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

陶光明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面向运动与健康智能化的纤维光电子技术
 
摘要    通过本次讲座,我将介绍在智能纤维与织物领域方面的最新进展:1)系统介绍一种基于纤维内纳米颗粒和纤维间微米结构多级织物结构新设计,实现了光学超材料织物为人体降温~5℃、车体降温~30℃;2)介绍一种电子织物高精度信道编码新方法,获得了高达96%的交互精度;介绍一种无感化智能睡眠监测装备,通过“无感化交互传感-全覆盖实时传输-云边端协同处理”三位一体形成疾病症状可量化的智能评估体系,对人体实现连续、移动状态下的心率、呼吸、体温、动作模态等多维度的无感化测量;3)简要介绍一种微创医疗纤维机器人“Fiberbots”,通过精确导航和能量传输的协同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的体内导航-任务-循环的介入平台。
 
个人简介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级教授、中国激光杂志社第三届青年编辑委员会主任、“光谷产业教授”和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智能纤维与运动健康技术研究所所长。陶教授致力于研究纤维光电子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先后在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发明专利超60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围绕着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创建了首条光学超材料织物器件生产线,相关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曾担任2018级大珩班班主任并获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班级最高荣誉“胡吉伟班”称号、指导学生2021年度第十八届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奖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第四届“创意光电”科普大赛获特等奖等。陶教授的科研工作多次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科技日报、Science News、美国化学学会、美国物理学会、Nature系列刊物Light期刊的Light People栏目等媒体的广泛关注。现任民革十四届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革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妇女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青联第十四届委员。
 
田野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超快激光驱动波导集成电子加速与新型辐射源
 
摘要    超快强激光赋予了科研人员前所未有的维度如阿秒的时间尺度(1阿秒=10-18秒)和十拍瓦(1016W)量级的能量尺度,这些极限维度有望促进小型化、低成本的粒子源与辐射光源的发展,这对粒子物理、光物理、材料物理、核物理等学科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推动生物医疗、**安全、工业检测等应用的快速发展。本次报告将介绍超过MeV量级能量增益的太赫兹波导加速的最新进展,在5mm的波导长度内我们验证了光学波导加速的全新结果。报告也将论述电子辐射或相干辐射的基本物理原则,除了“自由空间光”报告将介绍光子准粒子相干辐射的物理途径,包括我们观测到的表面等离激元相干放大这一新机制的物理内涵。未来我们将发展光学集成电子加速源,并采用光学电子源来构建“光子准粒子”相干光源等。
 
个人简介    田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获国家杰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研究方向超强超短激光前沿物理与技术,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合计50余篇,成果近年三次入选中国光学年度十大进展。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2022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1年和2022年),指导研究生多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2人,优秀奖1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21年),第十八届和十九届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奖,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等。
 
崔开宇  副教授清华大学
 
基于光子/声子调控的微纳感知器件
 
摘要    光电子芯片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器件核心,微纳结构为探索新型光电子芯片提供了可能。聚焦周期微纳结构对光子、声子的调控作用,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光子调控的超表面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该芯片可为成像技术开创物质解析新维度,实现超越人眼的机器视觉,且其具有芯片化、可量产的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AI成像芯片、感算一体芯片的颠覆性技术;基于声子调控,提出拉链悬臂梁光声微腔调控声子非厄米耦合的新方法,研制出首个光控声学奇异点芯片,突破传统声学传感只有线性响应的限制;最后本报告还将探讨相关器件可能的应用及产业化进程。
 
个人简介    崔开宇,清华大学电子系长聘副教授、周炳琨学者,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现为Photonics Insights青年编委、Scientific Reports编委。主要的学术方向为半导体周期微纳结构的光电子器件,包括基于光子晶体、光声晶体、超表面的新型智能感知光电子器件,研制出了世界首款超光谱成像芯片、光控片上声学奇异点芯片、物质成像神经网络芯片,成果入选“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作为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等。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90余项,积极推动光谱成像芯片的成果转化,创立“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立“北京光函数科技有限公司”,快速推动了光谱成像技术从创新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杨宗银  研究员|浙江大学
 
光谱仪微型化研究
 
摘要    光谱仪能够测量物质的光谱信息,从而对物质成分及结构进行分析,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用途中。传统的光谱仪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便携性较差等缺点,极大阻碍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使得人们对光谱仪微型化技术的开发和提升显示出强烈的需求。报告人将介绍微型光谱仪的发展状况,并从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技术挑战等方面展开介绍他的团队在基于带隙渐变半导体材料的光谱仪微型化方面的研究。
 
个人简介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计划”研究员。杨宗银研究员分别在浙江大学机械系、浙江大学光电系和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9年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后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加盟浙江大学,2021年被评为浙江大学启真优秀青年学者,入选中国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并获得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资助。杨宗银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领域系统性地发表了SCI期刊论文39篇(23篇 IF>10),引用2600余次。其中,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三篇(其中两篇一作),另外还以第一作者在Nano Letters 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 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著作1部。授权中国专利10项,申请英国专利1项,PCT国际专利1项。他是Journal of Physics D 等期刊的专题编辑,还长期担任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 等期刊的审稿人。他还曾担任过剑桥大学国学社社长,英中经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Tsuyoshi NISHIWAKI|ASICS
 
Designing methodology of running shoe based on runners’ response
 
摘要    Running shoe has 8 major requirement functions, cushioning, stability, flexibility, light weight, breathability, grip, fitting, durability. These requirement level of functions depend on running velocity and runner’s skill and ground contact pattern. Since these functions are conflicting, hybrid designing composed of various component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is required. In this presentation, requirement functions are introduced through various motion analyses using high speed video and motion capture system. Components’ properties of upper fabric, plastic foam and rubber are also explained with how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levels. From a viewpoint of sustainability, the application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ractical fabrication example are also introduced. Finally, an application example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parametric design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as the newest topic.
 
个人简介    After graduation of Osaka univ., he entered ASICS Corporation in 1987 and was assigned in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 Doctor of Engineering (1996) ‘Numerical modeling method of laminated FRP’ Head of ASICS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2012-2017) Executive officer (2014-2016) Board member (2016-2018) in ASICS corporation Chairman of ASICS China (2019-) Vice-chairperson of Textile Machinery Society of Japan. His major is sporting gear designing including consumer-friendly shoe, apparel and equipment considering human response. Awards Innovation award in Footwear Biomechanics (2009) International Tribology Online Best Paper Award (2012) Best paper award for Japan society of computation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2015) Innovation award in Footwear Biomechanics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