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法正常浏览请点击这里

————   “生物医学光子显微与多模态成像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

我们逐步从光电子和光子并存的时代向量子时代过渡,对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步入分子水平如分子物理学、分子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先后诞生了分子光子学、量子光子学等领域。生物医学光子学利用光子来研究与生命和健康的科学,从它的诞生就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不仅涉及生物系统以光子形式释放的能量、携带的相关结构与功能信息的探测,而且包括利用光子对生物系统的加工与改造,生物医学光子显微与多模态成像技术是其中重要而典型的研究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要求光学显微技术有更快的成像速度、更高的光学分辨率和更多参量的复合测量。在生命健康领域的诊断影像学也是发展迅速,因此多模态成像的提出,希望能够找出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中哪种影像学技术能最能反应临床问题,实现最大程度的医学影像的信息共享。多模态成像是在不同技术中选择最有利的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将多个单模态成像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组合起来形成互补的医疗成像技术的问题。提高生物医学显微成像质量和速度、实现融合多模态成像技术的方法也是保障多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综合其技术优势和快速发展的趋势,使生物医学光子显微与多模态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技术的进步也是许多包括生物医学光子显微与多模态成像技术类似的科学研究的源泉。

近年来,国内外该方向研究发展迅速,在医学诊断、功能监测和临床治疗等领域出现众多新应用,为集中展示我国生物医学光子显微与多模态成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相关领域纵深发展,《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决定在2022年第6期(3月)推出生物医学光子学显微与多模态成像技术专题,现公开征集该领域内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和综述。

征稿范围:

该专题包含综述和研究性论文,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1、物医学光子显微(共聚焦、多光子、超分辨、高光谱、OCT、非标记等)

2、生物光学传感技术(高灵敏传感、微纳传感、计算成像、图像识别)

3、生物光学测量技术(医学信息融合、信息光传输)

4、跨模态与多模态成像(光声、声光、光电联用、多功能探针、核磁)

征稿范围不局限于上述内容,非常欢迎其他生物医学光子显微与多模态成像技术的相关论文!

截稿日期:

2021年12月31日

投稿方式及格式:

通过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官方网址的投稿系统进入“作者中心”,上传稿件(留言标注“生物医学光子显微与多模态成像技术”专题投稿)。投稿模板及要求请参见作者中心首页。

联系人: 张雁021-69918427

邮 箱: zy@siom.ac.cn

本期专题特邀组稿专家及个人简介:

张镇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所长、福建泰普-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曾五次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放射与环境保护研究所(幕尼黑)、洪堡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柏林)、威廉港应用大学和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影像与光谱分析技术、光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光量子调控技术。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年)、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与激光医学专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学会陕西省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副理事长、任《激光生物学报》等多种杂志主任副主任编委、编委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仪器专项、重点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两岸项目、基金委与韩国合作项目。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译著六部、主编《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及应用》、《生物医学光子学诊断、治疗与监测》二部、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魏勋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雅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双聘教授,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Fellow(会士),《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1993年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199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 2006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2011—2018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正教授,智慧医疗仪器系主任。共发表NATURE、PNAS等SCI论文80余篇,他引4000余次。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一项, 国内外专利十余项。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受邀担任细胞分析领域期刊Cytometry Part A (影响因子3.71)的副主编,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和信息学部会评专家。主要研究肿瘤的光学成像检测与细胞操纵技术及老年痴呆症光疗方法。




季敏标,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兼职PI,《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2005年获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2011年获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之后在哈佛大学化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2014),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2014年入职复旦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5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研究方向集中在飞秒激光物理和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主要研发新型的光谱学和显微成像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以及新材料特性的研究。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包括Scien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PNAS等。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专项、基金委面上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副组长,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




斯科,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和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双聘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兼聘教授,《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脑与脑际融合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卫健委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光电科技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生物光子学,包括脑功能信息的光学获取(深穿透光学成像技术和系统)、脑功能精准光学调控(非侵入精准光遗传学等)和医学人工智能。在Nature Photonics、PNAS、Theranostics、Molecular Psychiatry、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果累积被Science、Nature Reviews Physics 、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引用20余次,其中1项成果被Science综述文章引用,并高度评价为“开启了新一代显微技术的大门”;2项成果被Nature Reviews Physics [1-18 (2020)]引用并做大篇幅报道;1项成果2019年入选F1000,并获得最高的三星评价(杰出)。累计专利转让3000多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担任Photonics Research、Chinese Optics Letters、High Power Laser等编委/青年编委。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理事、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系统与行为分会副主任、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