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聘

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卓越计划”人才引进启事

发布:juli阅读:1190时间:2014-4-24 11:14:13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我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位于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在北京市平谷区规划建设新校区。(详情可登录学校主页www.bjtu.edu.cn查询)   
招聘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应用经济学、系统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力学、软件工程、统计学、生物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一、 应聘基本条件  
(一)第一层次(杰出人才):活跃在世界学术前沿研究领域、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学术大师。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入选者特聘专家或者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海内外著名学者。 
 
(二)第二层次(领军人才):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良好学术声誉,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的重点方向,主持重大科研任务、领衔高层次创新团队、领导重点学科建设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其研究工作具有重大创新性和发展前景。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J类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级重大项目负责人(如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 
 
3.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第一完成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第一完成人。 
 
4.其他具有相当水平和影响力的海内外学者。 
 
(三)第三层次(拔尖人才):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有重要创新前景;具备带领团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的实力;学术业绩突出,体现出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在未来5年内能够达到与“长江”和“杰青”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可直接认定。其他人选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1.自然科学领域(含管理科学与工程) 
 
(1)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女性可放宽至42周岁)。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本、硕、博学位一般均应在海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取得,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水平和能力。 
 
(3)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经历。一般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近五年主持过2项国家级项目,或以核心成员身份参加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②以主要完成人身份(排名前三)获得过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或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③从海外直接引进的人才,一般应主持过高水平基金项目。 
 
(4)在本学术领域持续取得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本领域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一般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发表Science, Nature,Cell,PNAS论文;②近五年发表本研究领域顶级期刊论文或An1类论文4篇,或者发表本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论文或An2类及以上论文10篇;③近五年发表SCI论文的影响因子之和达到45(工程技术类达到30、管理科学类达到20);④发表过的论文在近五年SCI正面他引次数之和达到300(工程技术类达到200、管理科学类达到150)。 
 
2.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1)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本、硕、博学位一般均应在海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取得,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水平和能力。 
 
(3)具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经历,研究成果得到同行广泛认可,一般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近五年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科研项目;②近五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4)在本学术领域持续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本领域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及以第一作者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参考标准为满足下列2项条件:①近五年在SSCIA&HCI期刊及CSSCI中本学科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每个一级学科一般不超过3种,下同)上发表论文8篇及以上;②近五年出版1部及以上代表性学术著作, 并得到省部以上政府部门出版资助(第一作者)。 
 
(四)第四层次(新星人才):在本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学术业绩,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在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方面具备较强的基础和潜能,在未来5年内能够达到与“优青”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1.自然科学领域(含管理科学与工程) 
 
(1)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女性可放宽至37周岁)。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本、硕、博学位一般均应在海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取得,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水平和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经历。一般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主持过国家级项目,或以核心成员身份参加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以主要完成人身份(排名前三)获得过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从海外直接引进的人才,本人曾作为所在团队项目的主要实施成员。 
 
(4)在本领域已取得一系列较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本领域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一般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累计发表本研究领域顶级期刊论文或An1类论文3篇,或者发表本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论文或An2类及以上论文6篇;②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之和超过35(工程技术类达到20、管理科学类达到15); ③发表过的论文SCI正面他引次数之和达到200(工程技术类达到150、管理科学类达到100)。 
 
2.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1)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本、硕、博学位一般均应在海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取得,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水平和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经历。一般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或主持过2项及以上省部级社科重点项目;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4)在本研究领域已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本领域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一般应满足:累计在SSCIA&HCI期刊及CSSCI中本学科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及以上。 
 
说明: 
 
1.以上提及的论文分类标准:根据论文发表当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简称ISI)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简称JCR)的学科分类目录和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情况,对同一学科中的期刊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学科影响因子前5%(含)的期刊为An1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20%(含)的期刊为An2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50%(含)的期刊为An3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后50%(不含)的期刊为An4区期刊;在以上分区中所对应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别称为An1类、An2类、An3类、An4类论文。 
 
2. 在进入本计划首聘期内将按照“高标准、高要求、高待遇”的原则签订高水平任务合同,薪酬实行“岗位薪酬+增量薪酬”制。岗位薪酬按其受聘岗位的现有工资水平兑现,要求完成学院统一规定的相应岗位的任务。增量薪酬与合同中另行约定的高水平任务目标挂钩。   二、待遇条件 
 
1.第一层次人才各项待遇协商确定;第一、二层次可协商安置配偶工作。 
 
2.第二、三、四层次见下表:(租房补贴指在无住房的过渡期内) 
 
层次 岗位 增量薪酬(万元/) 科研启动及学科配套经费(万元) 住房或租补(平米;元/) 实验办公用房
(平米)
其他
教授二级或三级 15-20 自然科学300-500
人文社科60-100
120;9000 自然科学150-300
人文社科50-100
直接认定博导资格;团队建设支持;本人及家属进京户口;子女就近入托、入学等。
教授四级或三级 10-15 自然科学100-300
人文社科40-60
90;7000 自然科学50-150
人文社科40-80
高聘教授或教授四级 5-10 自然科学30-100
人文社科20-30
70;5000 独立空间15-20
 
三、应聘要求及注意事项 
 
1.请将个人简历发至以下邮箱,在接到通知后准备相关证明材料:(1)书面应聘函;(2)个人简介(含学历、工作简历、发表论文著作情况、获得奖励情况、项目课题完成情况、专利获得情况、主要学术成就、思想和创新点及必要的证明材料复印件);(3)应聘后首聘期的工作设想和拟实现的工作目标;(4)本领域3名及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外同行专家推荐信。 
 
2.如有政策咨询,可联系学校人才工作办公室。联系人:张艺 联系电话:86-10-51683432 Email:rczp@bjtu.edu.cn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