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国际光年人物访谈系列:上海理工大学80后副教授彭滟

发布:dengying阅读:7556时间:2015-5-28 10:13:18

  (原标题:彭滟:想做好科研,兴趣是第一位的——访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彭滟)

  记者 李洪丹

  “你对科研感不感兴趣?如果感兴趣,吃不吃得了苦?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等你把这三个问题回答我了,我再招收你作研究生。”乍一听,是不是觉得这个老师很严厉?没错,在科研态度上,她绝不含糊和妥协。她就是本期的访谈人物,庄松林院士的得力助手——彭滟。

  生于80后的彭滟,年纪轻轻,就已经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两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青年自然基金等,并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晨光学者”称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和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届“巾帼新秀”奖等多项荣誉,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二区以上论文十余篇,申请专利二十余项。这样一位有为青年,她有着怎样的科研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近彭滟。

  从小立志做科研

  小时候我们常常会说:长大了,我要像XXX一样当个科学家,像XXX一样当个天文学家,像XXX一样当个数学家……小时候在书本上学到的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成为了多少人这一生中的第一个梦想,如此无畏、纯粹和美好!

  彭滟也是如此。受到这些科研故事的熏陶,她从小就很喜欢物理,希望长大了能够像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一样发明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彭滟的父母认为女孩子适合读文科,长大了可以做公务员,工作稳定。从小就男孩子性格的彭滟怎肯如此认输。她深知,相比文科的记和背,自己更喜欢理科的写写算算,尤其是物理,情有独钟。就在高考选填志愿时,她对父亲说:“如果你一定要让我读师范学校,至少专业得让我自己选。”于是,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在报考安徽师范大学的专业栏中,第一志愿写的是物理,第二志愿写的是心理学。

  最终,她如愿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的物理与电子信息专业,后来又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继续硕博连读,从此圆了她的物理梦。

  现在,她的梦想依然没有改变,只是变得更加理智了,她说:“我知道我不是霍金那样的天才,只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罢了!”

  第一次承担973项目

  问及彭滟第一次承担的973项目,她轻描淡写了一句:“运气好而已。”

  彭滟博士刚毕业,就进入了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的课题组。当时他们正在开展黑硅太阳能电池方向的新型硅纳米结构器件物理的新研究,希望彭滟能够接手将研究开展下去。那时候的实验室,与“家徒四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跟着庄院士和其他老师们一点点筹集资金、买设备,实验室这才逐渐搭建起来。

  黑硅太阳能电池属于半导体领域,而彭滟在读博期间从事的都是精密光谱方向的研究,这对彭滟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彭滟说:“我只能从理论到实验,带着学生,一点点啃骨头,重头学起。”

  也许是上天给予苦心人的奖励,黑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子课题研究被纳入了973项目,而彭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该子课题的第一负责人。这一做,就是三年。

  这期间,最让她头疼的,就是实验的工程化过程。从基础研究到设计出样品,不仅要运用到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一些工程化过程中的内容,例如承载光学仪器的底板用什么材料,设备装配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稳定性如何保证,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她在实验室的知识范围。为了追求成品的品质,她常常花费大量时间请教其他老师、与工程人员沟通、查资料文献等。面对这些,她有时候也很委屈。“工程化的过程非常耗时,你有可能花两周的时间只解决了一个螺丝钉的问题,但是别人又看不出来你做了些什么。不像基础研究,可以通过发表论文,让别人知道你的成果。”

  后来由于实验室的发展方向要求,研究的重点需要全部限定在太赫兹领域。彭滟进行的黑硅太阳能电池项目结题后被迫结束,也跟着转入了太赫兹,负责其中的光路设计部分。

  虽然前后转了3个方向,彭滟对此却非常乐观:“有时候想想,如果一直研究一个方向,可能会轻松些,但是我觉得不管什么东西,只要用心了,都会有所收获,做过很多方向之后,你会了解到其他学科中一些有趣的变化,也会给你现在的学科有所感悟,说不定未来还会形成交叉学科。”


 

  西方取经太赫兹

  太赫兹又被称为“生命光线”,被誉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 之一。由于它在雷达、电磁**、天文学、医学成像、安全检查等领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成为国内外争相研究的热点。

  但是,太赫兹技术对于彭滟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开垦这块荒地,彭滟争取到了前往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光学中心访学一年的机会。

  她说,国外的课题组与国内的情况不同,导师是不进实验室的,他会一周与实验者沟通一次,以便了解实验进度。如果你有任何疑虑或者困惑,可以通过邮件咨询或者跟导师预约时间沟通,但他只会给你一些建议,更多地还是需要自己去思考。所以,彭滟经常待在图书馆里查文献、找方法,有时候一待就是两个星期。慢慢地,她的心境越来越平静,甚至有些享受这种感觉,按照她本人的话就是“越来越能坐得住”。

  不仅如此,她还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作细致。她曾看到,光学中心的科研人员花费了近两天的时间,测试实验室的背景噪声对实验数据产生的影响,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这种影响。这种细致的程度,让彭滟颇为吃惊,“这个在我以前的工作中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我们常常直接忽略了实验室的背景噪声。”彭滟觉得,在光学中心每多做一次实验,就会多一次不同的感受,“科学研究需要很好的idea,更需要缜密的心思,能够定下心来,花时间去研究这些细小的工作,这是非常难得的。当这些细节累积之后,就可能对日后的数据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现在的学生大都有些心浮气躁,两三天就想出成果,看不到成果,就想放弃。事实上,做科研,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 一想到现在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态度,她又焦虑起来。

  希望能对社会有用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号召,彭滟他们正朝着这方面努力着。他们以太赫兹为基础,研制出了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并成功推向市场。这种仪器可有效检测出是否携带有害物品,又不会像X射线一样损害人体。同时,作为长期的科研发展方向,他们还在研究太赫兹在生物医疗方面的应用。“也许有一天,化验癌细胞是恶性还是良性,就像拍照一样简单和实时了。如果真能做成了,就可以造福人类。我们希望我们的科研项目能够真正做到实用,而不只是为了发表文章。”彭滟激动地说。

  现在的彭滟特别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出特色,为了包容和理解她的家人,也为了跟她一起日夜奋战的同事们,更为了中国的科研人能够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她说,每次听到谁在国际期刊的投稿被拒了,她就很难过。她坦言,现在国际上对中国人的科研成果仍然不太认可,除非与某个国外的实验室合作,论文被NATURE、SCIENCE等这种一流的国外期刊录用的几率才会大一些。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的科研技术也能在国际上同台竞技,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她热爱科研。因为热爱,她与父争辩,从小立志;因为热爱,她主动申请,出国访学;因为热爱,她三次转向,无怨无悔;因为热爱,她牺牲小我,醉心事业;因为热爱,她壮志未酬,思虑满怀。对于彭滟,能说的其实还有很多,但我更想说的是,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80年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已经具备了振兴国家科研事业的担当和勇气,希望在即!

  《光电产品与资讯》(OEPN)第5-6期即将推出“工业4.0”专题,敬请期待!点击“阅读原文”,进入OEPN网页,阅读更多女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故事!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