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绿松石的有机充填处理由来已久, 浸胶(丙烯酸酯类)、 注胶(环氧树脂类)两种充填方式已有大量研究, 冻胶(丙烯酸酯类)作为一种较新的充填方式, 研究基础较为薄弱。 以天然绿松石原料及其对应冻胶充填后的绿松石为研究对象, 结合处理所用冻胶材料, 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 红外光谱测试、 三维荧光光谱测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等测试技术, 对冻胶充填前后绿松石的宝石学特征和谱学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冻胶充填后, 绿松石的颜色和致密度得到明显提升, 表面有胶质物残留及白色“松花”现象, 冻胶充填绿松石在长波紫外灯下显示弱-中等的蓝色荧光, 短波下显示弱荧光, 胶质物残留位置发光明显, 而绿松石原料在长短波下均呈惰性; 冻胶原液的红外光谱显示CO伸缩振动峰[(1 722±5) cm-1]、 C-O伸缩振动峰[(1 156±5) cm-1]、 CC伸缩振动峰[(1 637±5) cm-1], 还出现了苯环结构和C-OH的吸收峰, 表明其主要成分可能为含有苯环、 羧酸、 醇等结构的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冻胶充填绿松石的红外光谱中出现了与冻胶原液对应的有机基团吸收峰, 可有效鉴别充填绿松石与原料; 三维荧光光谱测试显示: 绿松石原料在整个激发波长范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荧光中心, 冻胶充填绿松石均出现了发射波长在465、 445和410 nm附近的特征荧光中心, 激发波长范围为360~400 nm, 与冻胶原液的荧光中心相对应, 说明荧光由胶质物导致, 可作为冻胶充填的重要证据; 绿松石原料和冻胶充填绿松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均符合天然绿松石的吸收特征, 说明冻胶充填过程中未添加有机染剂。
绿松石 冻胶充填 红外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Turquoise Frozen jelly filling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9): 2974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费昂斯是由石英、 碱性助熔剂、 着色剂构成的表面釉层尚未达到非晶态的类玻璃制品, 五千年前在西亚地区出现, 是最早的人工材料制品之一, 常加工成珠饰的形式。 费昂斯珠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后, 在两周时期大放异彩, 见证了我国古人学习费昂斯制造技术并自主改进的历程。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 显微成像、 傅里叶红外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 扫描电镜-EDS能谱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多种方法对战国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出土费昂斯珠样品的谱学特征、 成分特征和制造工艺进行了测试研究。 测试结果显示曾侯乙墓出土费昂斯珠呈褐黄色, 较熊家冢墓地出土蓝绿色费昂斯珠有较大外观差异; 显微成像可见费昂斯珠表面釉层与胎体界限、 气孔及碎裂情况, 熊家冢墓地出土费昂斯珠在端口处可见小部分明显的非晶态釉层;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激光拉曼光谱测试显示两处出土费昂斯珠均含大量石英; 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熊家冢墓地费昂斯珠的蓝色釉层, 结果为一个复合谱图, 128、 207、 362、 468、 692、 797和1 188 cm-1处为石英的特征峰位, 979 cm-1为磷酸钙的特征峰, 磷酸钙的形成可能是因釉料中添加草木灰之类的植物灰料, 590和1 066 cm-1处的峰与CuSiO3·H2O有关, 3 346和3 435 cm-1为水的峰; 扫描电镜-EDS能谱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试结果显示二者具体成分差别较大, 曾侯乙墓出土费昂斯珠制作原料石英砂含杂质多, 较高含量的硫元素是其显著的不同点, 指示釉层可能使用了铜的硫化物; 而熊家冢墓地出土费昂斯珠原料纯净, 主体由大量石英砂构成, 表面有白色石英风化浸蚀层。 两处墓地时期相近, 所处国别不同, 对比其制作原料和工艺技术, 推测两个墓葬出土费昂斯珠不属同源体系, 且熊家冢墓地所代表的楚国工艺技术更成熟, 因此在战国时期我国应存在多个费昂斯生产中心。
费昂斯 谱学特征 微量元素 工艺技术 Faience beads Spectral study Trace ele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12): 3700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鄂豫陕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绿松石产区, 其中陕西白河位于秦岭东部, 是绿松石的重要矿点之一。 选取陕西白河县小东沟绿松石矿床的黄白色和绿色伴生矿样品, 对其进行薄片观察、 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 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分析的矿物学和谱学研究。 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为明矾石, 还含有少量磷铝矾和高岭石。 可观察到其呈脉状结构产出, 表明具有多期次形成阶段, 后期结晶颗粒较好, 具有典型假立方体状的菱面体的结晶特点; 该矿物红外光谱谱带主要分布在3 697~3 488 cm-1以及1 638~433 cm-1范围内, 在3 697和3 620 cm-1处具有高岭石中OH导致的弱红外吸收谱峰; 明矾石的拉曼光谱谱峰由SO2-4振动导致, 此外在3 700和3 626 cm-1处出现高岭石中OH的伸缩振动导致的峰位。 结合该地区绿松石矿床风化淋滤特点, 判断该区明矾石矿脉形成于低温富碱性环境下, 当含矿溶液或围岩中形成绿松石所需成分不足时, 趋向于形成明矾石, 以脉状、 块状形式产出, 并共生有磷铝矾和高岭石矿物, 为研究本区绿松石矿床特点提供依据。
绿松石 明矾石 X射线粉晶衍射 红外吸收光谱 拉曼光谱 Turquoise Alunite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Raman spectrum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4): 1088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新疆是世界重要和田玉产地之一, 其中于田产和田玉又为优质山料的代表。 研究对来自新疆于田县哈尼拉克、 阿拉玛斯、 赛迪库拉木、 齐哈库勒四个矿点的48块和田玉样品进行谱学特征及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 傅里叶红外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现代谱学仪器测试。 结果表明, 新疆于田和田玉样品颜色呈青色、 青白色、 青黄色、 黄白色、 灰白色特征, 样品呈典型油脂—玻璃光泽, 不透明—半透明, 为多晶质集合体, 折射率在1.61~1.62范围, 相对密度范围为2.95~2.99。 新疆于田和田玉样品的红外光谱显示了900~1 200和400~760 cm-1范围内透闪石的特征吸收谱带。 O—Si—O反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显示为位于1 143, 1 096, 1 040, 995和925 cm-1处的峰, Si—O—Si对称伸缩振动显示为位于763和689 cm-1处的峰, 而538, 512, 465和420 cm-1处的峰与Si—O弯曲振动、 M—O的晶格振动及OH平动有关。 新疆于田和田玉的拉曼光谱符合透闪石谱学特征, 其中120, 175, 220, 365和389 cm-1处是晶格振动峰值, 670 cm-1峰值代表了闪石类矿物的Si—O—Si伸缩振动, 931, 1 029和1 060 cm-1是由于Si—O伸缩振动, 3 672和3 680 cm-1属于M—OH伸缩振动。 新疆于田和田玉的主要成分为MgO, CaO和SiO2, 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为δCe值为0.068~3.902, 平均值1.064; δEu值为0~8.832, 平均值0.343, 具有负Eu异常; LREE/HREE为0.010~3.369, 平均值0.682。 ΣREE值为0.407~18.768, 平均值3.138。 利用微量元素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可从化学成分方面将新疆于田和田玉与韩国春川、 新疆且末、 青海三岔河等其他代表性产地的和田玉进行区分。 新疆于田和田玉的谱学特征及成分信息丰富了和田玉产地信息数据,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未来可以根据宝石学特征、 谱学特征和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特征提取各产地和田玉的产地信息, 结合和田玉成矿地质条件背景, 使和田玉产地精细溯源至每个矿点矿脉成为可能。
和田玉 新疆于田 谱学特征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Nephrites Xinjiang Yutian Spectroscopy characteristic Rare earth element Trace element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2): 385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龙王山墓葬位于湖北省荆门市, 属于大溪文化向屈家岭文化过渡的关键时期, 距今约5 000年。 该墓葬共出土玉器73件, 玉器品质普遍较好。 长江中游地区历来鲜少出土玉器, 而时代更迭之期更是社会变革之际, 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时期上来看, 研究龙王山墓葬出土的玉器都具重大意义。 采用相对密度检测, 红外光谱仪(FTIR)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研究出土玉器的谱学及化学成分特征, 鉴定其材质, 并对用料水平及矿源进行了探究。 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龙王山墓葬出土玉器的红外吸收谱图可分为两类: 软玉类和玛瑙类。 软玉类玉器的红外吸收峰表现为1 207, 1 123, 1 028, 928, 775, 700, 602, 488和425 cm-1处。 玛瑙类玉器的红外吸收峰表现为1 158, 814, 790, 702, 572, 521及405 cm-1。 软玉类玉器有71件, 且品质都非常好, 说明龙王山墓葬先民对玉料的分选能力很强。 将龙王山墓葬的用料水平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用料水平进行对比, 龙王山墓葬的用料水平远超同期; 将龙王山墓葬的用料水平与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用料水平进行对比, 龙王山墓葬的用料水平远超湖北地区平均水平。 LA-ICP-MS的结果显示软玉质玉器的微量元素主要包含K和P等, 微量元素赋存情况以W, U, P及Sb元素富集, Th和Ti元素亏损为主。 玉器的稀土配分型式图多样, 水平海鸥状、 左倾式、 右倾式皆有。 Ce异常普遍不明显, Eu以正异常及负异常为主。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逐步判别法, 辅助SPASS软件, 对龙王山墓葬出土玉器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投点, 推断大部分玉料来自某个与新疆成矿环境类似的矿床, 但因其地球化学特征的多样性, 不排除玉料多来源的可能性。
玉器材质 红外光谱 地球化学特征 用料水平 产地溯源 Jade features Infrared spectroscopy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Level of selecting jade material Origin traceabilit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2): 3736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甘肃马衔山和田玉具有重要的宝玉石价值和考古文化价值, 其中产地区分为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研究重点。 通过测试分析马衔山和田玉的化学成分, 对比其与国内主要产地和田玉的化学成分差异, 建立微量元素产地判别模型, 对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产地鉴别进行探究, 为甘肃齐家文化中古玉器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以电子探针分析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主量元素, 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透闪石。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对比新疆、 青海、 辽宁、 江苏、 贵州、 甘肃马衔山和田玉微量元素蛛网图、 稀土元素参数和稀土元素配分图, 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田玉存在差异, 可进行产地区分; 三维散点图δCe-ΣREE-LREE/HREE投图可将青海、 辽宁、 江苏、 贵州和田玉进行产地区分, 但不能区分新疆和甘肃马衔山和田玉; 运用SPSS软件对新疆、 青海、 辽宁、 江苏、 贵州、 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微量元素建立产地线性判别模型, 对于已知六个产地: 新疆、 青海、 辽宁、 江苏、 贵州、 甘肃马衔山的数据, 判别分析正确率可达100.0%, 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0.3%, 预留10组马衔山和田玉数据, 回代验证正确率为100%。 微量元素产地线性判别模型在和田玉产地判别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和田玉 马衔山 化学成分 产地鉴别 线性判别分析 Hetian Yu Maxianshan Chemical composition Origin identification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5): 145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4 四川省凉山川凉南红珠宝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 西昌 615000
南红玛瑙是我国珠宝市场上常见的红色玛瑙品种之一。 南红玛瑙市场火热且仿制品层出不穷, 但对于南红玛瑙仿制品在材质和谱学特征上与天然南红玛瑙差异的研究较少。 选取市场中出现的两类南红玛瑙仿制品和天然南红玛瑙作为研究对象, 对常规宝石学特征、 显微特征、 紫外-可见光谱、 拉曼光谱以及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 两类南红玛瑙仿制品主要成分与天然南红玛瑙相同, 均为石英, 其折射率、 密度、 硬度、 颜色、 光泽等物理性质与南红玛瑙相近, 短波和长波紫外光下均呈惰性。 第一类仿制品(FZP-1)仿制对象为樱桃红手链, 紫外可见光光谱240~570 nm处存在一宽吸收带, 呈浅橙红色。 显微镜下观察到FZP-1呈粒状结构, 见红色染料沿裂隙分布, 呈“丝瓜瓤”状, 是典型染色石英岩的结构特征; 第二类仿制品(FZP-2)仿制对象为柿子红手链, 紫外可见光光谱从240~540 nm处存在一宽吸收带, 呈橙黄色。 FZP-2呈隐晶质结构, 表面可观察到条带状和“指甲纹”状构造, 切面可见三层不同的颜色分带且明显沿打孔处分布, 指示该仿制品经过染色处理与热处理。 天然南红玛瑙(TR)为隐晶质结构, 内部含有红色点状赤铁矿, 与两类仿制品的内部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别。 两类仿制品与天然南红玛瑙红外光谱均显示仿制品具有石英的典型光谱特征, 在1 100~1 250, 600~800和300~600 cm-1范围内均存在吸收峰, 分别归属于Si—O—Si的非对称伸缩振动、 Si—O—Si的对称伸缩振动和Si—O—Si的弯曲振动。 两类样品800 cm-1峰均存在分裂, 指示结晶程度良好。 FZP-1的显微红外光谱测试发现颗粒间隙在2 800~3 200 cm-1范围内存在有机物相关峰位, 以2 916和2 848 cm-1强峰为特征, 由C—H的伸缩振动引起。 拉曼光谱测试结果显示, 两种样品中除石英的有关峰位外, FZP-1在915和1 337 cm-1等处存在与其有机染料相关的峰, 由饱和C—H的弯曲振动引起, 与显微红外光谱结果一致。 FZP-2的拉曼光谱显示在502 cm-1存在与斜硅石相关的峰。 根据斜硅石与石英特征峰强度比值计算两者的相对含量, 结果显示斜硅石与石英的相对含量比约为0.15~0.16, 远高于天然南红玛瑙。 根据国家标准第一类仿制品应定名为染色石英岩玉, 第二类样品应定名为玛瑙。
显微红外光谱 染色处理 染料 热处理 斜硅石 Micro-infrared spectroscopy Dyeing treatment Dyestuff Heat treatment Moganit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3): 83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3 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浙江遂昌 323300
4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07
目前现代测试技术发展较快, 为古代玉器的加工技术、 产源研究提供了无损研究手段。 利用红外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 对浙江省遂昌县好川墓地中M52号墓出土的五件绿松石珠进行无损测试, 期望判断其可能的产地来源。 红外谱学特征显示, 3 468和3 514 cm-1处可见红外吸收锐谱带, 是由于ν(OH)伸缩振动所致; 3 058 cm-1附近可见ν(MFe, Cu—H2O)伸缩振动, 1 014, 1 066和1 134 cm-1处为ν3(PO4)伸缩振动。 与标准绿松石红外谱相比, 缺少1 637 cm-1处峰, 此处为δ(H2O)弯曲振动, 可能与样品在地下埋藏时间过久有关。 除天然绿松石吸收峰外, 在2 890和2 838 cm-1处出现吸收峰, 分属亚甲基(—CH2) 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峰和对称振动峰, 在1 452 cm-1附近也可以观察到其变形振动峰, 此外在1 552 cm-1附近可见ν(C=C)伸缩振动。 这两处有机物吸收峰结合出土位置于红色漆痕处推断, 可能存在微量生漆残留。 两处基团峰与生漆漆酚的红外谱学特征基本相符, 存在样品埋藏时间过久, 漆器在土中腐朽后沾染到样品表面的可能性。 EDXRF数据中显示五件样品主量元素含量与理论值相比稍低, 硅含量稍高, 存在含硅杂质矿物, 微量元素中锌和钡的含量较高, Zn含量均在1 151~1 540 mg·kg-1, Ba含量均在1 910~3 570 mg·kg-1, 对比前人文献与湖北十堰及周边地区出产绿松石的元素数量级更为接近, 可作为判断五件绿松石珠玉料来源的一个证据。 通过显微照相对五件绿松石珠制作工艺进行观察, 可见五件样品均存在定向的抛磨痕迹, 且可见明显的一定数量的抛磨小面, 边缘可见线切割痕迹, 证明当时的好川文化先民已经具有加工打磨长宽不大于1 cm珠的能力; 加工珠形的方式是将不规则玉料原料分多个小面打磨直至成为桶珠形状, 而非直接进行弧面打磨; 钻孔周边可见明显平面, 孔形状较规整, 近圆形, 有抛磨痕迹, 说明好川墓地先民当时已具有钻孔工艺。 研究表明, 好川地区绿松石可能来自于湖北十堰及其周边地区的矿带, 浙西南地区自好川文化开始就使用较纯净的绿松石作为漆器镶嵌装饰, 埋藏过程中黏附漆类物质对绿松石表面造成一定污染, 镶嵌玉石漆器的制作工艺自良渚文化后有所传承, 且好川墓地先民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绿松石加工能力。 这对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好川文化玉料来源问题奠定基础, 对考古学中好川及周边地区文化起源与交流探讨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绿松石 红外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 好川墓地 矿源产地特征 Turquoise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Haochuan cemetery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origi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2): 568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扬州市玉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江苏 扬州 225000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郊, 是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其中出土玉石器数量达五百余件, 且种类齐全、 工艺精湛。 利用现代测试仪器对这批玉石器进行全面而科学的鉴定, 对于东周时期曾国用玉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为了探知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的玉料类型及透闪石玉料可能来源地, 以其中的319件玉器为研究对象, 采用宝石学与光谱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这些样品进行无损测试。 通过十倍放大镜及天平等常规宝石学检测仪器对样品的表面特征、 受沁程度及种类做出初步判断,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快速、 无损的分析出土玉器样品的矿物相及化学成分。 研究结果表明, 常规仪器测试结合红外光谱及X射线荧光光谱可以很好的区分出土玉器的材质,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319件玉器中, 有264件透闪石质玉器, 43件大理岩石璧、 8件云母质玉器、 1件石英岩、 1件萤石以及2件水晶环。 XRF测试结果显示, 透闪石炙玉占全部检测样品的82.8%,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MgO约占20.03%~27.00%(平均值为24.46%), SiO2约56.31%~61.17%(平均值为58.99%), CaO约14.25%~19.91%(平均值为15.42%), FeTO约0.19%~2.06%(平均值为0.551%), 计算可知m(Mg)/m(Mg+Fe)的值在0.91~0.99之间, 其测试结果范围与标准透闪石含量很接近, 该批样品中未检测出阳起石质的软玉。 其中, 大部分优质透闪石质玉器均出土自主墓室, 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用玉水平及用玉习惯。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 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及部分具有特征风化皮层及戈壁料特征的样品, 推测曾侯乙墓部分出土玉器的玉料来源于甘肃古玉矿。 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曾国用玉制度和战国时期玉石之路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料。
曾侯乙墓 透闪石玉 红外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 用玉水平 玉料来源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Tremolite jade FTIR XRF Level of usingjade Jade source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 215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黑碧”指颜色为黑色, 主要成分为阳起石的碧玉。 电子探针、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显示“黑碧”为阳起石碧玉。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的OH振动处产生3个主峰, 归属于MgMgMg-OH, MgMgFe2+-OH(FeM12+MgM1MgM3-OH, MgM1MgM1FeM32+-OH), MgFe2+Fe2+-OH(MgM1FM12+FM12+-OH, FM12+FM12+MgM3-OH), 但与常见和田玉不同, “黑碧”的三个主峰在拉曼光谱OH的振动区(3 600~3 700 cm-1)和红外光谱OH的倍频振动区(7 200~7 100 cm-1)产生分裂现象。 将“黑碧”分为5个区域: HB-1, HB-2, HB-3, HB-4和HB-5, 进行原位的电子探针和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光谱在3 600~3 700 cm-1出现3个主峰(A, B, C), 将主峰进行分峰拟合处理, 显示分裂成6个次级峰(A'和A″, B'和B″, C'和C″), 次级峰之间的平均波数差为5 cm-1。 前人对角闪石在OH振动处主峰分裂现象的观点各不相同。 结合“黑碧”的原位电子探针数据和相关研究文献, 认为角闪石中B(M4)位置上的阳离子分布是分裂谱产生的主要原因。 角闪石中的B(M4)位置虽然没有直接与W位置的OH相连接, 但B(M4)位置上的阳离子通过影响TO4上的桥氧, 间接影响W位置上的OH, 从而引起OH振动光谱产生一定变化。 对比存在类似分裂谱的角闪石样品和“黑碧”的晶体化学式, 发现所有的样品在B(M4)位置上均存在Ca2+和Mn2+分布, 而其他位置的阳离子占位情况都不相同, 表明“黑碧”OH振动光谱产生分裂与B(M4)位置上的Ca2+和Mn2+分布有关。 故认为“黑碧”中OH振动光谱产生分裂原因为Ca2+和Mn2+在B(M4)位置上的占位, 且高波数峰位归属于Ca2+, 低波数峰位归属于Mn2+, 即A', B', C'归属于Ca2+, A″, B″, C″归属于Mn2+
“黑碧” 角闪石 OH振动光谱 分裂 “Heibi” Amphibole OH vibration spectrum Splitting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12): 386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