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西安光机所成立之始末

李育林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曾为我国“两弹一星”、“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五十多年的创新历程,西安光机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战略高技术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型研究所。本期我们邀请到曾参与建所工作的李育林老师,介绍西安光机所成立初期的概况,以飨读者。

  1 西安光机所成立的时代背景及筹建工作

  1960 年初,中苏关系破裂,前苏联撕毁合同,撤离专家,带走图纸资料,致使中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进程受到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家高层从整体安全战略出发,提出“三线建设”的部署,同时要实现毛主席在1958 年6 月作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预言。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院长郭沫若等领导班子成员拟议在西安成立国家“两弹一星”的光学动态测试科研机构。这一动议得到了时任中科院陕西分院党组书记、院长崔哲等领导者的积极响应,当即启动并责成有关单位派员去长春市“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当时的名称)进修学习,培养专业骨干人才。于是在1960 年2 月15 日,由中科院陕西分院管辖的应用光学所派出李育林、赵志义、王俊翎、胡炳儒,赵双进、高维亚、仲升贵等7 位学员,以及原中科院陕西分院的机械研究所相继派出沈民生、郑逸芳、姜志超、戴宏恩、叶毅敏、史文樵、王辅伦、李元、李佑国、何焕来、齐秀云、闫自强、何惠英等十余名学员赴长春原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分别进修光、机、电等配套专业。

  1962 年2 月25 日,中科院责成院新技术局谷裕局长主持在京开会讨论成立“中科院光机所西安分所”问题。与会者有长春原光机所李明哲书记、龚祖同副所长等。西安参会的有原陕西分院应用光学所所长汪勇,机械所所长卓博文以及邹宝骥、奚徐州、李育林3 位秘书等。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分所”,同时商定由长春“中科院光机所”派遣喻焘研究员、杨秀春工程师、郭乃竖助理研究员、楼绍江工程师等不同专业人员以及张老友司机(带一辆吉普车)尽快赴西安进行筹建工作。

  经过一段紧张有序的安排,到1962 年3 月27日,中科院正式宣布“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分所”成立。届时原属中科院陕西分院管辖的应用光学研究所、机械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物理所和半导体室等并入“中科院光机所西安分所”,并派中科院新技术局副局长苏景一任该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原“长春光机所”副所长龚祖同研究员任所长,并由卓博文、汪勇任副所长等。当时各所合并后已有200 余人,到1963 年初又合并西安市钟表仪器厂李仁杰书记、蒋承光厂长带领的约100 余名工人,届时全所已超过300 余人。

  1962—1965 年,先后由长春光机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信**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仪专等院校分配来的光、机、电专业大学毕业生近100 余人来所工作,全所总计达四百余人,已初具规模。所里先后组建了第一研究室(光学材料/ 光纤研究室),第二研究室(光学研究室,包括光学设计、光学检验、光学镀膜及激光成像等),第三研究室(电子学研究室),第四研究室(精密机械研究室),第五研究室(电真空及变相管相机研究室),并建立了一个光、机、电及装校车间工种较齐全的附属工厂,初步形成了理论设计、实验研究、生产制造的综合性研究所。当时器材采购为国家计划单列户头“04 单位428 部”专用章。

  2 建所初期急迫的科研任务

  2.1 首台热室潜望镜和反应堆堆顶潜望镜的研制

  早在1962 年初到1963 年末,当时实验大楼(621#)尚未竣工的情况下,陕西分院先在该大楼二层提前安置了龚祖同所长办公室(当时龚所长家居先安置于西安人民大厅一套房间),陕西分院崔哲院长还把他的小丰田车贡献出来,用于龚所长上下班接送。当时成立了代号“601”课题组的设计研究室,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成功急需的“原子能热室潜望/ 摄像仪”和“原子能反应堆堆顶潜望系统”。在龚所长的带领下,课题组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奋战,提前完成了光学—机械系统的设计工作,但当时主要面临的一大困难是缺少耐辐射光学玻璃。龚所长是有名的光学材料专家,随即购进“钴60#”放射源,开展所需的(500# ~ 600#)耐辐照光学玻璃的研制,接着又开展了光学纤维拉制工艺。所以1964 年“中国第一根光纤”是西安光机所研制的。从1962 年初到1964 年中,先后研制成功西安光机所的首台设备——“QW-61 型热室潜望镜”和“65 型堆顶潜望镜”,解决了反应堆热室潜望显微观察摄影分析以及观察记录重水反应堆活性区各种现象的诊断。

  2.2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氢弹爆炸与第一台高速摄影机的伊始

  早在1963 年3 月,北京**科委召开“特别会议”,会议由张震寰主任主持,与会人员有:**科委21 所程开甲所长,吕敏教授、孙受籓教授等;长光所王大珩所长、唐九华、陈星旦、张礼堂等。西安光机所李育林、杨铮和等。会议讨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高速摄影等光测问题并明确由西安光机所承担此重大任务。到1963 年9 月在西安人民大厦召开该高速摄影的“方案论证会”,会议由王大珩所长主持,与会人员有程开甲所长、龚祖同所长、苏景一副所长及西安光机所和248 厂的相关专业人员李育林、杨铮和、陆增培、蒋森林、汪欣、高崇寿、赵宗尧、魏顺根、李复新、杨茂等10 余人。在王大珩所长的主持下,经过几种不同光路系统的比较,最终确定了第一台“高速摄影机的设计方案”。并在西北光学仪器厂(248 厂)和西安黄河仪器厂分别参与光、机和电控系统协作加工下,顺利完成了首台“ZDF-20 型等待分幅高速摄影机”。其光学系统中创造性地采用了类菱形棱镜分光元件和双层四面体旋转棱镜反射扫描结构,组成了分幅等待型工作原理,于1964 年5 月研制成功。另一项研制成功的 “高速克尔盒相机”于1964 年10 月16日在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中成功拍摄到爆炸早期火球半径变化序列照片,获得了火球半径随时间变化和表观温度变化等关键数据。接着研制成功的“ZDF-250”型高速摄影机用于1967 年6 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的成功拍摄。

  3 建所初期的工作面貌

  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工作条件又相当落后,例如当时的光学设计是翻“五位对数表”或用台式数码管显示的手打计算器;机械设计全是用绘图仪,鸦咀笔画图;电路系统只能是用粗大的分立元件及电子管实现。这样连续三年的日夜加班,哪还有星期日休息的想法!当时,龚祖同所长除了白天上班外,每晚7 点到9 点半去办公室工作,不管风吹雨打从不间断。记得有一次中科院苏炜局长来所视察工作时,特意在所长办公室门上留条:“建议龚所长不要晚上来上。”就连每年正月初一上午10 点钟,龚所长总要召开研究室主任会议,总结和布置工作。党委书记苏景一也带头加班,还立下制度,要求机关管理人员每星期三下午到工厂车间劳动锻炼,并了解下层对所里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仅此足以说明当时所内繁忙的工作状态和紧张的精神面貌。

  时至1963 年末,由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成立,就依次正式更名为“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及随后的“中科院安徽(合肥)光机所”,“中科院四川大邑光机所(当今的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在回顾建所早期历史的同时,有必要简介一下我所首任所长龚祖同先生(1904-1986)。龚先生是上海南汇人,国家一级教授,中科院原学部委员会委员。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助教。后留学德国,在“柏林技术大学”攻读“光学系统高级像差”博士。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看到抗日前线急需大量军用光学仪器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投身于国家光学仪器的设计和生产。我国第一台军用双目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就是他带领三个西南联大学生亲自设计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专款在长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光所前身)建立国家光学玻璃研制基地,并邀请龚先生负责光学玻璃试制工作。龚先生任西安光机所所长的同时,还兼任我国第一个大型天文望远镜“216 工程”首席专家。


龚祖同先生(70岁)

  他呕心沥血地带领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立业,是我国“纤维光学”、“高速摄影”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部分参考资料:

  1.《科技成果选编》庆祝建所三十周年(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 李育林“一种中等画幅频率的等待型转镜高速相机”“全国高速摄影会议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1978。

  3. 干福熹口述,黄振发访问整理。“无怨无悔的选择——干福熹口述自传” 2014,湖南教育出版社。

原文刊载:《光电产品与资讯》2014年第10期,P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