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福建物构所承担的三项福建省杰青项目通过验收

发布:opticseditor阅读:2209时间:2019-4-25 15:47:12

近日,由福建物构所承担的三项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孙庆福研究员承担的项目“‘纳米容器’超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2016J06005)在配位超分子纳米容器的设计组装、性能优化、刺激响应性调控、基于主客体识别基础上的仿生催化等领域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诱导匹配自适应自组装、协同自分类组装等合成新方法,构筑了一系列具有多重刺激响应、光致变色、氧化还原、仿生催化等功能的过渡金属配位型“纳米容器”超分子材料;克服了稀土离子配位数和配位构型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瓶颈问题,建立了手性稀土有机超分子“纳米容器”的结构设计、精准组装及性能调控新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超分子协同效应的多组分稀土萃取新策略,为稀土配位超分子功能材料创制奠定了基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过渡金属及稀土纳米容器超分子材料配位导向精准组装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项目实施期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篇(JCR一区论文6篇),申报发明专利2件;研究论文被ACS Virtual Issue、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等专文评述,被国内外超分子同行及稀土化学专家多次引用与评价,两次被《中国科学报》专文报道,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17国家人才计划专家创新创业成果年度巨献”、“2017年度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新增经费超过600万元;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配位超分子化学与材料科研团队,培养了博士生2名、硕士生4名。

徐刚研究员承担的项目“晶态多孔导电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设计与应用”(2016J06006)主要开展晶态多孔导电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调控材料在界面上的组装行为,突破了导电MOFs材料的薄膜难以高质量制备的瓶颈,并将其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固态超级电容器、气敏传感器和锂硫电池等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通过在MOFs框架结构上设计和构筑贯穿整个框架结构的π电子轨道的材料设计思想,建立了导电πMOFs材料的合成策略;利用气液界面限域生长法和固液界面弱作用外延法成功解决了多孔导电配位聚合物的薄膜制备难题,并获得高质量配位聚合物薄膜;实现了多孔导电配位聚合物在气敏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的器件是室温工作灵敏度最好、响应速度最快的氨气传感器之一。该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晶态多孔导电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器件化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实施期间,共发表SCI论文9篇(JCR一区论文7篇,二区论文2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6篇,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2篇,论文多次被选为封面,并被JACS Spotlight、Chem. Soc. Rev.等权威杂志亮点评论。申请专利7件,授权3件。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要项目4项,新增经费超过700万元。项目负责人入选第三批福建省特殊支持“双百计划”人选,荣获第十四届运盛青年科技奖。完成导电配位聚合物合成及器件制备实验室的阶段性建设并组建了研究团队,培养硕士生3名。

赵三根研究员承担的项目“新型无铍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2016J06012)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无铍深紫外非线性光学(NLO)材料,相关材料层间连接力相比唯一可用的深紫外NLO晶体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同时,该项目首次生长出了尺寸达17×12×8 mm3的大尺寸K3Ba3Li2Al4B6O20F单晶,并实现了有效的四倍频激光输出;提出了一种有别于常规化学方法的增强倍频效应物理性手段;首次提出利用无水硫酸盐作为深紫外NLO晶体材料的来源。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到该领域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实施期间,项目负责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7篇(含J. Am. Chem. Soc. 2篇,Angew. Chem. 1篇,Chem. Mater. 1篇,Coord. Chem. Rev. 1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4篇,申报发明专利7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入选了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团队人才计划”,并获得了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青年课题支持;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科研团队,并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2名。

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设立为福建省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和行业技术带头人,促进了相关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2009年以来,福建物构所共有19位优秀科研人员先后获得省杰青项目的资助,其中4位获得国家基金杰青项目的支持,2位获得国家基金优青项目支持。

来源:福建物构所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