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法正常浏览请点击这里

————  “六十载激光与生物医学的融合发展”专题征稿启事  ————

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以来,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激光已经融入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向,特别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科学和生命健康领域。生物医学光子学是激光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衍生的新兴前沿学科,研究者利用激光与细胞或生命体相互作用的各种物理过程,发展新型光子学方法和技术,为生命健康领域中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发展如火如荼、日新月异,荧光蛋白、超分辨成像、光镊操控等技术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些重大突破进一步揭示了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光物理与光化学机制、推动并促进了光学成像、光学诊断、光遗传和激光治疗与监测等方面的发展与临床应用。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相关领域向纵深发展,同时也为纪念第一台激光器发明60周年,特别是集中展示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研究进展,《中国激光》决定在2020年第2期推出“六十载激光与生物医学的融合发展”特别专题,现公开征集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及综述。

征稿范围:

1. 多模态生物医学光子学融合成像技术

2. 精准医学中的微纳检测新技术及仪器

3. 在体纳米生物医学光子技术应用

4. 医学光子治疗新方法、光动力治疗药物及临床应用

5. 在体切伦科夫成像及太赫兹技术的作用机理

6. 光学活体病理检测及在体光学诊断

7. 光生物效应与调控机制

8. 生物医学传感器、柔性可穿戴传感器件

9.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10. 生物信息精准获取与光信息处理

11.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医学光学图像识别与处理中的应用

特邀组稿专家:

张镇西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步洪 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吴长锋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截稿日期:

2019年10月7日

投稿方式及格式:

通过《中国激光》官网进入“作者中心”,按系统要求填写信息,上传稿件投稿(主题标明“六十载激光与生物医学的融合发展”专题)。投稿模板及要求请参见“作者中心”首页。

联系人:宋梅梅

电   话:021-69917051

邮   箱:smm926@siom.ac.cn

特邀组稿专家个人简介:

张镇西,博士、教授、博导,现任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所长、福建泰普-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曾五次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放射与环境保护研究所(幕尼黑)、洪堡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柏林)、威廉港应用大学和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影像与光谱分析技术、光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光量子调控技术。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年)、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与激光医学专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学会陕西省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副理事长、任《激光生物学报》等多种杂志主任副主任编委、编委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仪器专项、重点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两岸项目、基金委与韩国合作项目。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译著六部、主编《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及应用》、《生物医学光子学诊断、治疗与监测》二部、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李步洪,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福建省医学会激光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和柏林洪堡大学高级研究学者。主要从事医学光子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含1项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2项重点项目(合作单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4部;作为中方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成功主办三届中德“单线态氧及其光动力效应”学术研讨会;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邀请报告20余次;主持完成的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先后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运盛青年科技奖、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吴长峰,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光子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分子探针及成像技术、生物分析检测与生物传感器。2001-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美国Clemson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期间与导师Jason McNeill教授合作,在国际上开拓了有机半导体聚合物用于生物光学成像的研究,发展了小尺寸、高亮度的聚合物点(Polymer Dots)光学探针技术。2008-2012年赴华盛顿大学Daniel Chiu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现了聚合物点的生物功能化、细胞特异性标记及对活体动物肿瘤的靶向性输送等。当前,主要围绕半导体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光学功能调控,在超分辨光学成像、可植入智能化生物传感、肿瘤光学治疗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迄今在共发表SCI 收录论文100多篇,SCI引用7000多次,当前H因子为41。申请8项PCT,4项获得美国专利授权,部分专利获得产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