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光谷未来产业现新格局

发布:juli阅读:833时间:2014-4-24 10:21:37
   跨越1000亿大关

  国家级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新区)启航

  3S产业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2013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以企业总收入6517亿元的答卷,书写新蓝本。

  十年,它从武昌郊区的24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变成了51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科技新城。它的年产值占据武汉市的半壁江山,它成为中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它是华中科研中心与教育中心,成为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华中世界五百强最密集的地方,它成为“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同样是十年,秉承着“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面对严峻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武汉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执中部城市群之牛耳,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一年,正在崭新的起点上,对于未来蕴含着无限可能。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3年12月,光谷·未来智汇城获得科技部授予武汉国家现代服务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工作。

  截至2013年底,武汉东湖示范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集群企业实现总收入约220亿元。随着未来智汇城的崛起,将进一步发挥武汉独特不可复制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优势,成为中部地区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代表,年产值可望突破1000亿元。

  五大重点产业勾勒未来蓝图

  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助推光谷冲刺“万亿梦想”

  去年经济下行震荡,光谷仍保持30.18%的强劲增长,企业总收入逆势净增逾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为最大支撑,产值达4630亿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目标锁定8500亿元,预计明年跨越万亿。

  为进一步落实光谷未来蓝图,开发区政府将重点打造五大重点产业平台,涉及现代服务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及应用、光电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5大支柱产业。据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局介绍,光谷未来蓝图分三步走:2015年企业总收入实现1.1万亿元,企业2.6万家;2017年总收入1.65万亿元,企业3.3万家;2020年实现总收入3万亿元,企业总数达5万家,其中千亿企业2家,百亿企业30家。

  未来5年光谷产业格局将迎来产业拐点,官方数据预测,2019年光谷现代服务业地球空间信息企业总收入将达9000亿元,光电子信息为8800亿元,这意味着当了30多年“大哥”的光电子,届时或将被现代服务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反超。至2020年,现代服务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与光电子将双双晋级万亿产业。

  业内指出,炙手可热的移动互联、导航与位置服务、大数据及云计算、北斗多模芯片等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的相关产业,将是光谷冲刺“万亿梦想”重要保障。

  推进战略产业发展 瞄准中部崛起

  未来智汇城:引领地球空间信息武汉创造科技部的产业集群

  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是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已全面融入国计民生,产业进入跨越式增长阶段。武汉市作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地球空间信息及服务外包企业达700余家,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笔者从东湖高新区获悉,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全国唯一国家级现代服务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正式落户武汉·光谷·未来智汇城。这是目前该领域唯一的“国字号”产业化基地。

  该新区首期占地约400亩,总投资约32亿元,将建设研发区、孵化器、加速器和服务区四大区域,规划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研究院、全球地球空间信息数据中心、全球导航与位置服务中心和地球空间信息应用服务中心四大板块,5年建成,力争打造中国第一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聚集区。

  信息技术与纳米、生物技术,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技术领域,小到车载导航仪,大到航空航天数据收集,都离不开它。开发区将在产业创新创业、产业孵化、产业加速、体制机制、产城融合、投融资创新等5大方面的51项具体重要指标上对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进行政策支持,旨在将未来智汇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集聚区。

  目前,未来智汇城已初步形成3S产业群体,低碳环保的商务空间,创新和谐的文化氛围,吸引全球一流研发机构、企业和领军人才汇聚“未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13家央企,华为技术、德国电信等8家世界500强接踵而至,并承担多项全球数据获取加工工程,集中研发生产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系统、遥感系统软件、移动道路测量设备等多类技术、产品。将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打造成又一个千亿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搜狐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