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杂志社

追求卓越,光学“大同”!第二届“空间、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学术会议(SAME 2024)圆满落幕

发布:ZSjie2130阅读:702时间:2024-4-11 16:11:44

 

       这是一场聚焦光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科学盛会,更是一次探寻合作机遇的交友之旅。4月8-10日,第二届“空间、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学术会议(SAME 2024)在浙江杭州举办。

 

       本次大会以“助力‘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7位院士倾力助阵;延续了首届会议以光学为轴线,以《光学学报》SAME专题子刊为根基,融合空间(S)、大气(A)、海洋(M)与环境(E)的整体思路,为汇聚起相关领域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同时,通过专题子刊青年编委专辑论文展、期刊亮点封面展、招聘专场等各类创新活动将SAME的“大同”效应不断放大!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光学学报》SAME专题子刊主编、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院士致辞。他指出,当前空间、大气、海洋与环境这四大领域的交叉融合对于我国追求科技话语权、实现和谐共生理念尤为重要,相关学者应当珍视本次SAME会议上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让创新在兼容并蓄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大会共主席、主办方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卫标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上海光机所成立60周年,主办SAME会议意义非凡。他强调,SAME会议推动了光学“老树”发“新芽”,是促进光学交叉领域发展与应用的重要载体;作为紧跟国家重大需求的激光技术研究机构,未来上海光机所在办刊办会方面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推动光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大会共主席、《光学学报》SAME专题子刊执行主编、西安理工大学华灯鑫教授介绍了SAME刊的最新工作进展。他表示随着“中国百强期刊”《光学学报》的影响力不断提升,SAME子刊得到了很好的生长滋养,在报道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成果方面日益做出质量和特色。

 

 

       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办刊”力量。开幕式上举行了SAME子刊优秀编委/青编委颁奖仪式。刘文清院士、华灯鑫教授为获奖代表颁奖。

 

 

       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刘东教授主持。

 

 

院士领衔,学术报告异彩纷呈

 

       SAME 2024以保持高水平学术质量为本,精心安排了内容丰富的各类报告。院士领衔的9个大会报告、50个专题特邀报告、50个主题报告、83个快闪报告、100余个张贴报告,让参会代表全方位、多角度体验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

 

       开幕式上,5场院士主讲的大会报告干货满满,带领参会代表走进光学与空间、大气、海洋、环境的交汇之境,感受与众不同的科学之美。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以“我国海洋激光遥感技术的进展与挑战”为题,讲述了我国在海洋激光遥感科学与关键技术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与所面临的挑战,同时针对“十四五”期间国家相关重点研发计划提出三点建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院士以“碳中和背景下大气光学监测的需求与挑战”为题,指出减污减碳战略下光学监测技术需要适应的新要求,以及支撑构建全面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国防科技大学宋君强院士以“地球系统数字孪生构建与挑战”为题从大气海洋的光学观测出发,讲解了地球系统数字孪生的数据支撑与构建方法,并探讨了关键技术与主要挑战。

 

 

       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以“沙尘暴与荒漠化防治”为题,解析了沙尘暴形成机制、高温干旱与沙尘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与荒漠化扩张之间的联系,并呼吁加强沙尘暴的防治工作。

 

 

       在“国产高分卫星遥感影像全球广义控制高精度测图”报告中,同济大学童小华院士总结了国产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并介绍了该技术在全球2 m正射影像和“一带一路”测图等方面的应用。

 

 

       开幕式大会报告由西安理工大学华灯鑫教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张鹏研究员主持。

 

 

       闭幕式上,学术交流热情不减。院士、大咖聚焦光学交叉领域重点阶段的重点问题,剖析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展望光学技术未来的巨大潜力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张学军院士以“空间光学系统制造与应用”为题,展示了中国在光学反射镜材料、非球面光学系统设计、空间相机集成与测试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强调国产高水平科研装备的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卫标研究员以“国际首个温室气体探测雷达研制及全球遥感数据分析”为题,介绍了国际首个星载二氧化碳探测激光雷达和高光谱气溶胶探测激光雷达——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主要性能参数和遥感数据验证。

 

 

       西安理工大学华灯鑫教授以“电磁波频谱思考未来大气遥感技术发展”为题,从大气、气象与环境三个具体应用场景出发,分别概括了廓线精细探测的技术进展与瓶颈,以及后续需要进一步研究关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孙胜利院士以“未来已来,唯光不变”为题,强调了光学在空间探测、大气监测、海洋研究和环境预测预报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光学尤其是红外技术与其他科技深度融合的意义。

 

 

       闭幕式大会报告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郑永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卫标研究员主持。

 

 

       会议期间4个专题会场基于100余场的专题报告,聚焦重点阶段的重点问题,展开深度交流。

 

 

       此外,去年曾备受瞩目的学生快闪报告,今年迎来更大热度,自由来稿数量同比增长62.7%。近百位光学交叉领域的年轻人站上讲台,其中很多人更是表示这是其学术生涯的“首秀”。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平台:“我从同学们身上感受到了活力,大家讲得不错,但要注意如何利用好这短短的3分钟讲清楚4点——构建场景;解决场景中的什么问题、到什么程度;突破瓶颈的方案;效果的验证与贡献。”评委老师之一、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肖林研究员面授技艺,提出中肯的指导建议。

 

 

       会场同步还设置了张贴报告展示位,给予更多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终,来自北京大学等单位的8位学生获得优秀快闪报告奖,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10位学生分获优秀张贴报告奖和张贴报告最佳人气奖。张学军院士、孙胜利院士、郑永超研究员分别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0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陈卫标研究员为获奖代表颁奖。

 

 

推陈出新,“社区”理念深入人心

 

       遵循着打造“一刊一会一社区”的愿景,SAME 2024以学术交流为核心,积极寻求创新点,孵化出一系列服务交叉学科的活动,吸引更多学者学生进一步融入“社区”,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圈。

 

       会议报道日,张鹏研究员带来精彩又“接地气”的同期讲座,他深入浅出地解读综合气象观测发展带给光学测量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并讲述以此助力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无限可能。现场人气爆棚,1000余人移步直播间同步收看。讲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丁雷研究员主持。

 

 

       产学研一体化开放交流则是另一种“社区”模式。会场布置了产品展位,四大光学交叉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成果跃然眼前,引人驻足围观,更引来寻求合作的同道中人。

 

 

       值得一提的是,SAME 2024新设“招聘专场”活动,打通了光学交叉学科领域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最后一公里”,7家科研院所的100多个招聘岗位虚位以待,参会代表纷纷前来面对面交流。

 

       事实上,会议期间“社区”大融合的完美呈现也只是一角。早在会议筹备阶段,已有很多关注SAME会议的朋友加入其中。今年,主办方特面向大众征集会议形象标识设计方案,投稿如潮,最终入选的作品以SAME的四个字母为原型,通过变形字体巧妙融合流水、山脉、云湍流等自然元素,与会议四大专题相呼应,展现出四大领域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大同”。

 

 

融刊于会,全面提升影响力

 

       以会助刊、刊会融合,同样在SAME 2024发扬光大。除了开幕式上颁发《光学学报》SAME专题子刊优秀编委/青编委,会议期间还布置了青编委专辑论文展、期刊亮点封面展,人气爆棚。专题子刊编委会和会议指导委员会的顺利召开,更为SAME期刊、会议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会主席刘文清院士对会议涌现出活跃的年轻人印象深刻,肯定了青年后继力量在SAME未来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大会共主席郑永超研究员评价本次大会十分有特色,为国家建设发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表示,SAME 会议已经逐渐成为刊会融合的“样板”,将持续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建设美丽中国。

 

       今年是中国激光杂志社举办SAME会议的第二年,多点开花、好评如潮。但这并不是天花板,SAME的“一刊一会一社区”未来大有可为!

 

 

       本次大会由中国激光杂志社主办,感谢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系统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共同协办。特别感谢赞助商的大力支持!

 

 

编辑 | 徐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lPK6dKu3ImIMiF9Lat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