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按专辑论文出版顺序排列)

刘东(1982—),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01年考入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信息工程(光电)专业学习,2005 年 6 月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之后直接攻读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执行副主编、 《光学学报》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光电检测与遥感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激光雷达(大气、海洋及星载)、光学元件缺陷检测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项,出版教材 2部、专著 1部。E-mail:liudongopt@zju.edu.cn。





颜昌翔(1973—),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98年于浙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三部副主任。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有效载荷研制,两载荷分别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四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2011年),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2年)等荣誉称号,并于 2020年被评选为吉林省 B类人才。主要从事空间光学遥感仪器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多光谱与超光谱空间遥感成像技术和偏振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已经培养毕业研究生 30余人。E-mail: yancx@ciomp.ac.cn。




冯国英,(1969—),博士,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保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986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学习,1990年 6月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和1998年于四川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荣获四川省跨世纪杰出青年、首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和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3 项。现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微纳工程研究所所长、新型激光技术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和中国电子学会理事。担任《激光与红外》副主编、《应用光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强激光与粒子束》《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刊物编委。长期从事新型激光技术的研究,在高功率激光传输与光束质量控制、激光波前精密测量、固体激光器件和微纳光电子生物传感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近年来带领团队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十二五”预研项目和“十三 五 ”预 研 项 目 等 。 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Nano Letters 、 Optics Letters 、 OpticsExpress、《光学学报》和《中国激光》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获中国专利 30 余项、国外专利 2 项。主编科学出版社教材 2 本、国防工业出版社专著 2 本、电子工业出版社译著 1 本,参编英文专著 1 本。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排1)。E-mail:guoing_feng@scu.edu.cn




何赛灵(1966—),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9年)。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2年初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之后留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现任浙江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光子联合研究中心(JORCEP)主任,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先进光电技术研究,具体包括智能感知技术、亚波长微纳光子学、通讯技术等领域的前沿和应用研究,在这些方面曾担任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包括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863”项目首席专家)。发表了 700 多篇被 SCI 检索的国际期刊文章,论文的 SCI 他引频次超过 2. 8 万次,个人 h 因子为 90(Google Scholar)、81(Web of Science),并以第一作者著有一本国际专著及一本中文专著。E-mail:sailing@zju.edu.cn。




杨旸(1986—),博士,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0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201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专业。主要从事光伏器件、光电探测器件、X光探测与成像器件的研究,发展了多种基于金属卤化物半导体和闪烁体的新型、高灵敏 X射线探测材料和器件,相关成果发表于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otonics等刊物上,研究成果被 Nature Photonics等学术媒体亮点报道,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E-mail: yangyang15@zju.edu.cn。






童利民(1969—),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1987年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物理学,1991年)、硕士(光学仪器,1994年)及博士(半导体材料,1997年)学位。1997年起留校工作至今,2001—2004年曾在哈佛大学 Mazur研究组访问进修。2009—2017年曾任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主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担任 Chinese Optics Letters、 Photonic Sensors及 Chinese Physics B 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微纳光子学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光子学理论基础、功能结构及器件应用等。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专著 1部,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多项。E-mail:phytong@zju.edu.cn。





张春熹,(1965—),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首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1996年在浙江大学光电与科学仪器工程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责任教授。长期从事光纤陀螺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实现了我国光纤陀螺多项首次试验,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陀螺研制生产体系,推动了我国光纤陀螺的规模应用。获国家级科技奖励 4项,省部级奖励 3项。E-mail:zhangchunxi@buaa.edu.cn。






闫连山(1971—),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0—1994年在浙江大学光电与科学仪器工程学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担任 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期刊共同主编,国家“十三五”期间“光电子与微电子器件及集成”和“十四五”期间“信息光子技术”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曾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 IEEE光子学会 Distinguished Lecturer Award等奖项。E-mail:lsyan@home.swjtu.edu.cn。






黄腾超(1979—),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1996年考入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信息工程(光电)专业学习,2000年 6月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之后硕博连读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19年至今,任浙江大学光学惯性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南京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编委和《应用光学》青年编委。长期从事光学惯性和精密光学检测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纤陀螺与系统、精密光学非接触测量技术等。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二等奖,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基金项目 3 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E-mail:huangtengchao@zju.edu.cn。




徐之海(1964—),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1996年获浙江大学光电与科学仪器工程学系光学工程博士学位。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光学成像技术及工程、光学遥感。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项,国家探月与行星探测工程光学载荷研制项目 3项,装备/民用航天预研和国防基础科研项目 4项。出版学术专著 3部,近 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其中 SCI/EI收录 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 余项。获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项。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突出贡献者”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E-mail:xuzh@zju.edu.cn。





刘华锋(1972—),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考入浙江大学光电与科学仪器工程学系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习,1995年 6月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之后直接攻读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 1998年和 2001年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1-2003 年于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和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编委。长期从事医学成像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成像、计算机视觉等。曾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出版教材 2部。E-mail:liuhf@zju.edu.cn。




梁荣光(1968—),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学院终身教授,SPIE、OPTICA会士。1985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光学仪器专业学习,1989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之后在美国罗斯霍曼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光学科学博士学位,2001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1-2007年曾先后担任 Eastman Kodak公司研发实验室高级、首席研究科学家;2007-2011年曾任 Carestream Health 公司研究与创新实验室首席研究科学家;2008-2014 年曾任 Applied Optics 的专题编辑;2015-2021年曾任 Optica的专题编辑。2016年至今担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光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学系统设计、自由曲面光学、光学计量、空间光学、三维成像、计算成像、先进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和设备,以及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先进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和设备等。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5项。E-mail:rliang@optics.arizona.edu。




朱振才(1963—),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器学专业,1986 年 7 月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在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继续深造,分别于1989年、1993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1—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任副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主要从事空间目标探测与成像、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和爱因斯坦探针等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项目的研究。E-mail:zhuzc@microsate.com。





周常河(1965—),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1982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光学仪器专业学习,1992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德国洪堡学者,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现任暨南大学教授,SPIE/Photonics Asia: Holography、Diffractive Optics and Applications 会议主席。长期从事衍射光学、光计算、光栅制造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达曼光栅、深刻蚀石英光栅、大尺寸光栅制造、光计算、光学精密测量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等,出版《达曼光栅原理及应用》专著。E-mail:zhouchanghe@jnu.edu.cn。




许乔(1972—),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青年人才基金、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993年 7月浙江大学光电与科学仪器工程学系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 6 月浙江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防科技工业光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制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先进光学制造、精密光学检测科研和工程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7项。E-mail:xqiao@vip.sina.com。





戴道锌(1979—),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 年)、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21年)。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初赴瑞典皇家工学院学习,并于 2005年 6月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Springer Nature出版的 SCI收录期刊 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的主编。主要从事硅基光电子器件及集成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在 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ica等光学领域著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26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0余项。入选历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王大珩光学奖等。E-mail:dxdai@zju.edu.cn。




戴亚平(1973-),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电子工程学系光学仪器专业,1995年毕业。现任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领域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技术和精密制靶技术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项。发表论文 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 20项。E-mail:ypdai@mail.shcnc.ac.cn。







朱小磊(1966—),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 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激光技术及仪器专业学习,1987年 7月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之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98-2001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 7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12月起,担任上海市激光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激光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固态激光器技术、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和蓝绿激光海洋探测与信息传输技术等。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3/15)、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 1项(10/15)。E-mail:xlzhu@siom.ac.cn。





何建军(1964—),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OSA & SPIE Fellow。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1989年于法国国家通信研究中心完成博士论文,获巴黎第六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赴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加入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从事半导体光电子集成芯片的研究,曾获得加拿大国家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06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教授,2013年创建杭州兰特普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集成光电子芯片、半导体激光器等方面发表了 300余篇论文,获得 2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7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曾担任亚洲光通信和光电子会议(ACP 2011 & ACP 2018)大会主席,亚太激光和光电会议(CLEO - PR)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成员,Optics Letters 专题编辑(Topical Editor)。E-mail:jj.he@zju.edu.cn。




杨李茗(1967—),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进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激光技术及仪器专业学习,1989年毕业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1993年在职攻读浙江大学光电与科学仪器工程学系光学仪器专业硕士;1995年转入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教研室工作,并攻读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日本静冈大学学习,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1年 7月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高功率、高能激光装置大口径光学元件精密加工和检测技术研究,负责大口径光学元件批量制造流程技术开发验证和流程线能力建设,开拓了高功率激光光学元件的损伤机理、缺陷探测和缺陷抑制,以及新制造技术探索等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负责高能激光装置中特殊光学元件的技术开发攻关及应用等工作。E-mail:lmyang@vip.sina.com。




刘旭(1963—),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省特级专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1984年 7月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光学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 7月获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马赛国立高等物理工程师学校信息传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秘书长,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E-mail:liuxu@zju.edu.cn。





叶志镇(1955—),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1982年 1月获学士学位;1984年、1987年在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进入浙江大学材料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97—2009年曾任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2009年曾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2002—2008年曾任浙江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2009—2013年曾任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现任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量子科学与柔性电子专门委员会和材料学部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和电子材料学分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及应用研究,包括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锌等无机光电薄膜材料、低维氧化物半导体、钙钛矿发光材料等。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 70余项,发表 SCI论文 700余篇,SCI总引用 20000余次;连续 8年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著作 5部, 《半导体薄膜技术与物理》获 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授权专利 130余件;获科技奖 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E–mail:yezz@zju.edu.cn。




丁志华(1967—),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85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学习,1989年 6月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激光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激光生物学报》副主编,以及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和Journal of Lasers, Optics & Photonics编委。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光学精密检测等。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项等,参编教材 3部。E-mail:zh_ding@zju.edu.cn。





孙鸣捷(1982—),博士,教授/博导,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和 2010年分别获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信息工程(光电)学士和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工作。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光电工程系主任。长期从事先进光电成像研究,发表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多篇 ESI高被引论文,这些成果被“麻省理工技术评论”重点报道为相关领域里程碑成果,有潜力改变未来成像系统的工作模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企业联合重点基金、国家重点专项等 1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E-mail:mingjie.sun@buaa.edu.cn。





高立民(1965—),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光学仪器专业学习,1988年 7月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继续深造,1991年 7月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2008—2018年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光电检测仪器的研制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方位定向与传递以及强激光参数测量,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型号任务的配套研制工作。E-mail:glm@opt.ac.cn






周涛(1978—),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科技部中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国防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98年 9月考入浙江大学光电工程系硕博连读,2003年 6月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微波光子处理及新体制电子系统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宽带微波光子链路、光学多波束形成和光控阵列系统等。主持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基础加强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十余项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E-mail:zhj_zht@163.com。





王浟(1966-),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并获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并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于日本东北大学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日本国文部省教官)。随后,加盟理光集团的若干主干研究所、在 HPK中央研究所中担任研究员,并担任日本最大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理化学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目前在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任职。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激光技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tics and Applications 和 Scientific & Academic Publishing(SAP)编委,以及《激光制造商情》常务编委。研究领域涉及多种新型激光器和工业应用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激光动力学、分子与原子物理、固体激光、半导体激光、气体激光、图像处理、精细激光加工、特殊波导技术与光电技术,以及激光生物医学等。在核心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超过 200余篇,在中美欧日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和主旨演讲约 120次。共申请中国、美国、日本与欧洲联盟专利 40余项。E-mail:youwang_2007@aliyun.com。




曹海翊(1962—),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0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学习,1984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2008年至今,任资源三号 01~03卫星总设计师;2015年至今,任高分七号卫星总设计师;2017年至今,任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总设计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项,获中国航天基金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奖、五院功勋奖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一等功等荣誉。E-mail:haiyicao66@163.com。






何志平(1977—),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光谱信息感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领军人才及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03年获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空间光电技术与系统研究,聚焦面向月球与深空探测应用的光谱探测与成像以及空间主被动光电技术前沿与交叉应用。主持我国嫦娥工程及天问工程等空间任务多型科学载荷研发,其中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及嫦娥五号任务应用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月球表面原位光谱探测,天问一号应用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提供了新型科学仪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等奖项。近 5 年以通信作者在 Science Advances、 Space Science Review、 Optics Express等期刊发表文章逾 20篇,授权发明专利 50项。E-mail:hzping@mail.sitp.ac.cn。




邱建荣(1964—),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和美国陶瓷学会会士。兼任国际玻璃协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副理事长。1992年于日本冈山大学获博士学位。曾获德国 Abbe基金的国际 Otto-Schott研究奖、日本陶瓷协会学术奖和美国陶瓷协会 G. W. Morey奖等荣誉。担任《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执行主编、 《硅酸盐学报》副主编,以及 Frontiers in Material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美国陶瓷协会、亚洲陶瓷协会和日本陶瓷协会等 SCI收录英文期刊的副主编等。研究方向为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信息功能材料,以及低维纳米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在 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和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发表 SCI收录论文 500余篇,论文被 SCI期刊论文他引 26500余次。E-mail:qjr@zju.edu.cn。




王建浦(1977—),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0年考入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光学工程专业,2003年 6月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npj Flexible Electronics执行副主编。长期从事有机及钙钛矿光电子器件与物理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为国际上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成果入选 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 2020年度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度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E-mail:iamjpwang@njtech.edu.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