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Advanced Photonics| 高度集成的超构显微镜:打破视场限制

发布:HPLlaser阅读:4667时间:2021-1-27 09:28:09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健康医疗、工业应用等很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一直追求的高分辨之外,高集成、便携性和高通量逐渐成为人们对成像技术新的需求。基于折射光学的传统显微镜, 虽然它们的成像性能已经非常优异,但往往受制于光学元件和架构体大笨重的问题。另外一个成像局限性来自于空间-带宽积约束在高分辨率下的视场范围受限(这是由传统单轴系统的基本光学成像原理决定的)。

图1 显微镜(图片来自网络)

近来,基于小像素CMOS芯片和强大计算机算法的发展,新的激动人心的成像技术也不断出现。它们可以打破空间-带宽积的限制,比如投影成像,计算成像。然而,这些“无透镜成像”技术并非真正的物理成像过程,因而受限于有限成像景深或者依赖后期处理算法,通常需要额外的先验知识或消耗计算资源。

幸运的是,超构表面作为一种新的突破性光学设计,具有超薄超轻的结构,并已经在光场调控方面表现出强大能力。人们已经在超构表面全息、偏振调控、光束调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人们强烈期待利用高度集成的超构透镜成像来微型化和变革传统光学器件。

南京大学李涛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直接将超构透镜组装在CMOS图像传感器上,发展出了一种超构透镜集成的成像器件(MIID)。它的成像距离只有几百微米,表现出超构集成的特点。基于这个MIID,一个硬币大小的成像原型机被成功研制出来(如图3(d)所示),其中就采用了硅的超构透镜(如图3(b)(c)所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MIID是由一组精心设计的超构透镜阵列(6×6)组成,其中每个透镜尺寸在200 μm。这样,不管它集成了多少个透镜,其成像距离保持很小(~500 μm)并且不变。这个超构透镜阵列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整个CMOS传感器的厘米尺寸(只要纳米加工能跟上),同时不增加其成像距离。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超构透镜阵列还是以偏振复用器为主,它根据两种不同的圆偏振光具有不同的相位分布,如图3(a)中蓝色和红色框所示。这样它就可以消除在透镜阵列(4f系统)成像过程中的视场盲区。这个MIID器件很好地展示出超构表面在偏振和相位调控上的灵活性优点。在经过简单的图像拼接处理后,人们可以获得一个大视场、高分辨率的成像。图3(f)展示了USAF1951分辨率板的像,其视场范围达到毫米量级,而分辨率保持在1.7 μm(受限于1.67 μm的CMOS像素尺寸)。相关工作以Metalens-integrated compact imaging devices for wide-field microscop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Photonics第6期。

图3 利用偏振复用的超构透镜阵列的集成成像器件(MIID)。(a)偏振复用双相位(PMDP)的超构透镜在x-y平面的相位分布示意图。蓝色和红色分别表示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对应的聚焦相位区域。虚线表示的各自透镜有限的视场范围。(b)PMDP透镜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其尺寸为200 μm。(c)6×6 PMDP超构透镜阵列照片。(d)基于MIID的原型机,尺寸为3.5 cm×3 cm×2.5 cm。(f)最后拼接得到USAF 1951分辨率板的成像结果

该工作为打破空间-带宽积约束的宽场显微成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超构透镜所具有的超薄、超轻、高灵活的偏振调控特性,使之非常适合用来获得高度集成的显微镜功能。虽然该成像性能还处于发展中,这里展示的MIID原型机预示着“口袋型成像系统”时代的到来,我们相信将来超构技术会有更加迷人的应用。

图4 芯片示意图

作者简介

李涛,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首批“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5年南京大学博士毕业,曾先后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2年)和香港浸会大学(2013年)访问研究。研究兴趣围绕超构光子学与集成光学中的新原理和新效应,及其功能和器件的开发。曾获2007、2018中国光学重要成果,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五十余次。在Nature及其子刊, PRL, LSA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被引3700余次(WOS)。

来源:中国激光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