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基本信息
创刊:
1972年 • 月刊
名称:
光子学报
英文:
ACTA PHOTONICA SINICA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
出版单位:
科学出版社
主编:
郝跃
ISSN:
1004-4213
刊号:
CN 61-1235/O4
电话:
029-88887564
邮箱: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新型工业园信息大道17号47分箱
邮编:
710119
定价:
120元/期

本期栏目 2021, 50(1)

MORE

光子学报 第50卷 第1期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0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阿秒脉冲光源诞生于21世纪初,是同时具有阿秒时间和纳米空间分辨率的全相干光源,在近20年的时间里,推动了阿秒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显著的进展和突破。阿秒脉冲为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信息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研究手段和重要创新机遇。本文介绍了阿秒脉冲的重要发展历程,主要综述并总结了高次谐波、阿秒脉冲产生以及阿秒脉冲测量的关键技术和现状,最后对阿秒脉冲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超快光学 阿秒脉冲 高次谐波 选通技术 阿秒脉冲测量 软X射线 Ultrafast optics Attosecond pulse High-order harmonics Gating technique Attosecond pulse characterization Soft X ray 
光子学报
2021, 50(1): 1
涂碧海 1,2,3姚萍萍 1,3,*韦玮 1,3提汝芳 1,3[ ... ]洪津 1,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肥23003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3006
3 中国科学院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2001
设计了基于单像元辐射响应模型的相对辐射校正方法和流程。依据信号还原入射光的反演顺序,分析非均匀性干扰信息,依次对探测器、空间杂散光、起偏度和光学系统相对透过率进行校正。在轨测试期间,设计了基于沙漠场反射率法的多角度观测数据快速检验方法,满足了大视场偏振成像仪的相对辐射性能检测需求。实验数据表明,单点相对辐射响应差异均小于4%,相对辐射校正方法合理有效。相对辐射校正和在轨快速检验的方法为相关大视场偏振成像仪的研制和在轨辐射定标提供了参考。
大视场偏振成像仪 多角度观测 相对辐射校正 非均匀性 在轨检验 Large field of view polarization imager Multi angle observation Relative radiometric correction Nonuniformity On orbit validation 
光子学报
2021, 50(1): 10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四川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成都60064
2 东华理工大学 理学院,南昌330013
为了解决在线三维测量技术中像素匹配耗时长,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网格运动统计特征的像素匹配算法。该方法只需一帧固定的正弦光栅投影到被测物体上,由摄影系统连续采集五帧物体在相等位移下的变形条纹图,提取出相应的调制度信息,并利用快速旋转不变性特征算法提取图像的特征点匹配对,然后利用改进的网格运动统计特征算法来实现误匹配对的剔除。最后根据在线三维测量中对其精度要求很高的特点,取其出现位移量最多的值以获得一组相移量相等的条纹图,采用等步相移算法重建出在线移动物体的三维形貌。大量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的在线傅里叶变换轮廓术算法进行对比,所提方法的鲁棒性更高,能够恢复出更高精度的三维面形。
在线三维测量 像素匹配 网格运动统计 位移 等步相移算法 Online three-dimension measurement Pixel matching Grid motion statistical Displacement Equal step phase-shifting algorithm 
光子学报
2021, 50(1): 11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光谱成像技术实验室,西安70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 西安测绘研究所,西安710054
通过分析成像原理、仿真光学模型和搭建原理样机,讨论了在实验环境下影响自准直定标系统定标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定标系统在设计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包括像元尺寸选取、像点位置算法、调焦量计算和系统装调误差。根据分析结果对原理样机的定标误差进行了校正,最终实现原理样机的焦距定标精度小于0.4 mm,X、YZ方向旋转的定标精度分别小于0.6″、0.6″和12″,定标精度的相对误差优于0.2%。
几何定标 自准直 空间相机 在轨定标 Geometry calibration Auto-collimation Space camera On-orbit calibration 
光子学报
2021, 50(1): 123
作者单位
摘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广西桂林541004
为解决因分析物与局部增强电磁场弱相互作用而导致传感器灵敏度偏低的问题,通过引入微流控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电磁场作用增强的超材料吸收体太赫兹微流传感器。传感器与太赫兹波相互作用产生磁偶极子共振,在0.4~1.4 THz频段内可产生两个吸收率高于98%的谐振峰。同时,通过集成微流通道,极大促进了分析物与位于法布里-珀罗谐振腔内局部增强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传感器灵敏度可达537 GHz/RIU。另外,结构单元设计为四重旋转对称结构,传感器具备良好的极化不敏感和宽入射角度不敏感特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和偏振不敏感等特性,在无标记微量物质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太赫兹 超材料吸收体 传感器 微流通道 电磁场作用增强 Terahertz Metamaterial absorber Sensor Microfluidic channel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teraction 
光子学报
2021, 50(1): 131
唐小燕 1,2柯友煌 1,2井绪峰 1,2别寻 1,2[ ... ]洪治 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计量大学 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杭州3008
2 中国计量大学 太赫兹研究所,杭州310018
为了实现太赫兹波束的自由操控,基于Pancharatnam-Berry几何相位理论,提出一种多层C型单元结构,实现在目标频率下0到2π的太赫兹波透射传输相位调控。基于广义斯涅耳定律,构建2-bit和3-bit编码超表面,在圆偏振入射条件下,实现透射型太赫兹波束的散射角度调控。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中的傅里叶卷积运算,对不同周期序列的编码超表面进行四位制编码卷积运算,获得新的编码序列,实现对透射太赫兹波散射角度的自由调控。利用多层C型编码超表面单元结构对其进行旋转编码,实现1阶和2阶涡旋相位板,产生不同阶数太赫兹波涡旋光束。
电磁波 超表面 太赫兹波 傅里叶卷积 几何相位 散射 Electromagnetic wave Metasurface Terahertz Fourier convolution Geometric phase Scattering 
光子学报
2021, 50(1): 142
吴鹿杰 1,3文庆涛 1,3高雅增 1,2,5卢维尔 1,2,5[ ... ]韩立 2,4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微电子仪器设备研发中心,北京0002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1407
3 北京交通大学 理学院,北京100044
4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北京100080
5 北京市微电子制备仪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基于原子层沉积与聚焦离子束切割抛光相结合的工艺,提出了一种多层膜型波带片制备技术。利用耦合波理论计算出最外环宽为10 nm的Al2O3/HfO2、Al2O3/SiO2、Al2O3/Ir和Al2O3/Ta2O5四种材料组合的多层膜波带片在X射线能量为8 keV和15 keV时的菲涅尔波带片的理论衍射效率,讨论了最外环宽和波带片高度对衍射效率的影响,选择了Al2O3/HfO2为后续叠层制备。研究了原子层沉积制备Al2O3和HfO2薄膜的生长特性,验证了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单层膜厚为10 nm叠层结构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Al2O3和HfO2薄膜粗糙度可控在1 nm,均匀性优于±1.5%,单叠层厚度误差仅为0.416 nm.同时,利用聚焦离子束切割抛光技术得到了最外环宽为10 nm,高宽比200的高分辨率X射线菲涅尔波带片。
菲涅尔波带片 原子层沉积 聚焦离子束 高分辨率 耦合波理论 Fresnel zone plate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Focused ion beam High resolution Coupled wave theory 
光子学报
2021, 50(1): 156
作者单位
摘要
1 郑州大学 物理学院 河南省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郑州45000
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3 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光电芯片与集成重点实验室,河南鹤壁45800
针对数据中心互连用波分复用芯片需求,采用折射率差为1.5%的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设计并制备了应用于数据中心发射端的同侧、小型化、低损耗4通道粗波分复用芯片,尺寸为6.6 mm×2.2 mm,最小插入损耗小于2.33 dB,1 dB带宽大于11.35 nm,偏振相关损耗小于0.14 dB,波长精准度偏差小于0.38 nm。完全满足数据中心光互连波分复用芯片商用指标要求。
光波导 数据中心互连 粗波分复用 硅基二氧化硅 发射组件 同侧 Optical waveguide Date center interconnection Coarse wavelength-division Silicon-based silica Transmitter assembly Same side 
光子学报
2021, 50(1): 165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昌航空大学 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昌330063
2 西南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1010
为了提升基于人类视觉系统检测方法的检测率、检测速度和场景适应能力,构建了一个多场景红外弱小目标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算法。从自底向上的机制出发,提出多尺度灰度-方差估计,快速计算显著图并估计出最优目标尺寸,使用基于加速分割测试特征的角点检测算法快速提取候选目标,并引入非极大值抑制去除冗余。从自顶向下的机制出发,结合生物侧抑制理论与余弦相似度,提出了软竞争模糊自适应共振网络,并设计一个特征集对目标进行描述。最后,使用网络训练所得模型完成对候选目标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与5种代表性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概率和更快的检测速度,且在不同场景的性能更具稳定性。
计算机视觉 目标检测 人类视觉系统 视觉注意机制 红外弱小目标 Computer vision Target detection Human visual system Visual attention mechanism Infrared dim target 
光子学报
2021, 50(1): 173
朱颖 1赵明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上海海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上海20306
2 中国科学院智能红外感知重点实验室, 上海00083
基于点云数据与光学遥感影像的协同应用在遥感领域获得广泛关注,为了对两种数据进行精确的配准以更好地融合两者优势,提出了一种城市场景下点云与光学遥感影像的自动配准方法。首先,由点云数据生成深度影像,即3D数据转换为2D影像;然后,运用Unet模型对深度影像和光学遥感影像分别进行训练并分割得到建筑面;再基于建筑面轮廓点集构建建筑最小外接矩形,将矩形长宽比作为寻找同名点的约束条件;接着,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寻找矩形中心同名点;最后,同名点坐标代入变换模型计算模型参数,完成配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运用传统点特征方法匹配困难的情况可实现较好的配准效果,且对图像平移、旋转、缩放均具有可抗性。
遥感 配准 语义分割 点云 光学 Remote sensing Registration Semantic segmentation Point cloud Optical 
光子学报
2021, 50(1): 188
贺文迪 1胡淼 1,2李鹏 2,3黄从高 1[ ... ]毕美华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杭州3008
2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5
3 防化研究院,北京102205
通过对Mie散射相位函数的累积概率密度插值获得散射角,建立了激光在浑浊介质中传输的蒙特卡罗仿真模型。借助模型研究了激光在均匀单分散聚苯乙烯浑浊介质中的多次散射现象,探究了不同光学厚度和散射相位函数的浑浊介质对激光多次散射的影响。在研究中控制5 μm和10 μm两种粒径聚苯乙烯颗粒的浓度,改变浑浊介质的光学厚度分别为2、5和8,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的二维侧向散射图像比对,发现相同介质条件下仿真与实验得到的散射光强衰减百分比差异均小于16%,散射光强曲线走势基本一致。仿真还能够提供不同散射阶次光强大小的分布情况,能准确分析多次散射的影响。
蒙特卡罗模拟 多次散射 浑浊介质 Mie散射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ultiple scattering Turbid medium Mie scattering 
光子学报
2021, 50(1): 203
作者单位
摘要
淮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构建了具有操作简单、大范围以及高灵敏度等特点的地基多轴差分吸收系统(MAX-DOAS),对淮北地区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进行连续观测,得到HCHO的时间序列。为了减少其他气体的干扰,采用不同波段反演HCHO差分斜柱浓度,对比发现,选用324~342 nm波段时,反演误差波动最小,能够精确获取甲醛气体浓度。由HCHO月均值序列结果可知,疫情中期与疫情前后相比,浓度分别降低了35%和23%。日变化以及周变化结果表明淮北地区HCHO浓度具有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特征,且没有明显的周末效应。结合Hysplit风场后向轨迹模型对高值天气的风场进行研究,发现在2020年1月12~14日与18~21日期间,淮北地区在西北风场的影响下,会受到来自砀山等地的污染输送影响,引起HCHO浓度的升高。MAX-DOAS测量HCHO柱浓度结果与OMI卫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测量方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2=0.87)。
HCHO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 OMI卫星 垂直柱浓度 浓度特征 HCHO MAX-DOAS OMI satellite Vertical column density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光子学报
2021, 50(1): 210
姚丽娟 1方铉 1,2房丹 1高晨皓 1[ ... ]王晓华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长春理工大学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学院, 长春30022
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理工学院,广东深圳51817
3 南方科技大学 电子系与电气工程系,广东深圳518055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CH3NH3PbX3)因其具有载流子迁移率高、直接带隙结构、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发光二极管及激光器等光电子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问题是现阶段限制其进一步应用的瓶颈。本文首先系统论述子外界环境因素(水氧、温度、光照等)对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物理机制。其次,总结了目前改善及提高钙钛矿材料稳定性的主要方法和技术途径,如改进合成方法、离子掺杂、器件封装等手段。同时分析了其对基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该领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 稳定性 光电探测器 晶体结构 发光特性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perovskite Stability Photodetectors Crystal structure Luminous characteristics 
光子学报
2021, 50(1): 26
作者单位
摘要
延安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延安市新能源新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延安716000
首先综述了基于二维光催化剂的电子结构调控方式,包括厚度调节、元素掺杂、缺陷工程和异质结的设计等。其次,由于半导体异质结在减少光生电子空穴复合速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着重介绍了由二维材料与其它不同维数的半导体界面组成的异质结的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新型二维光催化材料在析氢、CO2还原、固氮和污染物降解等方面的应用。总结文献可知,二维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表面存在大量的活性位点、能更有效地分离催化剂中的载流子、合适的能带结构、可调节的光吸收区等特点。文末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二维材料在光催化中的应用前景。
二维材料 光催化 电子结构调控 应用进展 半导体异质结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Photocatalysis Electronic structure control Progress on application Semiconductor heterojunction 
光子学报
2021, 50(1): 45
刘彪 1,2,3时家明 1,2,3吕相银 1,2,3陈宗胜 1,2,3,*李志刚 1,2,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对抗学院 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230037
2 红外与低温等离子体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合肥30037
3 先进激光技术安徽省实验室, 合肥2007
为了研究实际应用场景下光子晶体薄膜的红外隐身效果,选择具有中、远红外隐身性能的光子晶体薄膜和低发射率薄膜,以某吉普车的引擎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贴附薄膜后目标的自身辐射和反射环境的辐射对隐身效果的影响。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中、远红外隐身效果的光子晶体薄膜,分别于白天和晚上在室外进行实验,测试了光子晶体薄膜以及低发射率薄膜对引擎舱隐身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对光子晶体薄膜中、远红外隐身效果影响较小,且光子晶体薄膜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与背景融合,综合来看光子晶体在中、远红外隐身效果优于低发射率薄膜。
光子晶体 薄膜 红外辐射 红外隐身 辐射温度 反射率 太阳辐射 Photonic crystal Film Infrared radiation Infrared stealth Apparent temperature Reflectance Sun radiation 
光子学报
2021, 50(1): 59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太原学院 理化系,太原030032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在室温下,通过溶液法在Cu衬底上制备了CuO纳米线,然后采用溶剂热法在CuO纳米线表面生长ZnO纳米颗粒以构建CuO/ZnO复合纳米线异质结构。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样品的形貌、结构和元素组成。结果显示CuO/ZnO复合纳米线由ZnO纳米颗粒和CuO纳米线组成。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相比纯CuO纳米线,CuO/ZnO复合纳米线能够使亚甲基蓝溶液的光降解效率达到40%,在相同条件下具有更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机理研究表明CuO/ZnO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活性的增强主要是由于CuO与ZnO结合形成的p-n异质结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光催化 异质结 纳米线 CuO ZnO Photocatalysis Heterostructure Nanowire CuO ZnO 
光子学报
2021, 50(1): 67
作者单位
摘要
燕山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004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间干涉的测量温度、折射率和轴向应变的光纤传感器.在单模光纤与双包层光纤熔接点处形成粗锥,再与两个周期不同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级联,由于模场失配,激发高阶模,形成三个谐振峰,且对不同参量有不同的灵敏度响应,通过解调三个谐振峰的波长漂移,利用系数灵敏度矩阵,可以测量温度、折射率和轴向应变.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在25℃~75℃范围内,灵敏度分别为60.07 pm/℃,6.47 pm/℃和103.83 pm/℃;折射率在1.335 5~1.359 5范围内,灵敏度分别为-56.64 nm/RIU,34.02 nm/RIU和-214.84 nm/RIU;轴向应变在200 με~1 400 με范围内,灵敏度分别为-2.14 pm/με,-3.61 pm/με和-2.59 pm/με,且分辨率分别为1.29 ℃、0.000 42 RIU和21.42 με.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度良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多参量测量领域。
光纤传感器 包层模谐振 双包层光纤 长周期光纤光栅 多参量测量 Fiber optic sensor Cladding mode resonance Double cladding fiber 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 Multi-parameter measurement 
光子学报
2021, 50(1): 75
马承启 1,2张雅婷 1,2金露凡 1,2马珍珍 1,2[ ... ]姚建铨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天津大学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 天津300072
2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30007
针对光纤放大器的空间应用,对光纤放大器在辐射环境中的性能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对铒镱共掺光纤放大器的增益光纤进行伽马射线辐射,研究了光纤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和光谱特性的演化规律,并采用频谱测量法研究了光纤放大器的噪声特性。通过总剂量为50 krad的在线辐照实验发现,光纤放大器输出功率、光谱的中心波长峰值功率以及光噪声都随着辐射剂量的积累而不断降低。采用光噪声模型对辐射后的光纤放大器噪声特性进行分析,与辐射前相比,发现光噪声中的弛豫振荡噪声部分和中频部分的相对强度噪声系数分别增加了1.625×10-4 nW·mW-2·Hz-1和3.122×10-4 pW·mW-2·Hz-1,而光散粒噪声系数分别减小0.900 pW·mW-1·Hz-1和0.035 pW·mW-1·Hz-1,对于光纤放大器在太空的实际应用中,需要重视相对强度噪声的抑制。
光纤放大器 辐照效应 光噪声 色心 铒镱共掺光纤 Fiber amplifier Radiation effects Optical noise Color center Erbium-ytterbium co-doped fiber 
光子学报
2021, 50(1): 86
作者单位
摘要
1 黑龙江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 哈尔滨50080
2 黑龙江大学 电子工程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80
从微纳光纤耦合的角度,采用单模光纤2×2耦合的方式,利用光纤过耦合设计出一种光纤传感器。通过改变光纤耦合器的拉锥参数使其达到过耦合状态,此时光纤自身的过耦合结构受环境影响导致光波长会对外界的温度和应变变化有较高的响应度,以此来实现对温度和应变的测量。实验中分别拉锥了过耦合长度为22 000 μm和22 500 μm的光纤过耦合器,并比较了它们的透射谱。温度和应变的传感测试结果表明,波长对温度响应度最低满足104 pm/°C,对应变响应度最低满足-21 pm/με。
光纤光学 传感器 微纳光纤 温度 应变 过耦合器 Fiber optics Sensor Micro-nano fiber Temperature Strain Over-coupler 
光子学报
2021, 50(1):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