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杨小虎教授荣获2015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发布:dy阅读:3533时间:2016-5-24 18:41:11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4月18日下午在上海市展览中心隆重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共授奖300余项,其中上海市自然科学奖31项,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杨小虎教授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项目名称:探索暗物质晕中的星系形成和演化)。

  
图1:上海市奖励大会授奖现场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当前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领域的最前沿课题之一,杨小虎教授的研究团队,从理论和观测两个方面出发,着力建立可靠的暗晕和星系的链接。这些链接无论是在量化星系形成的物理机制还是可靠分析宇宙大尺度结构、从事精确宇宙学的研究中形成的物理机制还是可靠分析宇宙大尺度结构、从事精确宇宙学的研究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结合结构形成的暗晕模型和大型星系红移巡天观测数据,杨小虎教授创建了星系形成的条件光度函数模型、创建了自适应的星系群寻找方法、建立了暗晕条件质量函数的演化模型、提出了研究星系形成的ELUCID计划等;获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代表性工作如:

  1)创立了基于暗晕的自适应星系群寻找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构建并向国际同行公开释放了理想的星系群表;该群表被国际同行称为“暗晕天图”;已被国外32个研究团组采用。

  
图2:构建的星系群表(暗晕天图)切片

  2)首次实测了星系条件光度、恒星质量函数等。该系列测量结果将传统星系形成模型的整体检验分解为对其各个环节的检验,已被国际同行广泛应用于改进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

图3:基于条件光度函数模型预言的星系分布图

  3)创建了自洽的星系暗晕占据数演化模型,预言了星系的演化特征。该模型被当前最大的PRIMUS高红移巡天项目组称为“最先进”的星系演化暗晕模型。


图4:基于星系自洽演化模型预言的恒星演化历史图

  4)发现卫星星系以更大的几率沿中心星系主轴方向分布,且颜色较红的星系有更强的信号。这一观测特征推翻了经典的Holmberg效应,已成为目前的主流观点。


图5:卫星星系沿中心星系主轴方向有更大的分布几率

  个人简历:

  杨小虎,男,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1974年出生,籍贯江苏武进,199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于1997-2002年间,在该校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2001-2002年间在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2003-2005年间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回国后,入选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人才研究员”,2006-2011年间担任“中德马普青年伙伴小组”中方负责人,联合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博士后。

  2012年12月,杨小虎加盟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杨小虎在科研工作方面一丝不苟,迄今,已在美国ApJ、 英国MNRA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这些论文被引用5000余次,其中他人独立引用4000余次,研究工作h因子为42。代表论文分别入选2008、2009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与此同时,杨小虎还入选了爱思唯尔(elsevier)2014 、2015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基于其出色的科研工作表现,杨小虎教授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 年“人才”终期考核优秀,并被评为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获第四届中国天文学会黄授书奖(唯一);2014年获教育部J类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于2016年获2015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唯一)。目前,杨小虎教授主持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