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生日,TA收到了15位院士的祝福!

砥砺奋进四十载,栉风沐雨铸辉煌。2021年,《光学学报》即将迎来创刊四十周年,为隆重纪念,特推出“《光学学报》创刊四十周年”专辑。

《光学学报》作为我国光学科技人员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最主要窗口,一直以来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例如,2019年,87岁高龄的周立伟院士以唯一作者在《光学学报》上发表了4篇成像电子光学的系列研究论文(“成像电子光学”专辑,2019年第4期)。

值此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我国光学界多位前辈和专家如金国藩、潘君骅、王育竹等院士特为本次周年庆专辑题词以表祝贺。院士专家名单及题词如下表(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育竹

王育竹,1932年2月出生于河北正定,量子光学专家。首次提出将光频移效应用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利用激光偏转原子束验证了亚泊松光子统计规律。开展了一维驻波场激光冷却原子的研究,观察到低于多普勒极限温度的现象。首次将多普勒效应用于原子干涉仪,观察到原子干涉现象。利用固体微球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获得了新的激光谱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家骐

王家骐,1940年2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光学仪器专家。长期从事大型光学精密仪器设计、空间对地图像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及总体误差理论分析。研究和开发了中国重大和重点工程需求的多种型号的大型、高集成度和高精密度的光学和光电仪器,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提高了中国有关领域的技术水平。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松林

庄松林,1940年8月出生于江苏溧阳,光学专家。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中国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被誉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国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系统,在统计试验总极值最优化方法及公差的非线性模型等方面取得独创性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文清

刘文清,1954年1月出生于安徽蚌埠,环境光学监测领域专家。成功将光谱学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开拓了中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发展了高灵敏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了系列先进环境监测设备。他主持开展了环境光学技术方法创新,建立了环境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研发了污染物光谱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应用软件。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滇元

范滇元,1939年2月出生于云南昆明,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一直从事“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系统的研制及应用工作。先后研制成功“大型单路”、“星光I”、“神光I”、“神光II”和“神光-Ⅲ”(原型)等大型钕玻璃激光装置,成功应用于激光聚变、X光激光、高能量密度物理等前沿科学研究。 在高功率激光基础理论、总体系统设计和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先进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国藩

金国藩,1929年1月出生于沈阳,光学仪器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领导可擦除盘机、激光陀螺等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种可写可擦光学头,独创地将激光陀螺用于测量弱磁场。有创见地提出了脉冲调制理论解释计算全息及空间域滤波的新概念,写出了国内第一本《计算全息图》、《二元光学》专著,开创性地将计算全息用于制作凹面光栅及光学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立伟

周立伟,1932年9月出生于上海,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宽束电子光学理论领域创建了自己的科学学派,所研制的像增强器电子光学系统设计软件包为中国微光夜视器件自主研制与开发开辟了道路。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寿桓

周寿桓,1937年4月出生于四川成都,激光与光电子专家。主要从事固体激光工程及应用的研究,在全固态激光、高光束质量激光、高亮度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等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重要成果。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梓森

赵梓森,1932年2月出生于广东中山。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石英光纤;创立了我国光纤通信技术方案;作为技术带头人的武汉邮科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和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中国光谷”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文汉

姜文汉,1936年5月出生于浙江平湖,光学技术专家。早年从事大型光测设备研究,在精密轴系理论和技术、固定式光学测量系统等方面有开创性工作。1979年在我国首先开拓自适应光学方向,建立整套基础技术并研制多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德生

姜德生,1949年3月出生于湖北武汉,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专家。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建铨

姚建铨,1939年1月出生于上海,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主要从事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研究,发展了高功率倍频激光的理论,发明的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确计算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姚技术”、“姚方法”并广泛应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崔铁军

崔铁军,1965年9月出生于河北承德滦平,计算电磁学和电磁超材料专家。在计算电磁学及其快速算法、大型军用目标的精确电磁仿真、目标特性与目标识别、电磁逆散射与电磁成像、埋地散射体的探测与成像、微波毫米波天线与电路的全波分析、新型电磁媒质及其物理特性研究等方向上做出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堃墀

彭堃墀,1936年8月出生于四川广元,国内量子光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固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量子光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研制了内腔倍频稳频Nd:YAP/KTP激光泵浦源,设计了半整块光学参量放大器(OPA),在同一个实验装置上获得多种非经典光场,应用强度相关孪生光束实现了精确度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微弱信号检测与量子非破坏测量。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君骅

潘君骅,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吴淞,应用光学专家。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研制、光学元件及系统的加工和测试。中国光学测试仪器和光学制造技术的奠基人,非球面光学应用的先驱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