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杂志社

搭建卫星对话桥梁,“卫星互联网激光通信技术”专题征稿

发布:ZSjie2130阅读:1244时间:2023-8-19 10:01:08

       卫星和互联网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里按照各自的发展模式和技术道路,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近年来,在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卫星互联网概念应运而生,并呈现出低轨化、超大规模、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种类的卫星发射入轨,技术不断进步,将形成融合通信、计算、感知等功能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新时代。

 

       激光通信技术具有通信容量大、保密性强、体积功耗小等优势,是卫星互联网中承载网骨干数据传输的首选技术。它涵盖激光、光学、通信、结构、控制和电子学等诸多学科,是复杂性极高的设备,可以为卫星互联网提供安全、高速的数据通信高速公路。激光通信技术经历了原理概念、桌面验证、地面试验、在轨试验和在轨应用等阶段,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应用阶段前夕。激光通信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包括星间、星地、星空、星海和深空等场景,可以为不同的飞行平台提供移动宽带数据传输支持。

 

       为进一步推动卫星互联网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集中展示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决定在2024年第7期(4月)推出“卫星互联网激光通信技术”专题,现公开征集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诚挚邀请国内外专家赐稿。

 

征稿范围

 

       星间激光通信技术、星地激光通信技术、星海激光通信技术、深空激光通信技术、光学瞄准捕获跟踪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激光通信时频一体化技术、激光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光学/射频通信一体化技术、新型激光通信体制、激光通信组网技术、星载光交换、星载光信息处理。

 

       征稿范围不局限于上述内容,非常欢迎卫星互联网激光通信技术相关的新原理、新技术、新应用的论文!

 

截稿时间

 

       2023年12月31日

 

投稿方式及格式

 

       通过《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官网“作者中心”投稿(主题标明“卫星互联网激光通信技术”专题投稿)。

 

       投稿模板及要求请详见官网“投稿模板”。

 

       联系人:李雅新/张雁

 

       电 话:021-69918427

 

       邮 箱:liyaxin@siom.ac.cn/zy@siom.ac.cn

 

组稿专家

 

       姜会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应用光学技术研究。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项目7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部省级科技一等奖9项(7项排名第一)。曾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获授权发明专利101项(20项排名第一),发表学术论文442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2部排名第一)。

 

       幺周石,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启真杰出学者。历任航天五院空间微波技术**科技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空间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卫星光通信学术带头人和产品责任人等。长期从事卫星通信系统与网络、宇航级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系统成果,在多类卫星中得到在轨验证与应用。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预研背景项目和重大专项型号项目,建成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卫星光系统集成平台。

 

       伍剑,男,1999年于清华大学获物理电子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OSA/IET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北京通信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期刊《China Communications》编委,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北京市“科技新星”,兼任光通信领域顶会OFC/ECOC的TPC委员,国际会议OECC2015 TPC共主席。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2012年分获两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欧洲、日本、美国等知名学者合作撰写外文专著“Enabling Optical Internet with Advanced Network Technologies”。申请发明专利45项(包括5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5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在OFC、ECOC、OECC、CLEO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大会报告20余次。

 

       孙建锋,研究员,现任职于上海卫星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期从事空间激光通信及检验技术研究,担任多个航天型号任务主任设计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百余项,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汪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光子网络室主任,长期从事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究。主持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课题、航天专用技术预研等国家级科研任务。突破了超高灵敏度高速相干光通信技术,作为系统副总师研制了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开展了星间激光链路在轨测试和多业务示范应用,速率2.5 Gbps,可支持通信距离4500 km。主持研制了全海深高速数传设备,核心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潜器“奋斗者”号与着陆器“沧海号”之间的高清视频信息传输问题,为万米载人潜器和着陆器联合作业的全球首次洋底直播提供了重要手段。目前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海洋光学专委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深海装备学委会委员。在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余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VFaUz80D1ETAUwAEVMHgg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VFaUz80D1ETAUwAEVMH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