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Science Advances|DNA 折纸技术快速制备结构精确的量子棒阵列

发布:photonics1阅读:1124时间:2023-8-23 13:34:14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通过利用DNA折纸技术,成功开发了一种更为高效的方法来创建精确结构的二维量子棒阵列。这项技术能够将制造时间从几天缩短至几分钟,将可应用于micro-LED和下一代显示器中。该研究对于加快制造高质量的偏振光源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光源在电视和虚拟现实设备中广泛应用,可提升显示效果和光学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doi:10.1126/sciadv.adh8508)。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利用 DNA 折纸技术创造了精确结构的量子棒阵列,有望应用于电视和虚拟现实设备的 LED 中。

 

DNA折纸技术在量子棒制造中的应用

商用QLED显示器为提升色彩和对比度,引入量子点层。而具备偏振光发射特性的量子棒层可以为虚拟现实设备创造出3D图像,同时提高显示器的光学效率。然而,制造高质量的偏振光源需要在纳米到微米尺度上沿其长轴精准排列量子棒,这一过程具有挑战性。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在此研究中,通过将DNA折纸技术应用于量子棒的制造,实现了高度受控的量子棒沉积。研究团队指出,DNA作为一种制造材料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通过生物方式生产,符合可持续和可扩展的制造需求。

DNA折纸技术的实现

这项技术的核心过程包括将DNA与量子棒乳化混合,然后通过快速脱水使DNA分子形成致密层,从而在量子棒上形成支架。这种快速脱水的方法大幅缩短了制造时间。随后,研究人员采用表面辅助大规模组装(SALSA)方法,直接在固体基材上构建二维折纸晶格,以精确地控制量子棒的排列。这一方法为制造精确结构的二维量子棒阵列提供了可能性。

展望和未来发展

该研究为量子棒阵列的制造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方法,有望在电视、虚拟现实设备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提升这项技术,制造更加分层和多样化的阵列,以满足不同尺寸、形状和光谱的要求。该技术有望推动纳米级DNA折纸设计策略向表面纳米制造的转化,为电子应用领域带来新的机遇。

原文链接

 

本文受译者委托,享有该文的专有出版权,其他出版单位或网站如需转载,请与本站联系,联系email:mail#opticsjournal.net。(为防止垃圾邮件,请将#换为@)否则,本站将保留进一步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原创,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文、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于20个工作日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021-69918579。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