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青年

王攀:表面等离激元让贵金属更具价值
王攀,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2008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2013年获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14-2019年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Anatoly Zayats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加入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微纳光子技术及器件应用研究...
2021-06-02
段春晖教授:“高效率+低成本+高稳定性”是我对有机太阳电池的不懈追求
段春晖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第十四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008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至2017年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段春晖教授长期从事有机高...
2021-01-18
庞盟研究员:从单脉冲到多脉冲,对光孤子动力学的研究更进一步
庞盟研究员,200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精仪学院,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5年先后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德国马普光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至2019年在德国马普光科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组长(Team leader),2019年加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
2020-12-01
邓人仁研究员,我的科研生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
邓人仁研究员,200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201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14-2016年先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受聘浙大研究员,随后加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复合结构纳米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微纳米结构能量转换器件的研...
2020-12-01
刘兆军教授与晶体光纤激光技术研究,做核心材料和器件
刘兆军,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激光技术及应用、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受邀撰写综述性文章1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2次,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专利1项。近年来主持原**863项目2项、...
2020-12-01
王雨雷教授,利用受激布里渊散射实现高能、高重频脉冲激光
王雨雷,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高功率激光技术和非线性光学技术及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等3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2013年度黑龙...
2020-12-01
许金时教授,要实现操控更方便、性能更优异的量子网络
许金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基于光与固态自旋系统的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实验研究。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安徽省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等奖项。现任中国激光杂志社...
2020-12-01
张永来教授,推动非硅柔性MEMS技术的发展
张永来,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系主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2011年在韩国延世大学任研究教授;2012-201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做“香江学者”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在结构化功能器件制备与集成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石墨烯微机电器件、功能微流控芯片以及激光仿生制造。2018...
2020-12-01
郜鹏教授:借光之影,明察秋毫
郜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就读于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1年入选“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2年德国“洪堡学者”,2014年欧盟“玛丽居里学者”(IEF)。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辨光学显微、相位显微以及荧光相关光谱技术。迄今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 of Optics and Photonics、eLife...
2020-12-01
杨原牧教授,希望光学超表面能尽快走向实用化
杨原牧,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办的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年获学士学位,2015年获美国范德堡大学材料交叉科学方向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超表面,及其在多维光场感知以及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多次以第一作者...
2020-12-01
余同普教授,专注于极端光场条件下的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
余同普,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019年王大珩中青年光学奖获得者,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2011年获杜塞尔多夫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13年晋升副教授,2016年破格晋升教授,2017年于英国斯克莱德大学访问。主要从事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新型...
2020-12-01
南京邮电大学赵强教授与他的有机及柔性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
赵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2007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8年10月加入南京邮电大学。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子领域的研究,重点围绕有机半导体激子行为调控和光电...
2020-12-01
魏磊:我希望能实现可穿戴的AI智能织物
魏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丹麦科技大学,2010-201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任南洋助理教授,2019年升任副教授,2018年起任南洋理工大学光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光纤传感、可穿...
2020-12-01
彭滟:将太赫兹技术运用到生物医学检测中
彭滟,女,教授,博导,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东方学者,青年拔尖、启明星、曙光学者,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太赫兹生物医学检测。
2020-12-01
王雨雷: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高功率激光技术
王雨雷,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高功率激光技术和非线性光学技术及应用研究。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
2020-12-01
张明江 | 光子集成混沌激光器: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张明江,教授,博士生导师,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永久成员。入选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激光杂志社首届青年编辑委员会编委、光迅科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外部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光子集成混沌激光器、混...
2020-12-01
张梦谈纳米材料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表征与应用
张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中国激光杂志社首届青年编委。2010-2013年师从非线性光学领域权威J. R. Taylor院士攻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近年来,围绕超快光学和非线性光学为研究核心,在宽光谱脉冲激光产生、光纤集成脉冲光源的光谱拓展、基于二维材料锁模光纤激光器运转稳定性提升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2020-12-01
罗智超浅谈超快光纤孤子激光
罗智超,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快光纤激光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0余篇。据Google学术统计,发表论文共被引用2600余次,他引2000余次。在CLEO PR、OECC、CIOP、IEEE OGC、AOPC、LTO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多次。担任“中国激光杂...
2020-12-01
李文雪:高功率宽波段飞秒光学频率梳
李文雪,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发展强度-频谱-相位-偏振高精度控制的新方法,研制成国际上首套平均功率达百瓦的高功率近红外飞秒光梳系统;基于自行研制的紫外飞秒激光实验系统,提出并实验发展了等离子体光栅光谱的新机制和新方法。
2020-12-01
牟成博:EDFA的30年发展,再不了解就太不懂光纤通信了!
牟成博,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会编委。2012年英国阿斯顿大学阿斯段光子技术研究所获光子学博士。2015年首批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获得者,2016年国家入选者。英国皇家医学会准会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英国工程技术研究所准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超短脉冲的偏振动力特性,新型...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