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直播实录】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

发布:Photonicseditor阅读:3944时间:2017-12-22 12:51:41

主题: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

时间:2017年12月22日

简介:南仁东是著名天文学家,生前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今年9月15日因病逝世。11月17日,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弘扬南仁东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共贵州省委12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了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引起热烈反响。按照中宣部要求,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团将赴6省市开展巡回报告,贵州是第一站。在报告会上,5名报告团成员将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南仁东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报告内容:

郑晓年 《科技报国 筑梦苍穹》

彭勃 《科学魂浇筑大国重器》

杨清阁 《您的身影,是我追随的目标》(韩博 代讲)

张智勇 《千山崇仁 万水向东》

张素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本直播格式为倒序

10:30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之际,在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期,南仁东先进事迹首场巡回报告会在贵州举行,为我们送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刚才五位同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报告,再现了南仁东先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真诚质朴、精益求精的杰出品格。我们大家都深受感动和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天眼”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对南仁东先生的工作事迹给予充分肯定。2016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信祝贺“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中国天眼”作为我国标志性的科学成果。南仁东先生去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表示哀悼和慰问。刘延东副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南仁东先生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12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会见报告团成员,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为榜样,在新的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日,刘延东副总理亲切会见了南仁东家属及报告团成员。

南仁东先生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20多年矢志追求、呕心沥血,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天文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南仁东先生的不懈努力和直接推动下,大射电项目得以落户贵州,对全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天文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扩大开放交流合作等产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南仁东先生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座世界领先水平的天文望远镜平台,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重要精神财富。 为深入学习宣传南仁东先进事迹,贵州省委宣传部多次组织中央驻黔和省主要新闻媒体,深入南仁东生前工作的地方特别是平塘县大射电望远镜基地深入采访挖掘,集中宣传报道;专门将南仁东列入“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于11月底在省广播电视台隆重举行发布仪式;围绕南仁东事迹,举办了大型漫画展、演讲、征文比赛及走进高校等系列活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报告会前,省委书记孙志刚,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谌贻琴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报告团成员,并对学习南仁东先进事迹提出明确要求。下面,我就大力学习和弘扬南仁东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再讲三点意见。

一是把向南仁东学习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当前全省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七进”工作,在全省广泛兴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要将南仁东先进事迹的学习宣传作为“七进”工作的生动教材,作为讲习所开展讲习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南仁东的崇高精神内化为攻坚克难的品格要素,外化为后发赶超的强大动力,转化为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坚定信念,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贵州贡献。

二是把向南仁东学习与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结合起来。当前,贵州正着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南仁东先生的崇高精神、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与新时代贵州精神完全吻合,对全国特别是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进一步鼓舞干部群众信心士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全省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南仁东先进事迹与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先进活动落细落实,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学深学透中务求实效,在脱贫攻坚中展现作为,在推进工作中担当责任,切实把学习先进的激情转化为奋发有为、奋力赶超的磅礴力量。

三是把向南仁东学习与学习“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结合起来。近年来,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了文朝荣、刘芳、黄大发、姜仕坤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共同构成了改革创新、实干担当、攻坚克难、致富创美的“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当前,贵州脱贫攻坚进入了倒计时,容不得半点犹豫,更不能有任何懈怠。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总动员令,迫切需要更多的“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扎根基层、只争朝夕、苦干实干。我们要把学习南仁东与学习其他“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结合起来,深刻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再挖掘、再树立、再宣传一批我省脱贫攻坚战场涌现的群英谱,大力营造对标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这里我强调一下,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广泛开展向南仁东学习活动,切实把南仁东精神转化为推动贵州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并大力弘扬南仁东精神,真正做到学习深一步、认识高一层,面对机遇有闯劲、面对任务有干劲、面对差距有拼劲,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立足本职岗位,不辱使命重托,争创一流业绩。 同志们,南仁东的先进事迹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座时代丰碑。事业发展需要更多南仁东式的先进典型,人民期盼更多南仁东式的时代楷模。我们要以南仁东为榜样,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他的崇高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把责任担当起来,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报告团全体同志表示感谢和敬意! 巡回报告会到此结束。散会!

10:22

主持人: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刚才报告团的五位同志为我们做了一场朴实无华、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报告,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天眼”工程背后,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感受到南仁东先生的崇高精神和巨大贡献。让我们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报告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同志上台讲话。

10:11

中国新闻社科技记者张素:大家好!我叫张素,是中国新闻社记者。我报告的题目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我与同行一直试着搭建连接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桥梁。今天,我代表无数位曾报道过南老师事迹的记者,站在这里,再为大家勾勒一幅南老师的肖像。

很多见过南老师的人都记得他的眼睛和胡子。那双眼睛,目光如炬;两撇小胡子,特有性格。尽管他个子不高,衣着休闲,可是把手往裤兜里那么一插,整个人就特别精神。

南老师向来低调,采访过他的记者并不多。电视制片人张博在跟拍“中国天眼”纪录片时曾经近距离接触南老师。张博还记得与南老师第一次见面时,他那灰白色的短发,每一根都精神抖擞地直立着,像极了鲁迅先生。

南老师病逝以后,我和同行们去采访他的亲朋好友,拼凑这位科学大家的风貌。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的经历,我想便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南老师出生在吉林辽源,当地有一座龙首山。邻居记得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到山上看星星,其他孩子也喜欢围着他,听他讲星星的知识。

星星的知识从哪里来?弟弟南仁刚说,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哥哥每晚就在昏暗的路灯下读书。后来,哥哥在中学时期提前自修了全部物理课程,包括一部分天文物理。

从少年到壮年,南老师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他是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毕业后到无线电厂工作,他的手特别巧,又特别爱钻研,车钳铆电焊样样都通。入厂不到半年时间,由他主导设计的电视发射机外形被吉林省工业厅评为第一名。

考上天文学研究生以后,南老师走南闯北,敢于用不算地道的英语与欧美同行争论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又相视一笑。

南老师的绘画水平也特别高。有一年他要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去荷兰做访问学者,结果半路遇到意外,盘缠不够了。他就用仅剩的那一点儿钱买了纸和笔,摆地摊给路人画素描,最后挣出了路费。

从壮年到暮年,南老师的传奇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中国天眼。作为“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要争分夺秒地去学习无数的知识,在科学高度与工程难度之间找平衡。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他还要去学“人情世故”,去说服原先并不看好项目的人们参与进来。最终有20多家单位参与了预研究。

22年,南老师与同伴一起把“仰望星空”的梦想变成现实。FAST之于他就像是最疼爱的孩子,寄托着他太多的爱。

在工地的大部分时候,南老师都过得很俭朴。烧饭阿姨要给他加个菜,他怕麻烦人家,摆手说不用,刮点儿剩菜就凑合一顿。

这期间,南老师有一次回到家乡,家里人给他做了一顿丰盛佳肴。他津津有味儿地吃着,忍不住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太羡慕你们了,我就是个苦行僧。”

弟弟看着哥哥的憔悴模样,心疼地问:“哥,你又不缺钱,天天在大山里奔波吃苦,值吗?”

南老师说:“值!一切都值!”

因为这里有他对科学的爱。他曾在一首诗里写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因为这里更有他对祖国的爱。当年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科学事业。在纪录片里,南老师站在FAST现场,一边嚼着他最爱吃的冰棍儿,一边对美国探索频道的主持人表达中国天文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雄心。

但对自己,南老师不求名,不求利。翻看他的荣誉簿,似乎与他的功绩不成正比。我们在采访南老师的同事和学生时解开了这个疑惑。大家说,南老师每当评奖时就把自己的名字往后面放。

今年1月,南老师出现在央视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现场。那时他的嗓子因为做手术的缘故变得沙哑,他几乎是用全部力气说:

“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我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

南老师的这番话得到无数网友点赞。有人写道,南仁东、黄大年、李小文这样的科学家永远是那么默默无闻,我们不一定很早就认识了他们,但是我们知道,是他们让我们的民族有了可以站起来的脊梁!

如今追忆南老师,我依然在想这八个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南老师的眼睛看得那么远。何止超越了银河系这样的空间,更超越了时间。上世纪90年代,在他提出“中国天眼”构想时,我国财力尚不足以像今日这样雄厚。然而正是他极富洞见又极为大胆,使更多中国科学家早早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的起跑线。SKA总干事菲利普说:“FAST令人惊叹,它把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

2016年7月,FAST主体工程完工,我曾又一次前往现场。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站在圈梁上向下俯瞰的那种震撼,记得科学家们迫不及待要用FAST做研究的那种兴奋。记得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说,当风从反射面板穿过,我们好像接触到新的文明信号!

南老师在仰望星空时,脚步又踏得这般坚实。22年间,他凭着坚定的信念,追逐梦想,心无旁骛,不为困苦而止步,不因诱惑而动摇。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宏伟的“中国天眼”,他那宽广的人生格局和坚韧的人生态度,更是一座宏伟的精神丰碑!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可以终其一生!

追忆南老师的同时,面对时下一些所谓的成功信条,我与同行也在反思:我们能否达到南老师的人生高度?哪怕不能与之比肩,那么总该能够靠近一些。

最靠近也是最理解南老师的,莫过于他的夫人。南夫人同样低调,婉拒了一切采访,后来她写给国家天文台严俊台长一段话,并在时代楷模录制现场播出,感动了无数人。

南夫人写道:我的先生南仁东就是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普通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他,使他点点滴滴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折射出不平凡的光辉;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他,养成他淡泊名利、坚持真理、一诺千金、善良勤劳的优秀品格;是无数科技泰斗教育和影响了他,给予他渊博的学识,铸就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南夫人说,追授南老师的这块奖牌上凝聚着祖国和人民对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期待。我想对我们来说,没有天赋,那就更勤奋一些;没有机遇,那就再坚持一下。没有传奇的过往,那就让未来充满正能量,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去做些点点滴滴又实实在在的贡献。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南老师践行了这八个字,更将其化为一股精神——是胸怀祖国的精神,是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坚毅执着的精神,是甘于奉献的精神。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坚守在每个岗位上,发挥出自身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谢谢大家!

10:08

主持人:谢谢张智勇同志为我们带来的感人故事。下面请张素同志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大家欢迎。

9:58

贵州省黔南州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张智勇:大家好!我叫张智勇,是贵州省黔南州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我报告的题目是《千山崇仁,万水向东——贵州人民深切缅怀南仁东老师》。

在平塘县工作期间,我有幸见证了“中国天眼”选址和建设的整个过程,并参与了对项目的服务和地方配套设施建设。

我和南老师是1995年认识的。记得--那是他第一次带领队伍到平塘考察望远镜选址。

考察地点在大山深处,下车后还要走3公里多的山路。当时,南老师刚好是知天命的年龄,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人很精神。一下车,他就张罗大家往山上走。说是山路,实际上没有路,是临时安排人用刀砍出来的。山很陡,每个人拿着一节准备好的竹竿当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走。没有路也要闯,这是南老师干事的个性。

随后几年,“中国天眼”密集选址,南老师多次到我当时任职的卡罗乡考察。

南老师平易近人,作风朴实。有一次,南老师到一个名叫桃子冲的地方考察,当天天气很冷,为了等无线电监测结果,他谢绝了回乡政府吃饭的安排,用柴火将群众送来的糯米粑和土豆烤熟了当午饭。

为搞清楚大窝凼排水状况,南老师多次下到窝凼底考察,然后又到与大窝凼相通的另一个洼地考察,走一趟就要好几个小时,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在山谷和山顶之间奔波。有人劝他,考察去一次就行了,不必反复奔波,但他仍然坚持要再三实地勘察。因为排水问题对FAST至关重要,解决不好的话,就会淹没FAST底部设备,问题就大了。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2年来,为了FAST项目,南老师不改初心,精益求精、坚毅执着、忘我奉献,带领团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22年来,我也从副乡长到副县长,到天文局局长,再到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工作岗位始终与“中国天眼”相关。从南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精神和风范,那就是:不管岗位怎么改变,但是胸怀祖国、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曾改变!

南老师是大天文学家,他不只仰望星空,也时刻惦记着贫困山区的老百姓。

1996年5月,我收到了南老师寄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信笺中夹着500元钱,这相当于我当时好几个月的工资。南老师在信中提到,他下乡看到农村有的家庭还很穷,孩子上不起学,寄些钱过来,委托我寻找合适的学生资助他们上学。南老师之后多次寄钱,资助了多名学生直到他们中学毕业。这样一个大科学家,在忙科学研究的同时,心里还装着农村孩子,还惦记着孩子们读书,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南老师十分关心工人,经常到工棚去看望他们。有一次,工人看到他来,就随手拿起一个不锈钢钵,也没洗,就直接倒水给他喝。南老师觉得工人是把自己当好朋友,接过来就喝了,水中还有一股浓浓的油盐味;还有一次,南老师得知有的工人来自云南贫困山区,家里生活非常艰难,就和老伴在北京买好衣服鞋子,带到大窝凼工地送给他们。

在多年的接触中,我感到,南老师是一个为了国家的强大,愿意付出一切的人。他多次提到,为什么要建世界最大望远镜,就是要让中国的射电天文走向世界前沿,这就是南老师作为战略科学家的抱负和使命。

南老师也时刻关心关注贵州和黔南的发展。他多次提出,项目建设一定要考虑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要给地方百姓带来好处。

FAST的确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贵州开放大格局的形成,为全球天文学家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的高端科研平台,既打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天眼,也打开了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天窗。

南老师,大窝凼村民感谢您!杨天信是安放望远镜的大窝凼村民之一,全家6口搬进了新的安置点,盖了新房,还开了一个轮胎销售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当地村民感慨,如果不是“中国天眼”,他们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村党支部书记说,是FAST项目,使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移民集中安置点克度镇也因为FAST,被打造成天文小镇,并且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旅游胜地。

南老师,贵州科技感谢您!“中国天眼”点燃了贵州人民对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热情,推动了贵州科技事业的发展。2006年,贵州大学引进第一个天文学博士;2008年,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共建天文联合研究中心;2016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开办天文学专业。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参观“中国天眼”时感慨,这是世界最先进的特殊设备,将会对世界天文学持续做出大贡献。

南老师,贵州大数据事业感谢您!国家天文台已在贵州师范大学建成“中国天眼”早期数据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中国天眼数据处理中心;贵州还将以此为基础,申建SKA亚洲区域中心,建设国际天文学界又一重要科学研究中心,改写西部没有大型超算中心的历史。

南老师,贵州旅游感谢您!“中国天眼”成为贵州的世界级名片,在前不久的“外国人看贵州”调查中,它和茅台酒、黄果树瀑布等关键词并列。因为FAST,贵州首次向全球发布旅游新概念——“静旅游”,每年至少有20万人次游客来到天文小镇,比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客流多一倍。克度镇村民李大艳,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是天文小镇的宾馆服务员,为了和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交流,她下班回到家就抓紧背英语。经过刻苦学习和培训,已经能说简单的英语了。

南老师,贵州人民感谢您!您留给我们的不仅有物质上的有形遗产,更有精神上的无形遗产。FAST作为一个英文单词就是“快”。几年前,项目还在建设,贵州省和黔南州就提出了“追赶、领先、跨越”的“FAST”精神,并号召全省学习“FAST”登高望远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

22年间,南老师踏遍了贵州的万水千山,他的精神,早已溶入贵州的千山万水。千山崇仁,道不尽我们的敬仰之心;万水东去,流不尽我们的缅怀之情。

南老师,贵州人民不会忘记,您在央视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中说,“我不能忘却这22年艰难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和我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可是,南老师,说好的不离不弃,您怎么就匆匆离我们而去呢?

斯人已去,风范犹存,贵州人民深切缅怀南仁东老师。我们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服务保障好“中国天眼”的运行,牢记中央对贵州发展速度不能慢的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

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必将英雄辈出。让我们像南老师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征战星辰大海!

谢谢大家!

09:55

主持人:感谢韩博同志满怀深情的讲述。下面请张智勇同志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千山崇仁,万水向东》。大家欢迎!

9:4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高级工程师杨清阁(韩博代讲):杨清阁老师生病,在北京,未能来到现场,由我代为报告。杨清阁同志的职务是FAST工程高级工程师。他报告的题目是《您的身影,是我追随的目标——追忆我最尊敬的南仁东老师。》

南老师,每当大家提到您的名字,一定会和“中国天眼”连在一起。如今,您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您最心爱的“天眼”。如果“天眼”也有眼泪,一定会为您流下感激的泪、思念的泪、期待的泪。

当举世瞩目的“中国天眼”遥望太空,清晰地发现了多颗脉冲星,我们激动得想要向您报喜时,却只能将思念透过“天眼”,追随您进入广袤无边的宇宙……

12年前,我在清华大学工作,负责FAST密云模型并联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工作,我和南老师就此相识。2009年,我正式加入FAST团队,来到了我最尊敬的南老师身边。

老师,您在我记忆里,是执着的汉子。

建设FAST这样一项大科学工程,是完全没有先例的.南老师作为工程的核心推动者,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事无巨细,执着坚持.他在这20多年里几乎没干别的,就专注地做了这一件事情。

如果在平地挖一个直径500多米的大坑,来建造FAST,开挖耗资高达30亿元。可选用咱们贵州大窝凼天然洼坑做台址,开挖耗资仅需要一个多亿。当年,为了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台址,尽可能减少FAST工程的造价,南老师踏遍了贵州大山里几乎所有的洼地。

那时候,从北京到贵州的绿皮火车,要走将近50个小时,南老师就这样一趟一趟穿梭不停,不知不觉,就是4000多个日夜。

有一次他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眼看山洪就要冲下来了,他赶紧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地回到垭口,全身都湿透了,汗水混着雨水直往下淌。他坐下来一看,脚上的鞋竟然裂开了一道五公分长的口子。听到这件事我们都惊得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可是南老师对这些艰难却一笑而过。

FAST刚开始施工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每次从营地去施工现场,来回七公里的山路全靠步行,沿途草木丛生、碎石满地。有一次到了比较难走的地方,我伸手去扶,他一摆手把我甩开,说“不用!”

为了避免下雨时,积水淹没“天眼”底部的设备,大窝凼排水工程至关重要。同事们向他建议修建专门的排水设施,这当然造价不菲,南老师一开始并不同意,还发脾气说,你们就不考虑钱?!于是,他一边想着节约开支,一边反复考察,希望利用大窝凼底部的天然消水洞来实现排水。最终,为确保万无一失,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南老师才下定决心修建排水隧道。

FAST有六个馈源支撑塔,在选址方面需要找到缓坡,但在大窝凼FAST反射面周围,要想找到缓坡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我们都劝他:“南老师,找到差不多的缓坡就行了,这几个塔未必需要太对称吧。”他却说:“不行!六个塔一定要均匀分布,这样看起来才有美感。”

虽然当时看上去,南老师似乎有点“偏执”,但正是因为他的执着,今天的“天眼”才如此光彩夺目,成为最美丽的科学风景。

南老师,您在我眼中,是慈祥的父亲。

南老师对学生非常严厉,工作上有做不好的地方就会批评。但是,他总是在背后夸学生和同事们的优点,也尽力在事业上帮助大家。

工作之余,南老师待我们亲如家人,大伙儿私下里亲切地喊他“老爷子”。他经常给我们带吃的,带特产。每次我们中间有谁生病了,他再忙都要亲自去看望。

2010年,我被查出患有多发性甲状腺结节,医生认为可能是恶性的,建议我马上治疗。南老师知道后,不断向我了解病情,嘱咐我尽快治疗,我在医院手术期间,南老师和同事们到医院去看我,那时FAST工程正处在攻坚阶段,多个系统和子系统的方案都没有确定,作为FAST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老师有太多事情要做,他还抽出时间到医院看我,这让我非常感动。

2011年,我的甲状腺结节复发,南老师知道后,又特意叮嘱我不要耽误病情。手术出院后,我上班了,他还提醒我工作中要多注意身体。

有一个周末,我和妻子在公交车上碰巧遇到了南老师。车正在行进中,南老师摇晃着、步履不稳地朝我走过来,凑近了仔细看着我的脖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脖子上的伤疤,好一会儿,仿佛松了口气,才缓缓地说:“这恢复得挺好的……”

此时的他,就在公交车上,那种关切的眼神,满眼慈祥,就像一个想快点知道儿子病情的老父亲。下车后,我妻子感慨地说:“老杨,遇上南老师,你真是太幸福了。”

今年4月,南老师病情恶化了,生命进入倒计时,却和老伴拎着慰问品,突然出现在学生甘恒谦的病房,甘恒谦只是做一个脚部的小手术。他后来和我说:“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南老师,他来医院前,也没有给我打电话。他自己都病成那样了,却还来看望我这个受小伤的学生。”

南老师的助理姜鹏,今年5月份在大窝凼FAST现场给他打电话汇报完工作,问他:“老爷子,听说您要去美国?”南老师用低沉的声音说,“你有时间回来吗?”姜鹏说工作太忙,实在离不开。

谁能想到,生离死别,竟在一念之间。噩耗传来后,姜鹏打开南老师发来的最后一封邮件,在电脑前坐了很久,然后抬起手回复邮件:“老爷子,咱们还能聊聊吗?怎么感觉我的心情糟透了呢?……”这样的告别方式,是姜鹏不曾料到的。他多么希望,还能再见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老爷子,再和他说说心里话呀。

南老师,您在我心中,是领头的大雁。

南老师建造“中国天眼”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射电天文界,尤其是为了年轻的研究生、博士后以及下一代的天文学者。通过FAST工程的实施,南老师也培养了一支良好的研究队伍。

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菂,原本在美国宇航局工作,了解到“中国天眼”工程的消息后,不想错过这样一个世界领先的望远镜,同时也是在南老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毅然回国加入FAST团队。

南老师到最后一直都说,FAST是给下一代天文学者建造的设备。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这些晚辈终生受益。

我忘不了,在贵州大窝凼,南老师和我们一起建造设备基础,他手拿锤子和样冲,熟练地进行钳工操作的画面;

还忘不了,工厂里,他指导我们进行设备出厂检验,和我一起讨论技术问题的场景。

更忘不了,南老师第一次审核我设计的机械图纸,当时,他认真看了每一张图,从制图规范、装置原理到加工和装配工艺,问了许多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我很惊讶:一位天文学家,还对机械专业有这么深入的研究!

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程师潘高峰告诉我,当初他面试的时候,南老师就问了许多机械方面的问题。他开始不以为然,心想你一个天文学家来问我机械方面的问题。后来,他才发现,南老师对机械领域并不陌生,相反还很擅长。

对焊接专业,南老师也相当了解。有一次对焊接件的收缩量问题,施工方预计两三个毫米,而南老师预计会有10个毫米左右,事实证明,南老师的预测是正确的。

FAST是一个全新的创新工程,涉及到近二十个专业,南老师凭借他渊博的知识,以及早年在工厂的积累,再加上他坚持不懈地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了工程技术的通才。他经常给团队成员一些惊奇、灵感和启迪,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9月16日清晨,从微信中得知南老师走了,我陷入到巨大的悲痛之中,我最尊敬的南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天人永隔,一别永远!但我感觉,那位心地善良、德高望重的长者,博学多能的“天眼”巨匠,依然和我们在一起。

南老师,您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们要正直、善良、乐观;

您也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们工作要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您更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们要无私奉献、淡泊名利。

但是,行胜于言!

您的身影,就是我追随的目标;

您的品格,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您未完成的心愿,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您的精神,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谢谢大家!

09:39

主持人:感谢彭勃同志带来的生动见证。下面请韩博同志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您的身影,是我追随的目标》。大家欢迎!

9:27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大家好!我叫彭勃,是FAST工程副经理。我报告的题目是《科学魂浇筑大国重器》。

9月15日,我正在机场转机,手机收到一串儿短信。同事告诉我,南老师走了。

我呆呆地站在机场的大厅,心里空荡荡的。我不敢相信,与我并肩奋斗了20多年的“老南”,我那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同甘共苦的好战友、亲密无间的好兄长,就这样离我而去。

老百姓喜欢把FAST比喻成一口大锅。如果这么讲,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难造的那一口锅!我们算过,如果用这口大锅煮粥,全世界75亿人每人都能分到两碗。

FAST直径500米,足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个工程分成五大系统,每项工作都是千头万绪。

FAST各大系统都安排了总工程师。南老师作为首席科学家,本不必什么事都亲自把关。可实际上,我们设计的每一张图纸,他都详细地审核过,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指导意见。

他这样事必躬亲,是信不过我们吗?不是!是他肩上的责任太重了!对于“中国天眼”,我们盼了太久!如果设计不亲自过目、图纸不亲自审定,他心里就不踏实。南老师曾说:“如果FAST有一点瑕疵,我怎么对得起国家投资这么多钱?怎么对得起贵州政府的支持?又怎么对得起跟我们干了几十年的团队?”

20多年为FAST奔忙的日日夜夜,南老师始终保持着为国家打磨好一座大望远镜的初心。正是这份初心,也将他打磨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眼”巨匠。

熟悉南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有个性、有棱角,更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2010年,FAST经历了一场近乎灾难性的风险,那就是索网的疲劳问题。

从远处看FAST像一口大锅,实际上,是由4000多块镜片、精密拼接成的一个整体反射面。控制镜片的,就是兜在镜面下方的钢索网。为此,我们设计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与一般索网不同,FAST的这个“大网兜”,不但需要承受1600吨的重量,还需要像弹簧一样来回伸缩,带动镜片灵活移动,精确地追踪天体。

这样一来,无论是抗拉强度,还是使用寿命,FAST所需要的钢索,都远远超出了国家工业标准。我们从不同厂家购买了十几种钢索,但没有一种能满足望远镜的需求;我们查遍了国内外相关论文资料,就算是最好的实验数据,也只能达到我们要求的百分之五十……

然而,台址开挖已经开始,设备基础建设迫在眉睫。如果钢索做不出来,整个工程就要全面搁浅!

那段时间,南老师的焦虑几乎上升到了顶点。他整晚睡不着觉,有时候脸都顾不上洗。每天都在念叨着钢索、钢索。

在辗转反侧中,南老师意识到,超越性的技术是等不来的,更是买不来的。他毅然决定:没有现成的,我们就自己搞!

一场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开始了。南老师带着我们绞尽脑汁地设计方案,咨询了国内几乎所有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亲自上阵、日夜奋战,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想方设法在工艺、材料等方面寻找出路,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地泡在车间。

失败了,重来,又失败了,再重来……500多天难熬的日子,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样,令人窒息。但只要南老师不说放弃,我们也一定能咬牙坚持!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后,在南老师主导下,我们改进了索网的制作工艺,成功通过了抗疲劳实验,终于研制出了满足FAST工程要求的钢索!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钢索,让FAST有了坚固又灵活的“骨架”;这种自主创新的技术,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让国家和人民受了益。

南老师对工程精益求精。记得工程伊始,需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对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怎么还懂土建?

后来大家才知道,南老师是以“战术型老工人”自居的。不懂岩土工程的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南老师何止是一个“战术型老工人”,他还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对“中国天眼”,爱得那么深沉,爱得那么专注,爱得那么痴迷。

为了与各系统专家无障碍对话,他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渐渐把自己练成了通才。他的眼里容不下“沙子”,每个技术细节,他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确定,任何瑕疵都不会放过。

为了给祖国留下仰望星空的“天眼”,古稀之年的他,还拼了命地往工地上跑;100多米高的支撑塔,他都要第一个爬上去,直到为大射电望远镜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不得不这样逼自己。建设“中国天眼”是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绝非一帆风顺。22年,对南老师来说就是一段长征,期间的艰难曲折,风风雨雨,常人难以想象。

还记得在FAST概念酝酿期,我们提出了一种“主动变形反射面”的技术方案。能让不会动的望远镜动起来,让FAST更加灵活地观察宇宙。这无疑会极大增加整个工程的复杂程度。我把关于这项技术的四院士推荐信拿给南老师看,他说:“彭勃啊,你给我找了一个‘大麻烦’,把我逼得毫无退路了。”

后来,我才理解了南老师那种矛盾又复杂的心情。当时,FAST已经设计了许多新技术,还要在8个鸟巢那么大的洼坑里,铺满这样精巧的镜片,每一片都要能动,难度之大,风险之高,可见一斑。为了把FAST建成最好的望远镜,南老师还是承担下了这个“大麻烦”,并且使这个“大麻烦”成为FAST三大自主创新之一。

现在我常常在想,那时的南老师,一定经历了痛苦的心理挣扎和自我革命。我也常常感到愧疚,如果我们不这么“折腾”他,是不是师兄也不会走得这么早?

这个“大麻烦”,让南老师成了FAST团队最勤奋的人,也是最累的人。一年多前的一次组会上,他哑着嗓子说了一番话,不得不提前离会了。那是南老师患癌症后,参加的最后一次组会。

那像是告别一样的场景让我至今难忘。每周一下午一点半的组会,我们坚持开了20多年。“周一下午见!”这是我们与南老师心照不宣的约定。而如今,天人永别,隔空相望!

22年前,南老师和我们一起惹的这个“大麻烦”,成了FAST工程的核心技术,也让FAST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地标;

22年来,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一个国家的骄傲;

22年后,“中国天眼”已敏锐地捕捉到了9颗新的脉冲星,实现了中国望远镜“零”的突破。我想,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他的人生是充实的,他的事业是伟大的!

这段时间,我经常想起南老师。给自己的微信起了一个昵称叫做TroubleMaker——惹麻烦的人。我想用这个名字纪念南老师,也激励自己,像南老师那样,踏过平庸,追求卓越。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把FAST人的科学魂,浇筑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

谢谢大家!

9:24

主持人:感谢郑晓年同志的精彩报告。下面请彭勃同志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科学魂浇筑大国重器》。大家欢迎!

9:10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副局长郑晓年:大家好!我叫郑晓年,是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我报告的题目是《科技报国,筑梦苍穹》。

今年11月17号,中宣部追授南仁东老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是新时代授予的第一位“时代楷模”。

作为FAST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我由衷地为南老师感到骄傲!在与南老师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我能深深地感悟到南老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真诚质朴、精益求精的杰出品格。

南老师在他人生最后的22年,只干了一件事,实现了一个梦想,就是建成了直径500米、世界最大、最为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用生命铸就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天眼”FAST!

“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为大科学工程落成发贺信!此后,“中国天眼”作为标志性科技成果,又被写入2017年新年贺词、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南老师是FAST的倡导者、设计者和建设者,是FAST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FAST的落成启用,见证了南老师“心中有梦、勇敢逐梦、坚毅筑梦”的22年不平凡的历程。

关于FAST的一切,都源自20多年前南老师心中的一个梦想。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当时,与会外国科学家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宇宙的讯息,稳固西方国家在天文研究领域的霸主地位。南老师一听便坐不住了,中国要在宇宙探索中迎头赶上,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必须要搞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

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而南老师要建造的是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挑战可想而知,很多人认为这根本就不可能。

1994年,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的南老师,待遇要比国内高出许多,有人计算过,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报酬,竟相当于他在国内一年的工资!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南老师毅然放弃了优厚的条件和待遇,踏上了回国的征程,他准备打造的,是中国探索宇宙未知的大国重器!

南老师的这条逐梦之路,异常艰辛。单为FAST选址,就耗用了他12年的生命。

  建设FAST的理想台址是在大山深处、远离电磁干扰的山谷洼地。为了寻找这样合适的台址,南老师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几乎走遍了中国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里的所有洼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寨,南老师去了!一些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的山路,南老师去了!一些从未有人踏足的荒野,南老师也去了!

那时,选址团队平均只有三十多岁,而南老师已年过五十。很多悬崖道路湿滑,他干脆手脚并用地攀爬。有一次,要爬山去看一个洼地,正好下着大雨,同事们都劝他,年纪这么大了,别上去了。他执意要去。没想到,就在他小心翼翼地攀爬时,意外发生了。南老师脚下一滑,一下子滚了下去,周围全是悬崖峭壁,幸好有两棵小树挡住了他。这样的险情整整伴随着南老师12年。

在实地勘察了80多个洼地后,终于,南老师和他的团队找到了建设FAST的最佳台址——贵州平塘的大窝凼!

台址选好后,南老师和他的团队又开始了建设FAST的逐梦之旅。

当时,我在中国科学院机关工作,负责FAST的立项,与南老师频繁接触。记得有一次,他苦笑着对我说:“我这个书生从来没有求过别人,可现在要争这口气,只能豁出去了”。

因为没钱,南老师四处“化缘”。为了FAST立项,不论是什么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南老师逢人就介绍大望远镜项目,不厌其烦地把一个概念向不同的人解释无数遍。

2007年,经过南老师的不懈努力,FAST终于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从倡议到立项,时间过去了13年,大窝凼的草木愈发葱翠,而南老师的头发却愈发花白。

2011年3月25日,FAST正式开工建设。我当时是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作为常务副经理,负责工程管理。也就是说,作为工作搭档,我还要督着南老师保质按期完成工程任务。起初,大家都认为工程不可能按期完成,类似这样没有经验可循的重大创新工程,很少能做到如期完工。但我还是咬牙下了道死令——5年半必须建成!

从这一天起,我用手机定了倒计时,每天夜里12点铃声响起,提醒我FAST最后竣工的时间。用这种方式督着自己,也督着南老师。

FAST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电子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控制工程、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建设期间,有数十家施工单位同时入驻,有上百个工程队伍同时施工,有4000多人先后参与建设。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作为管理者,我心里真的没底。

FAST能否保质按期完成,还面临着经费缺口的压力。最难的时候,我们曾经打过让企业赞助的主意,也想过去银行贷款……但不管面临多少困难,承担多大压力,南老师和我们的团队始终坚持,没有停工。

南老师是团队的主心骨,他是一个通才,工程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总是找南老师商量,都能通过南老师找到解决办法。南老师自称“战术型老工人”,长期呆在施工现场,睡工棚,跑工地,爬高塔,身体力行,直接参与一线建设。

克服了各种技术障碍,克服了经费缺口等重重难关。2016年9月25号,FAST工程如期完工,与项目批复的工期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正好2011天。

FAST从开工到竣工,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南老师笃定初心,矢志不移!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南老师胸怀使命,坚毅执着!

南老师视FAST如生命!22年如一日,他带领我们在艰苦创新之路上砥砺前行,科技报国,筑梦苍穹,建成了“中国天眼”,创造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重新标定了中国在世界天文学的地位。“中国天眼”实现了完全自主的三大创新:

我们利用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优良台址——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突破了平地上建设望远镜的百米极限;我们使用了主动变形的反射面,让不会动的望远镜动起来,让FAST能够灵活主动地观察宇宙;我们自主研制了轻型索拖动的并联机器人,使接收信号的馈源舱能够精确对焦,更好地接收宇宙中极其微弱的无线电波信号。

22年,南老师逐梦不已;22年,南老师一诺千金。FAST落成启用,筑起了一座崭新的科学地标,实现了南老师坚守的科技强国梦,兑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承诺!

令人痛惜的是,南老师让中国睁开了“天眼”,而他却闭上了双眼离开了我们。

9月16日清晨,我是被南老师去世的信息惊醒的。那天,我的思绪怎么也不能平复,脑海里闪现的都是一幕幕与南老师相处的情景……

南老师,记得您为立项的一次次答辩,记得与您在小区楼下茶馆的长谈,记得和您第一次在大窝凼攀爬时的大汗淋漓,记得和您在大窝凼板房里的促膝交谈……

今天,南老师,我想欣慰地告诉您,FAST落成启用仅一年,就捷报频传:

我想跟您说,FAST已经实现了各种观测模式的验证,调试进展创造了国际同类设备的世界记录!

南老师,我想跟您说,FAST已经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9颗新脉冲星得到国际认证,实现了中国望远镜发现脉冲星“零”的突破!

南老师,我还想跟您说,FAST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它将使我国的天文学研究领先世界20年,在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为科技创新强国梦增添了浓墨重彩!

生命有限,精神永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将秉承南仁东老师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科技国家队的磅礴力量,谱写科技强国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9:07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报告团成员。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副局长郑晓年同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同志,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宣传干部韩博同志,贵州省黔南州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张志勇同志,中国新闻社科技记者张素同志。

请工作人员向报告团成员献花。

下面请报告团成员退场稍事准备,各位来宾,此刻让我们通过今天的报告,走近令人敬仰的南仁东先生。

首先请郑晓年同志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科技报国,筑梦苍穹》。

9:05

主持人:南仁东先生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概念提出、论证立项到工程建设、落成启用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中国天眼”工程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技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

今年9月,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一段时间以来,南仁东先生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媒体宣传报道后,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前不久中宣部追授南仁东先生“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为进一步学习弘扬南仁东先生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共贵州省委于12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了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决定在贵州、上海、广东、安徽、吉林、甘肃6省市开展巡回报告。贵州作为巡回报告的第一站,是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9:04

主持人:出席今天报告会的有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同志,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同志,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飞跃同志,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同志。

参加今天巡回报告会的还有省武警总队、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和在筑省属高等院校、中央在黔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全省科技系统部分干部职工、高校师生代表及部分干部群众代表。

9:02

大会奏响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体参会人员起立。

9:00

贵州省委大会堂,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始举行。

来源:科学网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