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陈浩元老师答编辑问(2)

发布:qiaona阅读:10834时间:2017-11-24 15:49:35

1. 正确著录外文文献中的中国著者汉语拼音姓名应注意哪些方面?

在外文科技期刊尤其是欧美国家出版的期刊上,中国著者汉语拼音姓名的书写几乎都是错误的:按欧美人的“名前姓后”的规则书写,例如将“赵大良”写成“Daliang Zhao”,有的还把名字缩写,写成“D L Zhao”,更有甚者写成“D Zhao”。如果说欧美人不了解中国人的姓名书写规则,搞署名“霸权主义”情有可原,那么中国办的期刊为“跟国际接轨”而忘记自己是谁,也把姓名写成“名前姓后”就太不应该了,说重一点这也是甘愿西化的一种表现。

在参考文献表中怎么正确著录这种姓名书写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呢?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明确规定:“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人名,姓全大写,其名可缩写,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据此,应将“Daliang Zhao”著录为“ZHAO Daliang”,也可著录为“ZHAO D L”或“ZHAO DL”。在著录实践中较普遍地存在的“ZHAO D”或“D L ZHAO”等形式都是不正确的。

2. 参考文献中英文期刊名是否需缩写?英文作者姓是全部大写字母还是首字母大写?

英文期刊名可缩写也可不缩写,期刊可制定自己的规则,但应确保整刊统一。

 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对于用西文和汉语拼音字母书写的人名中的姓采用大写字母还是小写字母,并没有做出要求性的规定,仅在列举的示例中全部采用了大写字母,表示在著录实践中姓的全部字母都大写和仅首字母大写均可。

  然而,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明确要求:“个人著者,其姓全部著录,字母全大写。”这一要求与ISO 690: 2010《信息和文献  参考文献和信息资源引用指南》的规则是一致的。据此,目前很多科技期刊在参考文献表中对姓不采用全大写字母书写,如将Albert Einstein著录或Einstein A是不符合标准规范的,正确著录应为EINSTEIN A。此外,欧美著者姓名中的前缀如果属于姓的组成部分,也应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如Walter de la Mare应著录为 DE LA MARE W。

3. 科技论文标题中出现名词术语缩写是否应改为全称?

对这一个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GB/T 7713.3—2014《科技报告编写规则》指出:“引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记号、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时,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

对于论文标题中出现的在本行业(学科)公知公用的名词术语缩写,如生物医学领域的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CT(计算机层析成像)、MRI(磁共振成像)、HIV(艾滋病病毒)、ED(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编辑出版领域的CN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SCI(科学引文索引)、GB(国家标准)、ISBN(中国标准书号)、CIP(在版编目)等,就不必改为全称。

       对于一些不是本行业公知公用且不易为同行所理解,或系作者自定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则应改用全称;如果在正文中采用这些缩略词,则“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一一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例如:物理量名称的缩略词“CHT”,在标题中出现时应改为全称“临界高温”;如果该词在正文中多次使用,则第一次出现时应写明“临界高温(critical highest temperature, CHT)”,之后即可用“CHT”替代“临界高温”。    
  

4. 参考文献著录用符号“/”可用于合卷的卷号间吗?

“/”符号可以用在合卷的卷号间。

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标识符“/”用于期刊合期出版时的期号间。例如:第3期与第4期2期合期,标注为“(3/4)”;第10~12期3期合期,标注为“(10/11/12)”。如果n期合期,则“/”数为n-1条。

在著录实践中,经常遇到国外期刊多卷合卷出版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参照合期著录的规则,将合期号间的标识符“/”移植过来,用于合卷的卷号间。例如:第61卷与第62卷2卷合卷,标注为“61/62”;第74~76卷3卷合卷,标注为“74/75/76”。

可能有人担心,“/”既用于合期号间,又用于合卷号间,会产生歧义。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合期号是放在内容识别符“( )”中的,而合卷号上不加“( )”,例如合期的“2016(7/8)”与合卷的“2016, 7/8”, 不可能发生混淆。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