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nics Research十周年纪念活动——清华站【活动内容】
1 邀请报告
![]() |
杨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报告题目:浅谈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写作
摘要
TBA
个人简介
杨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与系统工程系Edwin H. and Florence G. Skinner教授,现任Photonics Research主编,IEEE、OPTICA、AAAS以及APS会士。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曾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等。杨兰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先进纳米/微米光子器件的制备、表征以及基础研究,主要包括超高品质的硅基微谐振器以及其在传感、激光、非线性光学、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研究和通信方向的应用。在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Photonic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
![]() |
崔开宇|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光子/声子调控的微纳光子器件
摘要
光电子芯片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器件核心,微纳结构为探索新型光电子芯片提供了可能。聚焦周期微纳结构对光子、声子的调控作用,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光子调控的超表面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以及基于声子调控的光声晶体片上声学奇异点的研究工作,并探讨相关器件可能的应用。
个人简介
崔开宇,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周炳琨学者,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的学术方向为基于半导体周期微纳结构的光电子器件,特别是基于光子晶体、光声晶体、超表面的新型智能感知光电子器件。在Science Advances, Optica,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现为Photonics Insights青年编委、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
![]() |
戴道锌|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题目: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及应用
摘要
硅光技术具有CMOS兼容性及高集成度等突出优势,已成为光子集成领域主流研究方向,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高性能核心功能器件,包括光滤波器等基础性关键器件。尽管人们已经报道了所实现的各类结构硅光滤波器,但如何突破其性能瓶颈仍具挑战。本报告从器件原理出发,重点介绍微环谐振腔、多模波导光栅、阵列波导光栅等实现高性能硅光器件的新路径和新结构,并探讨其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个人简介
戴道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21)。现为任Springer Nature出版社国际SCI期刊《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主编等。长期致力于高性能硅光器件及应用研究,开拓了多模硅光子学等重要方向,实现了超低损耗硅光波导、超高Q值硅光微腔、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免校准硅光开关、超高GBP锗硅雪崩光电探测器、高速铌酸锂微腔电光调制器等重要突破。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PRL、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ica、Chip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共被引17400余次,入选历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先后获得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荣誉。
|
![]() |
施可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光场调控成像技术与应用
摘要
光场调控是通过对光束振幅、相位、偏振态、光谱及啁啾等参量空间/时间分布的精确调制,产生各种复杂波前的技术或方法。光场的这些参量决定了光束传播特性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发展新颖光场调控技术和设计新型光场在微纳光子器件、光学微操纵、非线性光学、超分辨成像领域以及激光加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极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进步。报告将讨论我们近期发展的基于光场调控的高分辨成像技术及相关应用。
个人简介
施可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研究方向为高分辨光谱和成像技术。在Optica,Light S&A,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和PNA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超过2000次,h因子27。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7项。2014-2016年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48次,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组织机构成员。自2019年起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
![]() |
宋清海|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微纳结构中的光场控制及其应用
摘要
微纳尺度上的光场调控对于纳光子器件的发展至关重要,带来了一系列纳光子学的重大突破。在本报告中,我们围绕纳米结构的非厄米特性展开讨论,探索其特殊物理性质对光场的调控能力,进而依托连续域中束缚态等特殊模式实现对自发辐射、受激辐射以及透反射的光谱、远场发射角以及自旋角动量等的精确调控,并探索其在手性光源以及超灵敏手性介质探索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个人简介
宋清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半导体光电材料与智能光子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获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任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dvanced Photonics Nexus、Electron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纳光子结构中的光场调控物理机制及其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包括Science(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Light、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Laser Photonics Reviews、Optica等高水平论文近60篇。受邀为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Optics & Photonics New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CS Photonics、中国科学等撰写综述和perspective。研究工作受到同行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Science、Nature Review Materials、Nature Photonics等系列综述文章的正面评价及数十家科学传媒亮点报道。3项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1项入选OPG的“Optics in 2020”,1项入选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度资助重要成果。
|
![]() |
薛鹏|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报告题目:非厄米开放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摘要
通常对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的研究集中在封闭系统,但真实的系统往往是开放的,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耦合。通过对非厄米物理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开放系统更深刻的认识。本次报告中,我将介绍非厄米体系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物理性质,例如非厄米趋肤效应;非厄米拓扑半金属中存在对称性无关的拓扑奇异线;非厄米准晶中存在多重拓扑相变和迁移率边,这些都在厄米体系中完全没有对应。利用这些新奇的物性,非厄米体系可用于制造量子非互易器件,单模激光,它的拓扑性质可用于实现拓扑能量传输等。
个人简介
薛鹏,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奖获得者。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并免试进入本校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2004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物理系,以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物理系作为博士后从事量子信息的物理实现以及量子光学的基础研究工作,致力于利用量子行走实现普适的量子信息处理平台的研究工作。2009年回国加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2018年调入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包括:Nature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文章被引用4000余次,单篇引用最高达400余次。
|
2 | PR科学家圆桌论坛 |
——科学家代表的成长之路 |
分享科研心路历程、探讨人生成长感悟、思索营造更优科研环境
![]() |
![]() |
![]() |
![]() |
![]() |
杨兰(主持人)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
曹良才 清华大学 |
迟楠 复旦大学 |
董春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肖淑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 |
![]() |
![]() |
![]() |
![]() |
个人简介
杨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电子与系统工程系Edwin H. and Florence G. Skinner教授,现任Photonics Research主编,IEEE、OPTICA、AAAS以及APS会士。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曾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等。杨兰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先进纳米/微米光子器件的制备、表征以及基础研究,主要包括超高品质的硅基微谐振器以及其在传感、激光、非线性光学、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研究和通信方向的应用。在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Photonic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曹良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副主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为全息光学成像与显示技术。
迟楠,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长期从事高速光通信和高速可见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Google引用11000余次,出版专著6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一等奖、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等各1项。自2021年起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董春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光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品质回音壁模式微腔、腔光力学、微纳光学等研究。已经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包括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 Optica, Phys. Rev. Lett., Phys. Rev. A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0余篇,论文被引用3500余次,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自2019年起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肖淑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基于半导体光学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涉及研究内容包括微纳米体系的数值建模、光刻或电子束曝光以及反应离子刻蚀等的微纳米制备技术、以及光学和电学表征技术。近年来在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相关的优秀原创论文140余篇,其中Nature 1 篇、 Science 1 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9篇、Science Advances 1篇、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论文32篇,合著专著一部,多篇文章单篇他引超过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