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nics Research十周年纪念活动——中科大站【活动内容】
1 邀请报告
![]() |
潘建伟|中国科技术大学
致辞
摘要
待定
个人简介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操纵和冷原子量子存储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在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自2000年以来分别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Sofija Kovalevskaja Award)、欧盟玛丽·居里杰出研究奖(Marie Curie Excellent Research Award)、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Fresnel Prize)、欧盟ERC研究奖(ERC-Research Award)、国际量子通信奖(International Quantum Communication Award)、兰姆奖(W. E. Lamb Medal for Laser 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Newcomb Cleveland Prize)、美国光学学会伍德奖(R. W. Wood Prize)、墨子量子奖(Micius Prize)、蔡司研究奖(Zeiss Research Award)等。
|
![]() |
陈宇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hotonics Research简介
摘要
待定
个人简介
陈宇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担任Photonics Research副主编。2008 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因茨大学、马普量子光学所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回中国科大工作。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基础实验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并系统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等多个量子信息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
![]() |
陈险峰|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薄膜铌酸锂芯片的非线性光子学及应用
摘要
具有“光学硅”之称的铌酸锂是一种综合性能最好的光学材料,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无法高密度集成。近年来,薄膜铌酸锂材料的出现突破了该领域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引发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和应用热情,并产生了诸多突破传统极限的新功能、新器件和新应用。现今的光子集成犹如电子集成发展历程中的婴儿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薄膜铌酸锂集成光子回路具有低损耗、高速调控、强非线性等优点,是实现新一代超高性能光子器件和未来大规模光芯片的理想平台之一。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薄膜铌酸锂在非线性集成光学与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薄膜铌酸锂器件与集成的微纳加工、铁电畴工程、二阶非线性光子学效应及应用等。
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万人”领军人才获得者。从事光学前沿及其应用研究,在非线性光学、集成光电子学、光量子信息和生物光子学学等领域做出了系列研究成果。曾获得亚太物理协会联合会杨振宁奖。现担任Journal of Nonlinear Optical Physics & Materials主编、《光学学报》编委等。研究成果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物理和光学领域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培养的几十名博士生毕业生活跃在高等教育、**、高新技术、自主创业等各个领域。202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一等奖。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光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
![]() |
戴道锌|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及应用
摘要
硅光技术具有CMOS兼容性及高集成度等突出优势,已成为光子集成领域主流研究方向,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高性能核心功能器件,包括光滤波器等基础性关键器件。尽管人们已经报道了所实现的各类结构硅光滤波器,但如何突破其性能瓶颈仍具挑战。本报告从器件原理出发,重点介绍微环谐振腔、多模波导光栅、阵列波导光栅等实现高性能硅光器件的新路径和新结构,并探讨其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个人简介
戴道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21)。现为任Springer Nature出版社国际SCI期刊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主编等。长期致力于高性能硅光器件及应用研究,开拓了多模硅光子学等重要方向,实现了超低损耗硅光波导、超高Q值硅光微腔、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免校准硅光开关、超高GBP锗硅雪崩光电探测器、高速铌酸锂微腔电光调制器等重要突破。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ica、Chip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共被引17400余次,入选历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先后获得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荣誉。2012至2019年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
![]() |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题目:光量子计算
摘要
与传统手段相比,量子信息科学旨在某些任务中提供优势,例如通信安全性,测量精度和计算能力。在本次演讲中,我将报告我们最近在展示使用光子的量子隐形传态、计量和计算优势方面所做的努力,并探索其在现实世界中可能的应用。
个人简介
陆朝阳,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光量子信息的数理基础交叉研究,在包括《现代物理评论》2篇、《自然》和《科学》13篇、《自然》子刊13篇、《物理评论快报》58篇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被引用25000余次。负责完成的成果入选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和两院院士大会讲话,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工作入选2015年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Breakthrough of The Year(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选一项,中国本土成果首次入选),九章光学量子计算机和实数量子力学检验的工作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Highlights of The Year,先后五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个人2017、集体2021)、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日本仁科芳雄亚洲奖、《自然》“中国科学之星”、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是首位入选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量子计算奖、IUPAP-ICO光学青年科学家奖、CLEO高登讲席的中国科学家。担任上海青联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2020和2022国际量子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会主任(2018-2022),Advanced Photonics编委、PhotoniX编委、以及美国物理学会、英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学会等旗下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
![]() |
迟楠|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高面向6G的新频谱通信
摘要
未来随着B5G/6G通信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据传输量将呈现激增态势,而6G容量预计将提升千倍,需拓展新型频谱载波资源(太赫兹、可见光、紫外和红外波段)。本文将介绍太赫兹和可见光高速传输方面的进展,讨论近期的研究热点,包括新材料和设备,天基网络和海基网络的系统应用,以及AI在复杂环境建模和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探索,介绍6G中新频谱通信的前景和挑战。
个人简介
迟楠,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长期从事高速光通信和高速可见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Google引用11000余次,出版专著6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一等奖、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等各1项。自2021年起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
![]() |
陈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题目:量子密码--信息安全的量子协奏曲
摘要
量子密码是最接近实用化的量子信息技术之一,也是保障量子计算时代下的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量子密码需要量子物理过程和经典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协作,在追求系统成码率、距离和集成度等性能提升的同时,更需要从协议设计和实际系统分析等方面入手,持续提高其安全性。报告将以量子密码技术的理论和实际安全性为主线,对其主要发展历程、近期研究热点和面临的挑战问题进行介绍。
个人简介
陈巍,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学与光学工程系执行主任,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保密通信,在量子密码的方案设计、系统研制和芯片化、实际安全性分析、网络化及应用验证等方面取得了多项进展,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X、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受邀撰写中英专著各1章;获国际授权发明专利2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7项,参与制定量子密码行业标准1项;获省部级发明一等奖和技术进步一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入选2019年和2022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现任中国密码学会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通信学会量子通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光学学会理事。
|
![]() |
李涛|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迈向应用的超构透镜技术
摘要
近十余年来,由光学超构材料衍生出的超构透镜技术,因其超轻超薄、设计灵活、多功能集成的优势,成为了极具学术活力和应用潜力的研究方向。本报告将从超构透镜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理引入,探讨超构透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着重介绍本研究团队针对传统成像技术所长期困扰的色差、视场、集成度等瓶颈问题,提出一系列超构透镜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尝试,如大尺寸消色差平面透镜、宽视场超构显微镜等,并对其今后发展做出展望。
个人简介
李涛,教授,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 “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优青项目获得者,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微纳光学、超构材料、光子集成等领域的研究,曾先后四次获得“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重要成果”,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VEBLEO SCIENTIST AWARD”科学家奖;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等刊物发表论文逾120篇,引用超6000次,H因子41,受邀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50余次。目前担任中国材料学会超构材料分会理事,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担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担任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委。
|
![]() |
田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报告题目:超快激光驱动波导集成电子加速与新型辐射源
摘要
超快强激光赋予了科研人员前所未有的维度如阿秒的时间尺度(1阿秒=10-18秒)和十拍瓦(1016W)量级的能量尺度,这些极限维度有望促进小型化、低成本的粒子源与辐射光源的发展,这对粒子物理、光物理、材料物理、核物理等学科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推动生物医疗、**安全、工业检测等应用的快速发展。本次报告将介绍超过MeV量级能量增益的太赫兹波导加速的最新进展,在5mm的波导长度内我们验证了光学波导加速的全新结果。报告也将论述电子辐射或相干辐射的基本物理原则,除了“自由空间光”报告将介绍光子准粒子相干辐射的物理途径,包括我们观测到的表面等离激元相干放大这一新机制的物理内涵。未来我们将发展光学集成电子加速源,并采用光学电子源来构建“光子准粒子”相干光源等。
个人简介
田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超强超短激光前沿物理与技术,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SCI论文40余篇,成果近年多次入选中国光学年度十大进展。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2022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1年和2022年),指导研究生多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2人,优秀奖1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21年),第十八届和十九届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奖,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等。
|
![]() |
徐飞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圆桌论坛嘉宾
摘要
待定
个人简介
徐飞虎,多伦多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通信、单光子成像、量子网络等量子信息科学。在RMP、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副主编、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委、国际量子密码大会指导委员。曾获科学探索奖、国际量子技术青年科学家奖、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等。
|
![]() |
曾华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二维铁电材料的非线性光电效应及光学调控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二维SnTe、α-In2Se3、CuInP2S6等二维层状铁电材料的实验发现,使得在二维极限下探索铁电物性成为可能,这些进展也为开发原子尺度的光电子原型器件提供了机遇。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将基于二维少层CuInP2S6,介绍二维铁电物性在非线性光电转换和异质结光学调控中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包括(1)二维CuInP2S6中显著增强的自发体光伏现象及该现象的维度过渡行为;及(2)二维铁电异质结中铁电极化对单层MoSe2 中光学激子态的非易失调控。
个人简介
曾华凌,男,博士,于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11年在香港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为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在新型二维半导体中首次实现电子的谷极化,揭示了电子的谷自由度;在二维极限下开展了铁电性的实验探索,发展了新型二维铁电存储器件及体光伏原型器件。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谷电子学、二维铁电物性以及量子态的光学和电学调控等,以期发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型功能材料与结构,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X、Physical Review Letters、PNAS、ACS Nano、Nano Letter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共被SCI引用7000余次,其中,引用100余次以上的论文10篇,单篇引用最高达3600余次。
|
2 | PR科学家圆桌论坛 |
——科学家代表的成长之路 |
分享科研心路历程、探讨人生成长感悟、思索营造更优科研环境
![]() |
![]() |
![]() |
![]() |
![]() |
![]() |
陈宇翱(主持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陈险峰 上海交通大学 |
迟楠 复旦大学 |
戴道锌 浙江大学 |
肖云峰 北京大学 |
徐飞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 |
![]() |
![]() |
![]() |
![]() |
个人简介
陈宇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担任Photonics Research副主编。2008 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因茨大学、马普量子光学所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回中国科大工作。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基础实验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并系统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等多个量子信息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陈险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万人”领军人才获得者。从事光学前沿及其应用研究,在非线性光学、集成光电子学、光量子信息和生物光子学学等领域做出了系列研究成果。曾获得亚太物理协会联合会杨振宁奖。现担任Journal of Nonlinear Optical Physics & Materials主编、《光学学报》编委等。研究成果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物理和光学领域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培养的几十名博士生毕业生活跃在高等教育、**、高新技术、自主创业等各个领域。202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一等奖。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光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迟楠,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长期从事高速光通信和高速可见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Google引用11000余次,出版专著6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一等奖、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等各1项。自2021年起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戴道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21)。现为任Springer Nature出版社国际SCI期刊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主编等。长期致力于高性能硅光器件及应用研究,开拓了多模硅光子学等重要方向,实现了超低损耗硅光波导、超高Q值硅光微腔、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免校准硅光开关、超高GBP锗硅雪崩光电探测器、高速铌酸锂微腔电光调制器等重要突破。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ica、Chip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共被引17400余次,入选历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先后获得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荣誉。2012至2019年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肖云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美国光学学会会士。近年来以主要作者在Scienc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4、2017),4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10、2016、2017、2019)。研究兴趣包括:非对称光学微腔物理,微腔光场调控,微腔非线性光学,微腔激光、传感与成像等。2013至2019年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徐飞虎,多伦多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通信、单光子成像、量子网络等量子信息科学。在RMP、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副主编、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委、国际量子密码大会指导委员。曾获科学探索奖、国际量子技术青年科学家奖、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