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莲婷 1,*孙杰 1胡立天 2,3詹文欢 1[ ... ]李健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1
2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3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提出IODP349航次首次在南海发现的大洋红层, 与ODP124 航次苏禄海、 苏拉威西海大洋红层以及三水盆地陆相红层相似, 都具有直接覆盖于大规模岩浆岩之上的特征, 对于揭示红层与岩浆热事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自上而下采集U1434站位灰绿色—红棕色海相沉积序列进行测试分析, 并设计实验模拟沉积—成岩过程中氧逸度和地热温度对红层色素形成的控制作用, 通过红色与非红色沉积、 实测与实验样品的对比分析, 探讨红层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采用漫反射光谱、 荧光光谱分析以及二价铁滴定测试, 量化分析了海相沉积与实验样品的颜色红度值、 针铁矿、 赤铁矿与不同价位铁元素的含量, 得到以下新认识: U1434站位红色—非红色海相沉积均形成于较高的氧逸度条件, 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并不是控制红色与非红色沉积的主要因素; U1434站位大洋红层直接覆盖大洋玄武岩, 起源于沉积—成岩阶段的高地温作用; 陆相红层和白垩纪海相红层均分布于相应时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带, 暗示了红层对地质热事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Diffuse Reflectance and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大洋红层 热成因 氧逸度 南海 Oceanic redbeds Theraml origin Oxygen fugacity South China Sea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4): 129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