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100
为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小麦条锈病的实时监测以及大范围作物病害识别, 明确条锈病胁迫下小麦光谱反射率和净光合速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 利用光谱植被指数预测小麦光合速率的变化, 在2018年—2019年度冬小麦生长季节, 以易感条锈病的济麦15号小麦品种为对照, 以生产上播种面积较大的济麦22和鲁原502为供试品种, 基于大田小区条锈病接种试验, 从抽穗期到乳熟期, 每隔7~10 d进行小麦旗叶光合速率、 光谱反射率测定及病情指数调查。 研究发现, 随感病程度加重, 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 扬花期济麦22光合速率高于鲁原502。 灌浆期可见光波段, 病斑部位的光谱反射率始终高于正常部位, 这是由于病斑部位叶片单位面积上叶绿素含量较低, 对光吸收的少; 而在反射平台区域, 病斑部位的光谱反射率较正常叶低得多。 利用与病害胁迫、 生长状况以及产量相关较大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PRI)、 植被衰减指数(plant senescence reflectance index, PSRI)和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 RVI)来反映病情指数变化, 结果显示, 病斑部位的光化学反射指数和植被衰减指数大于正常部位, 且植被衰减指数变化率较大, 而比值植被指数变化率小于正常部位。 小麦不同生育期, 光合速率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不同, 模拟光合速率的植被指数也不同。 灌浆期, 鲁原502的光合速率与光谱反射率始终呈正相关关系; 在可见光范围内, 对照光合速率与光谱反射率呈正相关, 济麦22呈负相关; 在反射率平台位置, 对照光合速率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 济麦22呈正相关。 在小麦灌浆期, 可以利用植被衰减指数进行病害程度识别及光合速率估测。 该研究为利用遥感手段大面积监测小麦长势及病害发生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为探讨利用光谱指标无损监测的方法预测小麦条锈病发生及危害程度奠定了基础。
小麦 条锈病 光合速率 成像高光谱 估测模型 Wheat Stripe rust Photosynthetic rate Imaging hyperspectral Estimating mode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3): 940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2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北京 100094
3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上海 201306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能够敏感反映作物病害胁迫信息, 然而冠层几何结构等因素严重影响了SIF对植被光合功能变化及其受胁迫状况的捕捉能力。 为此, 将能够敏感反映作物群体生物量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MERIS陆地叶绿素指数(MTCI)与SIFP相融合(SIFP-NDVI, SIFP-MTCI, SIFP-NDVI*MTCI), 对比分析融合前后SIF对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精度。 结果表明: (1)融合反射率光谱指数的SIFP-NDVI, SIFP-MTCI和SIFP-NDVI*MTCI较融合前的SIFP与病情指数(DI)相关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O2-B波段提高最为明显, 分别提高了23.48%, 33.61%和36.49%, O2-A波段提高量最小, 分别提高了2.39%, 2.14%和1.51%; (2)以SIFP-NDVI和SIFP-MTCI为自变量,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RFR)算法构建的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模型预测DI值和实测DI值间的R2较SIFP分别平均提高了1.15%和4.02%, RMSE分别平均降低了2.7%和14.41%; (3)综合利用NDVI和MTCI处理后的SIFP-NDVI*MTCI为自变量构建的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模型精度最优, 其预测DI值和实测DI值间的R2较SIFP平均提高了5.74%, RMSE平均降低了22.52%。 研究结果对提高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亦对其他作物的病害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麦条锈病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融合 反射率光谱指数 随机森林回归 Wheat stripe rust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tegration Reflectance spectral index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3): 859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2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3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4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小麦受到条锈病菌侵染初期探测到病害信息, 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反射率光谱主要反映植被生化组分的浓度信息, 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则对植物光合生理变化响应灵敏。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的遥感探测, 尤其是条锈病的早期探测, 对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和反射率光谱数据监测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首先利用地物光谱仪测定了不同病情严重度的小麦冠层光谱数据, 基于夫琅和费暗线原理利用3FLD(three-band Fraunhofer Line Discrimination)方法提取了小麦条锈病不同病情严重度下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数据, 然后分别利用反射率光谱数据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数据构建小麦条锈病不同发病状态下的遥感探测模型, 并通过保留样本交叉检验方式对预测模型精度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1)当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低于20%时,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对小麦条锈病病害信息的响应比反射率光谱数据更为敏感, 以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为自变量构建的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预测模型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 能够在植被叶绿素含量或叶面积指数发生变化之前探测到植物的胁迫状态, 实现作物病害的早期诊断, 而反射率光谱数据则难以探测到条锈病病害信息; (2)在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处于中度发病(20%<DI≤45%)状态时, 虽然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和反射率光谱数据均能实现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的遥感探测, 但利用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优于反射率光谱数据; (3)当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达到重度水平(DI>45%)时, 利用反射率光谱数据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数据构建的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预测模型均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 两种数据均能够较好地实现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的遥感探测。 该研究结果对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遥感探测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利用TanSat等卫星的荧光数据进行小麦条锈病的早期探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小麦条锈病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植被指数 微分光谱 病情严重度 Wheat stripe rust 3FLD Three-band fraunhofer line discrimination 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Vegetation index Differential spectrum Severit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9): 2739
姚志凤 1,2,3,*雷雨 1,2,3何东健 1,2,3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 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
3 陕西省农业信息感知与智能服务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是我国两种最普遍、 最具破坏性的小麦病害, 且田间常常混合发生。 由于病源和发病机理不同, 有必要对这两种病害进行准确区分和识别, 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基于ImSpector V10E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的条锈菌侵染叶片、 白粉菌侵染叶片和健康叶片(共计320个)在375~1 017 nm范围内的高光谱图像, 利用高斯平滑等预处理方法得到三种小麦叶片的平均光谱曲线, 发现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敏感波段均集中在550~680 nm的色素强吸收位置, 且趋势基本一致。 针对两种病害的响应波段交叉重叠的问题, 通过主成分分析-载荷法(PCA)、 连续投影算法(SPA)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对小麦叶片的光谱信息进行有效降维, 分别优选出3、 6、 30个敏感波段和特征波长; 在此基础上, 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极限学习机两种分类算法分别基于全波段、 PCA、 SPA和CARS的优选波段, 建立白粉病、 条锈病和健康叶片的判别模型。 结果表明, 8种模型的准确识别率均在94.58%以上。 其中, 主成分分析-载荷法结合极限学习机模型最优, 训练集与校正集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9.18%和100%, 且结构简单, 仅含有三个变量(占全波段的1.1%)。 最后, 通过对小麦白粉病、 条锈病以及健康叶片的显微结构分析, 发现病菌入侵叶片, 破环细胞结构, 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 光合作用效能降低,进而使得小麦在可见光波段光吸收程度减弱, 反射率增大。 可见, 利用作物的高光谱图像信息能够准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小麦病害, 为研发作物病害在线识别的多光谱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白粉病 条锈病 高光谱成像 特征波长 判别模型 Powdery mildew Stripe rust Hyperspectral imaging Sensitive wavelengths Identification mode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3): 969
姚志凤 1,2,*何东健 1,2雷雨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 农业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
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世界性范围内普遍流行的重大病害, 实现其早期检测对病害的有效防控与小麦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旨在实验室环境下分析小麦接种条锈病菌后16天的热红外图像与叶片温度变化, 研究热红外成像技术用于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的可行性。 实验发现, 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 接种病害的小麦植株较健康小麦, 叶片的平均温度会逐渐降低, 叶片间的最大温差会不断加大。 接种后第6天, 热红外成像技术可观测到小麦条锈病病斑, 较肉眼观察提前了4天。 接种后第16天, 接种叶片的平均温度比健康叶片低2.5 ℃, 最大温差比健康叶片高2.28 ℃。 同时, 通过对健康、 发病以及潜伏期的小麦叶片的显微结构分析, 发现条锈病孢子入侵叶片, 使细胞结构破环, 气孔导度增大, 蒸腾作用加剧, 从而导致叶片表面温度降低。 可见, 热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对小麦条锈病进行早期检测。
热红外成像 小麦条锈病 叶片温度 早期检测 潜伏期 显微成像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Wheat stripe rust Leaf temperature Early detection Incubation peri-od Microstructur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 38(10): 330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4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测学院, 北京 100083
3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7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是小麦常发病害中为害较重的两种病害, 在我国小麦产区均有发生, 但它们由不同病原引起, 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因此, 快速、 准确的获取小麦病害类型信息对于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遥感数据具有快速、 准确的获取空间上连续信息的特点, 提出一种基于实测冠层高光谱数据信息的小麦病害定量识别方法。 通过对标准化光谱进行连续小波变换, 分析350~1 300 nm范围内各波段及其连续小波特征与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在不同病害间的差异性, 筛选出对不同病害敏感的光谱波段(SBs)和小波特征(WFs), 然后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分别基于SBs, WFs以及结合SBs和WFs建立小麦白粉病、 条锈病及正常小麦识别模型, 分别采用未参与建模的55个地面调查数据和留一法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 (1)基于WFs模型的总体识别精度(分别为92.7%和90.4%)明显高于基于SBs模型的总体识别精度(分别为65.5%和61.5%); (2)SBs和WFs结合模型的总体识别精度(分别为94.6%和91.1%)略高于基于WFs模型的总体识别精度, 在Fisher80-55模型中白粉病和正常样本的生产者精度提高了10%以上。 (3)条锈病样本能在基于WFs和SBs & WFs的模型中准确判别出来, 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均达到100%。 结果表明采用作物光谱信息能够准确的识别健康作物和不同类型的作物病害, 为采用遥感影像进行大范围作物病害识别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于指导作物病害防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白粉病 条锈病 光谱波段 小波特征 Fisher线性判别分析 Powdery mildew Stripe rust Spectral Bands Wavelet Features Fisher 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6): 1854
王静 1,2,*景元书 1黄文江 2张竞成 3[ ... ]王力 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2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4
3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7
为了提高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病害严重度的准确性, 寻找小麦病害的较优反演模型, 在国家精准农业示范研究基地基于野外定位调查小麦病情指数及冠层光谱数据, 利用与小麦病害发生呈显著关系且有效反映植被生理生长状况的7种高光谱植被指数, 尝试分别采用PLS(偏最小二乘回归)、 BP神经网络和植被指数经验法三种方法建立小麦条锈病病情反演模型, 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病害严重度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R2分别为0.936, 0.918, 0.767。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监测小麦病情指数效果更好, 为探寻不同种类植被指数对模型的贡献, 尝试用代表植被绿度的NDVI, GNDVI, MSR和代表水分含量的NDWI和MSI植被指数分别作为PLS模型的输入变量, 建立病害反演模型。 结果表明: 小麦条锈病中,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比冠层水含量的变化对病情指数更为敏感, 对病害有更好的解释作用。 然而, 两模型精度都低于七种植被指数全部参与时的预测结果, 即输入变量中采用多种植被指数比用单类指数模拟准确度高。
高光谱遥感 条锈病 偏最小二乘法 神经网络 病情指数 Hyper-spectral Yellow rust Partial Least Square BP neural network Disease index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35(6): 1649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 100193
2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上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实现小麦条锈病不同严重度叶片快速、准确的分级识别, 对于条锈病监测、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工接种获得条锈病不同发病程度小麦叶片, 选取8个不同严重度级别(1%, 5%, 10%, 20%, 40%, 60%, 80%和100%)叶片各30片和健康小麦叶片30片,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获取光谱信息, 共获得270条近红外光谱曲线, 依据小麦叶片条锈病发病程度的不同, 将其分为9个类别。从每个类别中随机选择7~8条光谱曲线作为测试集, 共计67条, 将剩余的203条光谱曲线作为训练集。利用定性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小麦条锈病不同严重度叶片的定性识别模型。研究分析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建模比(训练集:测试集)和建模谱区对所建模型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4 000~9 000 cm-1谱区范围内, 原始近红外光谱数据经中心化预处理后, 建模比为3∶1时, 采用内部交叉验证法建模,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总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57%和97.01%, 所建模型识别效果较好。表明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小麦条锈病叶片严重度分级识别是可行的, 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近红外光谱 小麦条锈病 病害严重度 分级识别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Wheat stripe rust Disease severity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35(2): 367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 100193
2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为实现对受到小麦条锈病菌侵染而尚未表现明显症状的小麦叶片进行早期检测,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潜育期叶片定性识别模型。 获取健康叶片30片、 条锈病潜育期叶片330片(每天取30片, 共11天)和发病叶片30片, 扫描获得其近红外光谱曲线。 采用内部交叉验证法建模, 研究了不同谱区、 建模比(建模集∶检验集)、 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主成分数对建模识别效果的影响。 在5 400~6 600和7 600~8 900 cm-1组合谱区内, 建模比为4∶1、 预处理方法为“散射校正”和主成分数为14时, 所建模型识别效果较理想, 建模集的识别准确率、 错误率和混淆率分别为95.51%, 1.28%和3.21%; 检验集的识别准确率、 错误率和混淆率分别为100.00%, 0.00%和0.00%。 结果表明,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在接种1天后(即提前11天)识别出健康小麦叶片和受到条锈病菌侵染的小麦叶片, 并且可以识别不同潜育期天数的叶片。 因此,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条锈病菌潜伏侵染检测是可行的, 为该病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近红外光谱 小麦条锈病 潜伏侵染 潜育期 定性识别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Wheat stripe rust Latent infection Incubation period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 34(7): 185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100193
2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北京100083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DPLS)和定量偏最小二乘法(QPLS)分别实现了小麦条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测定。 获取两种锈菌单一夏孢子样品各50个以及条锈病菌纯度为25%~100%的混合样品120个。 采集样品光谱后, 将两类样品均按2∶1的比例分为建模集和检验集, 在4 000~10 000 cm-1内采用内部交叉验证法建模。 散射校正预处理方法下、 主成分数为3时, 定性识别模型的建模集和检验集识别准确率均为10000%。 “极差归一+散射校正”预处理方法下、 主成分数为6时, 定量测定模型建模集的决定系数(R2)、 校正标准差(SEC)、 平均相对误差(AARD)分别为9936%, 231%, 894%, 检验集的R2、 预测标准差(SEP)、 AARD分别为9937%, 229%, 540%。 结果表明, 利用该方法对这两种锈菌定性和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本研究为植物病原菌的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新方法。
近红外光谱 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锈病菌 定性识别 定量测定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uccinia recondita f. sp. tritici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 34(3): 643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