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四川 绵阳 621000
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 受到激波的压缩和激波层内粘性阻滞作用, 周围绕流流场的空气温度在4 000~15 000 K之间, 使空气中的氧、 氮分子发生离解, 从而出现高温气体效应, 形成高焓化学非平衡流。 飞行器表面防热材料基本都含有大量的碳元素, 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氧原子与碳发生反应, 但在焓值大于18 MJ·kg-1的情况下, 氮原子与飞行器表面碳反应的无量纲烧蚀因子BCN>0.172 5, 此时碳在高焓空气介质中的无量纲质量烧蚀因子BCair>0.345, 因此, 碳的氮化烧蚀变得非常剧烈, 和氧化烧蚀相当; 同时离解的氮原子也会在飞行器表面发生催化复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使飞行器表面承受更多的热载荷。 因此, 分析高焓化学非平衡流流场中的氮原子具有现实意义。 在地面模拟设备中建立高焓化学非平衡流场, 对氮原子进行测量技术, 可以很好的对其进行研究。 双光子吸收激光诱导荧光(TALIF)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测量, 在不干扰流场环境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获得氮原子的浓度分布。 对流场氮原子激发荧光, 通过布置在风洞试验段外与流场和激光形成的平面呈垂直方向的ICCD获取到二维氮原子的荧光信号。 为确保荧光图像的清晰及视场合适, 选择了Nikon f=50 mm F/1.4镜头作为前级收光设备。 实验成像采用50次曝光的累计结果, 以消除气流扰动及激光能量抖动造成的不确定性。 实验中, 在理论激发波长附件进行测试, 优化选择出206.717 nm作为正式实验中脉冲激光的最佳激发波长。 在最佳激光波长条件下, 从小到大调整激发能量, 获得了该环境下的氮原子激发的非饱和线性区为1.8 mJ以下。 正式实验过程中激光能量为1.6 mJ, 处于线性区。 对所获取的荧光图像进行处理, 提取激光中心线上的荧光强度进行分析, 发现无论是亚声速还是超声速, 荧光强度沿径向都呈驼峰状分布, 与之前氧原子测试结果比较, 发现流场中氮分子还未完全离解, 这符合实验风洞流场特性。
高焓化学非平衡流 氮原子 激光诱导荧光 优化选择 High-enthalpy chemical non-equilibrium flow Nitrogen atom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Optimiz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7): 2135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 绵阳 621000
在高频等离子体风洞中建立了高温二氧化碳流场, 通过测量和计算获得了温度和摩尔比数分布, 同时进行了红外光谱测量实验。给出了测量实验装置、原理及方法, 并在1500 K~3000 K范围内四个不同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实验, 获得了二氧化碳在不同温度下4.3 m附近v3振动带的红外光谱数据。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 光谱曲线的最高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高温下二氧化碳气体红外辐射实验测量中出现“红移”现象的理论原因, 以及与天体物理中红移现象的区别。该理论可应用于高温气体温度测量。
高温 二氧化碳 红外光谱 红移 high temperature CO2 infrared spectrum red shift 
红外
2018, 39(7): 3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