF全文光学 精密工程 | 2020, 28(12):2674
[摘要]为实现无人机机载光电设备对多个目标的准确定位, 提出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多目标定位系统, 建立了一种基于目标矢量的多目标定位模型。通过目标检测得到视场中各目标的像素坐标, 解算出各目标的视轴矢量, 融合无人机...
 PDF全文光学 精密工程 | 2020, 28(10):2323
[摘要]根据现有无人机光电定位方法对动态目标定位的局限性,借鉴光电经纬仪角度交会定位方法,提出改进的基于机载光电平台的双机交会定位系统.介绍了交会定位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构建辅助坐标系,对视轴向量进行齐次坐...
 PDF全文光子学报 | 2017, 46(09):0912003
[摘要]飞机姿态测量是无人机系统目标定位的重要环节。该文拟采用多台北斗天线测姿, 分析了北斗接收天线测姿精度对机载光电平台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为此, 本文建立机载光电平台目标定位系统模型, 用蒙特卡洛法分析目标定位...
 PDF全文液晶与显示 | 2016, 31(09):902
[摘要]为同时对多个目标实施实时或准实时定位,建立了机载光电成像平台多目标自主定位系统,针对该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像元视线向量的多目标自主定位模型。通过目标检测算法得到视场中各目标的像素坐标,根据单面阵电荷耦合器...
 PDF全文光学学报 | 2015, 35(01):0112005
[摘要]针对现有传统亮度计采集背光源亮度的检测方法用时长,不适于生产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ε-支持向量回归机的背光源亮度均匀性评价方法。设计了背光源亮度均匀性检测平台,采用CCD图像传感器一次性同时获得几个背光源亮度...
 PDF全文液晶与显示 | 2015, 30(05):857
[摘要]为了解决机载光电平台与载机间存在相对角位移造成目标定位精度下降问题,设计了一种机载光电平台相对角位移实时测量系统。对现阶段使用的机载光电平台目标定位精度不高的原因以及基于改进的多控制点相机在线标定与姿...
 PDF全文中国激光 | 2013, 40(09):0908007
[摘要]为了提高机载光电测量设备定位精度,搭建了机载光电测量设备目标自主定位系统。利用齐次坐标转换的方法,构建了机载测量系统跟踪目标时的目标定位方程和定位误差方程,并利用蒙特卡洛法分析目标自主定位误差。引入小...
 PDF全文光学 精密工程 | 2013, 21(12):3133-3140
[摘要]传统的无人机目标定位技术要求在外场对惯导基准,减振器基座和光电平台坐标系之间进行复杂的标校,利用空间坐标系转换理论对地面目标进行定位。但由于各坐标系之间标校的偏差和飞机经纬度的误差,使得定位结果精度较...
 PDF全文液晶与显示 | 2012, 27(05):713-717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多塞曼能级原子系统中偏振对四波混频抑制增强的影响。作用在邻近跃迁上的缀饰场能够引起能级分裂,从而在电磁诱导透明窗中能够控制四波混频过程的抑制与增强。我们发现,不同偏振的泵浦场通...
 PDF全文Chinese Optics Letters | 2011, 9(07):072701
[摘要]传统的无人机目标定位技术要求光电转台必须装配激光测距仪,因此光电转台至少是双装载。这使得转台体积和重量偏大,影响了飞机系统的续航时间、升限和时速,不适合挂装在小型无人机上。无人机航空吊舱采用惯导系统,...
 PDF全文红外技术 | 2011, 33(10):593-597
[摘要]简述了机载光电平台的工作原理与功能,介绍了平台速度环和跟踪位置回路的经典控制方法.从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出发, 提出了复合控制在机载光电平台数引跟踪中的应用.介绍了前馈控制的原理和局限性以及在光电平台数引跟踪...
 PDF全文光学 精密工程 | 2008, 16(02):26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