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乔院士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培养的优秀科学家。旧中国积贫羸弱的战乱环境和新中国艰苦创业的时代造就了他立志报效祖国的情怀。他坚守科研一线,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研究领域跨越中子物理、裂变物理和重离子核物理,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优秀的成果。他以身许国,为配合国家核**研制测量了急需的核数据;他严谨求实,反复推敲,验证实验结果务求准确;他敢为人先,不断涉足新的研究领域。点点滴滴折射着对祖国和科学的无声忠诚与热爱,是老一辈科学家科研精神的传承者和宣讲者,是新中国科学家精神和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值此张焕乔院士90华诞之际,特撰写本文与大家共勉。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核数据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413
核数据,尤其是中子核数据,是**建设、核能发展及核技术应用的基础,同时在核物理基础研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核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相关装置及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实验数据是相关理论模型发展及核数据库研制的基础,因此,核数据实验研究在核数据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核数据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核数据实验研究取得的进展,并尝试展望未来的发展。
核数据 实验数据 中子源 Nuclear data Experimental data Neutron source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反应团队依托国内外的大科学装置,在重离子熔合-裂变机制、垒下熔合增强机制、奇特核反应机制、奇异结构和奇异衰变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本文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主要包括:(1)系统调查了正Q值中子转移的耦合道效应,并提出了自洽的方法评估转移耦合的贡献,发现了异常的同位素效应;(2)提出了用高精度背角准弹散射方法抽取原子核的形变参数,确证了原子核存在十六极形变;(3)提出了用轻带电粒子的替代俘获反应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关键的239Pu(n,2n)反应截面;(4)系统考察了sd壳丰质子核奇异衰变谱学,发现了22Si的β缓发双质子衰变模式,并发现镜像核22Si/22O的β衰变中存在极大的同位旋不对称性,同时在26Si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强的同位旋混合态;(5)系统研究了奇特核体系在近垒能区的反应机制,首次给出了实验证据表明经典色散关系不适用于中子晕核6He+209Bi体系,并对质子滴线核8B和17F的反应机制进行了细致考察。本文也对将来基于重离子飞行时间谱仪和北京放射性束流线可能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重离子核反应 近垒能区 奇异核结构 Nuclear reactions induced by heavy ions Energies close to the Coulomb barrier Exotic nuclear structure
1 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76
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抗辐射集成电路技术实验室 北京 100076)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北京 102413
3 Institute of Nuclear Physics,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Beijing 102413, China
航天集成电路是空间电子系统的核心部件,抗辐射加固技术是保障航天集成电路在空间环境可靠工作的核心技术。随着电路特征尺寸缩小至纳米尺度,单粒子效应逐渐成为制约航天集成电路抗辐射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团队以设计加固方式作为航天集成电路抗辐射研制技术路线,基于在重离子加速器上获取的大量单粒子试验数据,提出新工艺新器件的单粒子效应试验评估新方法,开展测试分析技术和辐射效应规律研究,为加固技术研究提供准确基础信息,检验设计加固技术有效性,揭示单粒子辐射损伤机制,为优化加固提供指导,最终形成高可靠、长寿命航天集成电路产品提供了关键支撑。
航天集成电路 单粒子效应 抗辐射设计加固 辐射试验 Aerospace integrated circuit Single-event effect Radiation hardened by design Radiation tes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国家原子能机构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北京 102413
空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高能粒子,单个高能粒子穿过航天器壳体轰击到电子器件,引发器件逻辑状态翻转、功能异常等单粒子效应,进而影响航天器的可靠运行和任务达成。基于地面加速器辐照试验模拟空间单粒子效应是评估电子器件在空间应用时发生单粒子错误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其抗单粒子效应的指标符合宇航应用要求的器件才能在航天器中使用。航天器面临的空间辐射粒子主要是重离子和质子,它们诱发的单粒子效应也最为显著。开展宇航器件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试验主要依托重离子加速器和质子加速器,为满足单粒子试验需求,需要研发大面积束流扩束及均匀化、高精度束流快速诊断等技术,以及满足大批量试验任务需求的高效试验终端,重点介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基于加速器的重离子单粒子效应模拟试验技术、质子单粒子效应模拟试验技术和用于器件辐射损伤敏感区识别的重离子微束技术,以及上述技术在宇航器件单粒子效应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空间辐射 单粒子效应 模拟试验 Space radiation Single event effects Simulation test
1 同济大学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2 同济大学 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熔合蒸发反应以及是最近核物理学家提出的合成Z为119及120新元素的可能途径,α衰变是实验上鉴定新元素或新核素合成的有力工具。利用改进的密度依赖结团模型(Improved Density-dependent Cluster Model,DDCM+),对于熔合蒸发反应以及蒸发3或4个中子得到的反应产物293,294119与294,295120的α衰变半衰期进行了理论预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293,294119与294,295120核素α衰变过程与自发裂变以及β衰变等不同衰变模式之间的竞争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绝大多数核,α衰变模式占主导地位,但沿着α衰变链,随着质量数减少至A = 261附近,自发裂变以及β衰变半衰期与α衰变半衰期逐渐相近。相关理论结果对于未来Z为119及120新元素的合成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α衰变 自发裂变 超重核 半衰期 α-decay Spontaneous fission Superheavy nuclei Half-life
β衰变寿命是原子核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在原子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贝叶斯神经网络(Bayesian Neural Network,BNN)方法预测原子核的β衰变寿命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在神经网络输入层引入β衰变能以及与原子核对效应相关的物理量,并采用β衰变寿命的对数作为网络输出,可以显著提高学习精度。对于寿命小于1 s的原子核,其预言精度约为0.2个数量级,取得了与BNN方法学习β衰变寿命的实验值和理论值的对数之差相当的精度。当外推至未知核区,其预言的β衰变寿命在误差范围内与其他理论模型的结果符合较好,尤其是对于Z?50的原子核。
β衰变寿命 神经网络 贝叶斯方法 β-decay half-lives Neural network Bayesian method
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1408
3 浙江理工大学杭州 310018
超新星是人们能看到的宇宙中最为绚丽的烟花,其爆发时释放的能量约为太阳光度的100亿倍,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看得更远。Ia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人们可以借助它来测量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超新星爆炸也会把产生的大量重元素抛射到星际空间,成为星系化学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超新星还对银河系元素的起源、太阳系结构形成和地球生命演化至关重要。对超新星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帮助我们破解宇宙膨胀、重元素产生和生命起源之谜。当前,科学家们预测下一个超新星将随时爆发,研究人员正为观测即将爆发的超新星做充分准备。
超新星 标准烛光 元素起源 生命起源 Supernova Standard candle Origin of elements Origin of life
2023年是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建成35周年,加速器与核反应堆是研究核科学的两大利器,1988年,串列实验室正式成立,作为我国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持续发挥核基础创新引领作用,完成了14万小时的稳定运行,开展了核物理基础、核数据测量、核物理应用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产出了一系列国际水平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为我国核物理研究和核科技战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对串列实验室35年的发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