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可编织光电子器件”专题出版:刚柔并济,可编织的高科技!
柔性光电子器件研究蓬勃发展,已成为光电子技术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光电子纤维器件已在大健康、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智能感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光电子纤维器件,涵盖了传感、能量转化和存储、显示、控温等多个功能,已成为未来新兴经济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
当前,光电子纤维器件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探索齐头并进、百花齐放,有望催生全新的产业领域和经济增长点。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柔性光电子器件领域的新原理、新技术、新应用,更好地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紧密交流,《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在2023年7月第13期推出“ 柔性可编织光电子器件”专题,共收录16 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包括13 篇特邀综述和3 篇特邀研究论文,内容涵盖了传感、能量转化和存储、热管理等多种功能的光电子纤维器件和其他柔性光电子器件,及其在智能穿戴、人机交互、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在此衷心感谢为本专题顺利出版做出贡献的专家,感谢陶光明教授、郑子剑教授、朱斌副教授和马志军研究员的辛苦组织与筹划。相信本专题的出版一定能为从事柔性光电子技术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启发,促进该领域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特邀论文
作者:唐艺恒, 翁阳, 陈泽群, 李晓静, 斯科, 龚薇, 林宏焘, 李兰
单位:西湖大学
作者:郭晶晶, 郭校言, 脱佳霖, 李卓洲, 徐立军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张诚, 温晓钰, 许君, 马雪慧, 叶玉彤, 马英杰, 周宇聪, 李宜潼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作者:蒋高明, 陈超余, 陈丽君, 马丕波
单位:江南大学
作者:杨安平, 周鸿猷, 方婕, 苏斯杰, 宋向阳, 黄梓琪, 甘久林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杜汐然, 王雪旸, 朱斌
单位:南京大学
作者:邹德春, 吕志彬
单位:北京大学
作者:秦龙, 王韵词, 项思维
单位:重庆大学
作者:陈梦佳, 陈福广, 陈智, 龚梅琳, 刘小峰, 马志军
单位:浙江大学
作者:王哲, 蒋望凯, 徐凯臣, 汪晓巧
单位:苏州大学
作者:王哲山, 孙刘平, 王岩, 胡建臣, 张克勤
单位:苏州大学
12.微纳热电纤维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敏, 路旭, 袁刚, 曹津维, 卢荣泰, 唐国武, 陈东丹, 钱奇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肖明, 缪朝阳, 卞敬, 李建民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14.弹热制冷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丹洋, 肖熠程, 刘遵峰
单位:南开大学
15.光遗传学用多功能光纤
作者:齐岩坤, 张智浩, 吕时超, 周时凤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陈智, 钟理京, 陈梦佳, 王宇莹, 刘小峰, 马志军, 邱建荣
单位:之江实验室
组稿专家简介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光谷实验室“光谷产业教授”以及运动与健康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与生命支持装备方向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纤维光电子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先后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82篇,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28项、申请发明专利45项。担任《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纺织学报》编委、Advanced Fiber Materials副主编、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备战巴黎奥运会科学顾问等。所带领团队的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1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项目等。科研工作多次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部官网、《科技日报》、Science News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郑子剑,香港理工大学教授。2003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2007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毕业,研究领域为高分子科学及有机光电子学(导师Prof. Wilhelm T. S. Huck)。2008~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纳米中心博士后,研究纳米制造(导师Prof. Chad A. Mirkin)。2009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201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1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材料表界面科学、纳米制造、新型柔性材料、柔性电子应用等。主持国家项目和香港、广东等地区横向课题60余项。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拥有国内外专利40余项,部分成果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等十多项国际大奖,并已通过专利授权等方式成功向企业转化。2018年当选首批香港青年科学院青年院士,2020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21年当选香港研究资助局高级研究学者。目前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材料与器件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副主任,以及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2019年创办Wiley绿色能源环境领域的先进材料期刊EcoMat并担任主编,近年亦担任Advanced Materials和Small的客座编辑,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等杂志的顾问。
朱斌,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光热调控、热管理、锂电池储能等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Sustainability、Science Advances、PNAS、Advanced Materials 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受邀在美国材料学会年会(MRS)、中国材料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余次,并担任Nature、Nature Sustainability、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审稿人。曾获2021年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等荣誉。
马志军,研究员、之江实验室智能感知研究院类人感知中心研究专家。2011~202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历任博士后、讲师、副研究员。2016~2019年以香江学者身份在香港理工大学访学。主要从事光电功能纤维材料和器件及其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通信/一作40余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等高影响因子(>10)论文12篇,论文他引 2800 余次,其中6 篇超 100 次(包括2篇高被引论文,1篇热点论文)。申请发明专利 14 项(授权 5 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之江实验室技术攻关项目1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等。获得香江学者奖、珠江科技新星、科技先锋奖等学术荣誉,担任《激光与光电子进展》青年编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