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材料学院 河南省高效特种绿色焊接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5
2 河南科技大学 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23
3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宁波智能机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700
4 郑州轻工业大学 河南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
在激光焊接中,激光光斑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激光功率密度,不同的激光功率密度对熔池流场和小孔的三维形状有影响。然而,关于激光光斑尺寸对激光熔池和小孔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很少。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激光焊接热-流耦合模型,研究了激光光斑尺寸下激光焊接过程的匙孔三维瞬态行为及熔池流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光斑半径的增大,匙孔的深度明显变小。光斑半径分别为0.1 mm和0.15 mm时,焊接过程中均会出现匙孔底部闭合的情况,当光斑半径为0.2 mm时,匙孔未出现闭合的情况,匙孔的稳定性有所提高。随着光斑半径的增大,熔池最大流动速度波动相对较小,熔池尺寸逐渐增大。
激光焊接 光斑尺寸 匙孔 熔池 laser welding spot size keyhole molten pool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130
1 河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401
2 赫德斯菲尔德大学 精密技术中心,赫德斯菲尔德 HD13DH
3 河北工业大学 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01
4 河北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天津 300401
基于相位计算的光学三维形貌测量技术通过编码条纹图获取物体表面的三维形貌。而彩色高反光物体因表面颜色、曝光程度的不同,导致投射在物体表面的条纹出现调制度不同以及曝光程度不同的双重难题,传统条纹投影轮廓术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三维测量。论文提出一种采用多通道预处理二分选择曝光时间法测量彩色高反光物体三维形貌。该方法通过预处理选择曝光时间域,利用二分选择曝光时间,采集四组不同曝光条纹即可恢复物体表面绝对相位。然后采集对应曝光时间下的条纹图像,经过像素选择,实现对过曝像素的处理。将处理过的像素信息在三颜色通道下进行最优光强和颜色选择,生成彩色条纹图。融合各颜色通道内最优相位,从而获取彩色高反光物体表面的绝对相位。最后确定相位和深度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物体表面的三维数据。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测量彩色高反光物体表面的三维形貌数据。
彩色高反光 三维测量 条纹投影 相位解算 color high reflection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 fringe projection phase calculation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761
1 盐城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省智能光电器件与测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7
2 江苏省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江苏 盐城 224007
3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提出了基于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的多纵模米散射多普勒激光雷达技术,分析了探测原理,并导出了径向风速和后向散射比测量误差公式。该技术要求多纵模激光源的纵模间隔与双FPI的自由谱间距相匹配,并将各纵模的中心频率锁定在双FPI周期性频谱曲线的交叉点附近。详细分析了频率匹配误差引起的风速测量误差。在低风速区域,由频率匹配误差造成的风速测量误差增加的百分数EV随匹配误差的增大而迅速增大;频率匹配误差不变时,EV随风速增大而缓慢减小;当频率匹配误差小于10 MHz时,EV将小于5%。设定合理的大气模式和系统参数,对基于双FPI的多纵模米散射多普勒激光雷达的探测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0~10 km高度、0~50 m/s的径向风速范围内,当距离分辨率为30 m、时间分辨率为30 s、激光发射天顶角为30°时,系统白天和晚间的径向风速测量精度分别优于1.50 m/s和1.02 m/s;在无云条件下,系统白天和晚间的后向散射比相对测量精度分别优于6.57%和4.53%。
激光雷达 大气风场 多纵模脉冲激光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米散射 lidar atmospheric wind multi-mode pulse laser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 Mie scattering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762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04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07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10
1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与制造学部激光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124
2 跨尺度激光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
3 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24
4 激光先进制造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124
目前1.5 μm LD泵浦的铒镱共掺玻璃/晶体被动调Q微型激光器广泛应用于激光测距、激光雷达等领域。随着激光器输出能量和重频的增加,玻璃面临突出的热效应问题,晶体的热导率是玻璃的10倍以上,有望能够实现比玻璃基质更大脉冲能量和更高重频的激光输出。文中报道了一种采用LD脉冲端面泵浦、铒镱共掺焦硅酸镥晶体为增益介质的1 537 nm被动调Q微型激光器。通过优化泵浦光斑大小、输出镜透过率与调Q晶体初始透过率相匹配,实现激光输出重频与泵浦重频一致。最终实现了输出重频为1 kHz、单脉冲能量35 μJ、脉冲宽度7 ns、峰值功率为5 kW、光束质量因子M2=1.33的激光输出。以及输出重频为10 kHz、单脉冲能量10 μJ、脉冲宽度10 ns、峰值功率为1 kW、光束质量因子M2=1.51的激光输出。结果表明,Er3+/Yb3+:Lu2Si2O7 晶体是实现高重频1.5 μm激光输出的优良介质。文中研究结果对LD脉冲端面泵浦的kHz铒镱共掺晶体被动调Q人眼安全微片激光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微片激光器 被动调Q 高重频 Er3+/Yb3+:Lu2Si2O7晶体 脉冲泵浦 microchip laser passively Q-switched high repetition rate Er3+/Yb3+:Lu2Si2O7 crystal pulse pumped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11
1 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 100074
2 空军装备部驻北京地区第二军事代表室,北京 100074
空间三轴激光陀螺是一种将三个敏感环路正交集成于一块微晶玻璃基体上的空间激光陀螺,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军用装备对高性能激光陀螺长期通电性能稳定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提高激光陀螺长期通电性能稳定性、延长激光陀螺工作寿命已成为国内外激光陀螺专业领域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外多项专利提到了微晶玻璃中的Li+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并影响激光陀螺工作寿命,但未见具体研究。文中对空间三轴激光陀螺开展了通电寿命试验,并结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放电区微晶玻璃LAS (Li2O-Al2O3-SiO2)表面的Li+迁移现象,结果表明:微晶玻璃中Li+在激光陀螺电场及谐振腔内等离子体的作用下向谐振腔方向迁移,并脱离微晶玻璃进入谐振腔,然后随等离子体流动,最终沉积在阴极表面。该结果对提高激光陀螺长期通电性能稳定性、延长工作寿命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离子迁移 激光陀螺 等离子体 锂离子 ion migration laser gyroscope plasma Li ion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19
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83
2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083
红外谱段(8~12.5 μm)作为红外对地光学载荷的主要探测谱段,在对地遥感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红外成像仪载荷的杜瓦组件为研究对象,宽幅高分辨率红外系统的光机结构作为输入边界,分析了关键面对系统杂散光的影响。为了抑制杂散光和降低背景辐射,利用柔性波纹管隔热实现200 K窗口和窗口帽低温设计。进一步分析了杜瓦组件窗口、窗口外壳、冷屏结构及表面处理工艺等对杜瓦内部杂散光的影响。冷屏采用三级挡板设计,滤光片为三波段集成,同时在考虑装配和加工精度的情况下,冷屏和滤光片支架采用分离方式。卫星红外成像仪载荷在轨运行良好,成像效果较好。为杜瓦设计和加工选择提供了一定依据。
红外探测 波纹管隔热设计 杂散光 杜瓦组件 infrared detection bellows insulation design stray light Dewar components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23
1 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国家天文台),北京 100101
2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为了使2.16 m望远镜具备线偏振测光观测能力,开展了偏振光度计研制。该系统采用双通道分时偏振成像方案,具有偏振定标单元、偏振测量单元,可实现偏振定标、偏振测量和多色测光。完成系统研制后,将其安装在2.16 m望远镜上开展实测,依照该偏振光度计偏振观测流程拍摄了一系列非偏振标准星、偏振标准星、流量标准星;按照偏振定标和偏振态解算数据处理方法,对获取图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该偏振光度计视场为4.63′×4.63′,像元比例尺为0.54 (″)/pixel,偏振度测量精度优于0.01,60 s曝光时间可以拍摄到V波段信噪比约为141的15.3等星。该偏振光度计使2.16 m望远镜具备V波段线偏振测光和快速多色测光观测能力。
成像偏振测量 偏振测光 线偏振测光 天文测光 imaging polarimetry photopolarimetry linear polarization photometry photometry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30
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智能红外感知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8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
随着航天红外技术向高定量化、高集成化方向的发展,传统基于CPU或DSP的黑体测控温系统无法满足高集成化和高精度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基于FPGA的星载黑体高精度集成温控系统。该系统以FPGA为核心控制单元进行温度采集和控制,实现多功能高速并行处理。黑体测温模块采用三线制惠斯通电桥减小导线电阻影响,然后在信号调理部分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三级有源滤波和放大实现了对电气输出的低噪声放大。与传统仪用放大器加无源滤波的信号调理方式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强的干扰抑制能力。同时,对铂电阻阻值与温度的非线性误差以及测温系统电路误差,提出了基于多项式模型及最小二乘理论的分级拟合校正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精度。控温模块采用新型模糊控制和增量式PID(FIPID)结合减小过冲,加快收敛速度。基于精密标准电阻的实测结果表明该系统测温精度在247~375 K范围内为0.035 K,比校正前精度0.383 K提高了90.9%。控温仿真实验表明与PID控温相比,FIPID的过冲为零,而PID算法有12.4%的过冲,且收敛速度提高了64%。地面热真空和在轨实际控温实验表明在256~367 K范围内实测控温精度为0.039 K,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某型号空间红外相机,且满足在轨高精度定标要求。该系统具有测控温精度高、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化的优点,可推广应用于星上其他高精度主动温控。
星载黑体 集成化设计 FPGA 高精度测控温 模糊增量PID spaceborne blackbody integrated design FPGA high-precis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fuzzy incremental PID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52
1 湖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2 湖北理工学院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智能感知与目标识别光电实验室,湖北 黄石 435003
物体微振动信号测量在磁场、建筑、生物成像及航空航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物体微振动产生的弱反射光不仅极其微弱,易受到探测距离、雨雾气等环境因素的干扰,而且低频振动的振动形式多变,易受到经典噪声影响,难以实现极端微弱反射光条件下的振动信号测量。针对以上问题,文中采用光学偏振控制方法,对信号光与本振光的偏振性进行控制,以减少光学噪声的干扰;采用平衡外差探测,将低频直流信号转变为高频交流信号,避免信号被噪声湮没的同时,克服了光电流共模噪声的影响。在赫兹(~10 Hz)频段,探测器的噪声水平达到了散粒噪声极限,并实现了阿瓦量级反射光条件下的微振动信号测量,测得的物体微振动振幅为11.44 nm,A类标准不确定度为0.25 nm,合成不确定度为0.34 nm,测量精度为±0.75 nm。该方案不仅为微弱多普勒频率测量、振动检测等测量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在弱反光、长距离、雨雾天气等复杂测量环境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振动 弱反射光 偏振控制 散粒噪声极限 平衡外差探测 micro-vibration weak reflected light polarization control shot noise limit balanced heterodyne detection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72
火箭军工程大学 导弹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5
近年来基于视觉的飞行器自主视觉定位技术发展迅速,是飞行器导航制导、态势感知和自主决策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现有跨模态地理定位任务中存在模态差异大、匹配难度大、定位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CI-CycleGAN风格迁移的跨模态地理定位方法,通过将风格迁移算法、特征匹配算法和地理定位方法相结合,实现了飞行器跨模态地理定位。首先,获取无人机航拍的正下视实时红外图像和地理位置信息已知的可见光图像;其次,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图像风格转换的思想,设计新的生成对抗损失函数,构建并训练了GCI-CycleGAN模型,将可见光图像转换为红外图像;然后,利用SIFT、SURF、ORB、LoFTR、DFM匹配算法对生成的红外图像与实时红外图像进行匹配;最后,通过透视变换获得实时红外图像中心点在生成图像中的位置,再将该定位点映射到相应的可见光图像上,得到最终的地理定位结果。实验表明,GCI-CycleGAN相比CycleGAN网络可以有效提高图像风格迁移质量,与DFM智能匹配算法结合的匹配成功率最高可达99.48%,比原始跨模态匹配结果提高了4.73%,平均地理定位误差仅为1.37 pixel,取得了更加精确、鲁棒的地理定位结果。
地理定位 风格迁移 智能匹配 跨模态图像 深度学习 geo-localization style translation intelligent matching cross-modal images deep learning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75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78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87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88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898
国防科技大学 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高功率光纤激光是激光技术领域的热点,我国近年来取得了高速发展和突出成就。文中以学科方向的视角,分四个阶段梳理我国该学科方向的发展历程,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学术交流、行业应用等方面介绍该学科方向的现状,通过深入对比分析归纳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高功率 光纤激光 学科 high power fiber laser discipline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071
1 山西大学 光电研究所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06
2 山西大学 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由于TeO2声光偏转器(Acousto-optic deflector, AOD)具有超快的扫描速度、较宽的布拉格带宽以及大范围的偏转角度等优点,可以及时地改变光镊的位置,因此是获得无缺陷原子阵列的重要工具,在量子计算与模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声光偏转器输入含有多频率成分的信号时,会出现频率之间相互调制,导致衍射效率降低,出现不需要的衍射光且得到的衍射光强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基于此,对多个频率之间的相互调制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分析得到了抑制频率互调的相位条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再进行强度优化后得到强度分布相对均匀的光镊阵列。之后对互调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结果显示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符合。对光镊阵列的参数测试显示,聚焦光镊的腰斑为1.5 μm,现有实验光路可获得间距3 μm的22×22的光镊阵列,满足中性原子阵列的实验需求。
光镊阵列 声光偏转器 频率互调 中性原子阵列 optical tweezer array acousto-optic deflector frequency intermodulation neutral atom array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128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287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299
1 运城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山西 运城 044000
2 河北工程大学 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3 联想(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95
4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天津 300350
5 河北工业大学 先进激光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300401
提出了一种基于轨道角动量全息(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和频移的大容量光学信息加密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对多个图像信息的并行加密。首先,对多幅原始图像进行采样,采样阵列的采样间隔取决于具有不同拓扑荷数的螺旋相位的空间频率。然后,多个采样图像信息经过随机相位调制、傅里叶变换和频移相位调制后相干叠加构成轨道角动量保留全息图。最后,将不同拓扑荷的螺旋相位分别编码到轨道角动量保留全息图中,得到轨道角动量选择全息图,进行相干叠加后构成最终的单个加密全息图。解密时,轨道角动量复合选择全息图被加载到空间光调制器上,用包含特定拓扑荷数的涡旋光束照射,并经过傅里叶变换获得多个解密信息。该加密系统具有极高的加密灵活性和极大的加密容量,不仅可以在同一拓扑荷下,设计不同的频移因子来并行加密一组多个图像信息,还可以利用不同拓扑荷对多组图像信息进行加密。该方法将涡旋光束的模式设定为一个新的光学密钥,极大地提高了光学加密系统的安全性。此外,该光学加密方法中,待加密图像信息的尺寸不受空间光调制器的像元数量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光学实现信息加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抗噪性和抗剪切能力。
光学信息加密 轨道角动量 全息 频移 optical information encryption OAM holography frequency shift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13
1 北京理工大学 光电学院,北京 100081
2 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自由曲面为光学系统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自由度,可以实现性能与参数更高、结构更紧凑的系统,但自由曲面的加工与检测难度较大,应在设计过程中对工艺性进行实时表征与控制。使用正交多项式面型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自由曲面同基底曲面矢高差的控制,但目前常用的大多是在圆域内正交的多项式,对于自由曲面离轴非对称系统中曲面常用的矩形孔径或者方形孔径局限性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采用方域内具有正交特性的二维Chebyshev多项式以及二维Legendre多项式进行自由曲面成像系统设计的方法。提出采用正交多项式孔径边缘积分的约束方法,以及采用控制方域正交多项式系数平方和的方法,配合正交多项式系数的其他线性约束,在不明显降低系统成像质量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自由曲面系统设计以及曲面检测难度的实时表征与控制。通过多个不同结构的自由曲面成像系统设计实例,说明了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与效果。所提出的方法为常用的有矩形曲面孔径的自由曲面系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可以有效提升整个自由曲面系统研制过程的效率。
自由曲面 光学设计 方域正交多项式 面形描述 矢高差 freeform surface optical design square-domain orthogonal polynomials surface description sag difference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17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21
1 南京理工大学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 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能源计量数据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针对长焦镜头小型化、轻量化的设计需求,基于离轴三反结构探索紧凑型长焦光学系统设计方案。利用圆锥曲面焦点共轭的光学特性,通过相邻反射面焦点重合的方式构造可对轴上点完善成像的初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追迹特征光线建立针对离轴三反结构的光线无遮拦判定条件,从小视场出发制定视场扩展与自由曲面面形的优化设计策略。以长焦手机镜头为例,设计了一款F数为5、等效焦距达196 mm、视场范围±3.8°的离轴三反式紧凑型长焦镜头。其尺寸为26 mm×24 mm×10 mm,仅由3个反射面构成,MTF优于0.2@114 lp/mm,畸变低于0.5%,相对照度高于95%,像面无暗角。该系统无遮拦,无色差,且相较于常规潜望式长焦镜头,在小型化、轻量化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为紧凑型长焦镜头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光学设计 长焦镜头 自由曲面 离轴三反 optical design telephoto lens freeform surface off-axis three-mirror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22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23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38
1 华中科技大学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2 华中科技大学 物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3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57
针对超大面阵红外遥感探测的需求,设计了一个基于自由曲面的超大矩形视场制冷型离三反光学系统。系统采用一个偶次非球面反射镜和两个自由曲面反射镜组成二次成像的结构,具有实出瞳并与冷光阑匹配,能够实现100%的冷光阑效率。与其他离轴三反系统相比,该系统最大特点在于其适配了4 k分辨率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具有视场大、无遮拦、成像质量好等技术特点。系统焦距为150 mm,工作波段为1.5~5 μm,工作F数为5,视场为30°×25°。结构上,主镜采用偶次非球面,次镜和三镜采用XY多项式自由曲面,以校正大视场下的各种像差,系统在各个视场下调制传递函数在25 lp/mm处均大于0.4,满足大面阵红外探测器的成像质量要求。
光学设计 红外光学系统 离轴三反 自由曲面 optical design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off-axis three-mirror freeform surface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39
1 福州大学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08
2 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闽都创新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08)
增强现实(AR)近眼显示光学引擎是新型显示光学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将虚拟图像投射到现实物理环境中进行显示,在空间上增强、融合和补充了物理世界。AR 近眼显示光学引擎在光学系统集成化和微型化方面有较高要求,眼镜形态的AR近眼显示光学设备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光学超表面是一种由亚波长单元结构在二维平面上周期排布而成的人工结构阵列,通过单元结构和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光场中振幅、相位和偏振的任意调控,同时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结构紧凑等特点,在近眼显示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文中在AR光学引擎设计中引入一种传输相位型超表面光波导耦出结构,该超表面单元引入了突变相位,通过对超表面的等相位面调控改变光经过波导耦出的角度,使出射光效率最高达到77%,并实现20°视场角,为AR光波导结构设计提供一种可行方案,有望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显示平台提供解决方案。
近眼显示 光波导 超表面 传输相位 增强现实 光束偏转 near-eye display optical waveguide metasurface transmission phase augmented reality beam deflection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42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43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377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