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光学

席鹏教授:如何写出一篇具有影响力的综述

发布:wyxfjh阅读:162时间:2023-9-19 11:00:18

      综述是为特定研究领域提供系统、全面的总结和评论文章。而一篇优秀的综述文章能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和最新技术、明了潜在的研究方向和挑战。因此,阅读学习综述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具有影响力的综述呢?

      近日,北京大学席鹏教授在Advanced Photonic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撰写有影响力的综述文章的关键原则的社论文章。席教授将综述的写作类比为“人类的进化”(见图1),并从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撰写方法作为切入点,对撰写具有影响力综述文章的要领进行了详尽分析。

文章链接:Peng Xi,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ow to Write an Impactful Review," Adv. Photon. 5(4) 040101.

 

 

巧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撰写方法

      内容是综述文章的主体部分,其篇幅非常大,且叙述方式灵活多样;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方面的内容。

图1 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角度看人类进化的过程,每个时代的关键技术都是进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过去:科学的发展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在综述文章的开头,往往需要对所涉及的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概述,这部分主要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即可。而后对目前科学技术的相关背景和研究进程进行分类和完善。

现在: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是学术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每个学科本身自带的优势,可以为解决科研难题提供更多思路和可能性。此外,每项研究在不同维度上都具有独特性,通过对领域内现有各类技术的目标、概念和结果(或效果)等进行多维比较,可以帮助读者迅速全面了解该领域

未来:从应用角度来看,每项研究技术都具有局限性。只有准确指出造成局限性的制约因素,才能为解决这些因素提出有效方案。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表述的,“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除此之外,明确特定领域内的现有问题也可以给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激励他们探索颠覆性的突破和技术创新。

 

图像,为文章内容“加分”!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撰写方法强调内容和图像的协同发展,使两者相辅相成。一篇优质综述不仅需要内容全面、逻辑清晰、文笔流畅,还需要与内容相互协调的图像信息。接下来,从以下几点展开讨论:

      一图胜千言。绘制综述文章的图片时,应当优先考虑使用所需研究文章中描绘结果的原始图片。此外,综述文章中的图片应该有效呈现概括性的结果和方法,因此逻辑连贯、清晰明了地排列这些图片很重要。与简单的混合其他文章的图片相比,重新绘制图片可以让作者更有效突出重点。重新绘制图片也方便强调特定领域,从而促进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散点图或条形图可以直观地显示每种方法在各个维度上的特征和优势,因此如果想要在不同维度上比较多种研究技术,散点图或条形图是更为理想的表达方式。例如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分支对不同的技术进行分类,使得读者更清楚地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

      表格提供了一种在多个维度上比较不同技术的方法,它可以呈现各种条目,以便读者在不同列之间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表格时,为了避免读者搜索特定参数出现搜不到的情况,必须要确保在技术论文中全面列出这些维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表格不如图表直观,读者只有对所呈现数字的内涵及意义拥有清晰认知才能读懂表格。

      文本框可以解释技术术语和补充背景知识,它可以极大地帮助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理解主题。由于综述的读者非常广泛,因而适当地加入文本框可以提升作品的接受度。 

      值得注意的是,综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要阐明的科学内容,并非上述所有要素都必须包含在综述中。文中列举了几个综述文章的示例,详见参考文献1–7

 

总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一名综述作者,应当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使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撰写方法,而且要始终优先考虑读者的体验同时,利用图表、表格和方框直观展示文章内容。这些对于引导读者理解领域发展和展望未来方向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Schermelleh, L., Ferrand, A., Huser, T. et al.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demystified. Nat Cell Biol 21, 72–84 (2019).

2.Y. Yang et al., “Optical trapping with structured light: a review,” Adv. Photonics 3(3), 034001 (2021).

3.A. Forbes, M. de Oliveira, and M. R. Dennis, “Structured light,” Nat. Photonics 15(4), 253– 262 (2021).

4.J. Tang, J. Ren, and K. Y. Han, “Fluorescence imaging with tailored light,” Nanophotonics 8(12), 2111– 2128 (2019).

5.E. Galiffi et al., “Photonics of time-varying media,” Adv. Photonics 4(1), 014002 (2022).

6.T. Fortier and E. Baumann, “20 years of developments in optical frequency comb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Commun. Phys. 2(1), 153 (2019).

7.X. Li et al., “Terahertz spin dynamics in rare-earth orthoferrites,” Photon. Insights 1(2), R05 (2023).

8.S. Huang et al., “Optical properties and polaritons of low symmetry 2D materials,” Photon. Insights 2(1), R03 (2023)

 

作者简介

席鹏,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学者,Advanced Photonics创刊编委。科研工作聚焦于光学纳米显微镜以及共焦和多光子显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Nature, Nature Method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90余篇,已授权美国专利3项,中国专利17项。

 

编辑 | 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