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融合转化”专题征稿启事

全球范围内对医工融合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医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并实现了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医工交叉,创新融合,优势互补,协同转化”是中国医工融合转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前沿医学产业创新、智能诊疗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面向人民健康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转化的重大需求,医工融合转化着重瞄准新原理成像方法与多模态融合成像技术,研究新型生物医学光电传感与成像系统,开发满足临床需求的生物医学光学成像设备,实现光学探针与相关材料的临床转化;促进以光电医疗器械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器械先进智造;聚焦再生医学、基因治疗、分子影像、精准诊断与治疗的应用转化,为临床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治疗提供新手段,医工融合转化加速光学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赋能光学精准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协同创新,促进医工结合、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中国激光》拟于2024年第9期(5月)出版“医工融合转化”专题,现特向广大专家和学者征集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和综述,旨在集中报道医工融合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医工转化新生态。

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相关方向):



特邀组稿专家:



重要时间:

截稿日期: 2023年11月30日

出版时间:2024年第9期(5月)

投稿方式及格式:

通过《中国激光》期刊官网进入“作者中心”,按系统要求填写信息,上传稿件(作者留言中备注“医工融合转化"专题投稿)。投稿模板及要求请详见官网“下载中心”

联系人:沈雅捷

电话:021-69917051

邮箱:shenyajie@siom.ac.cn

特邀组稿专家简介:

刘谦,海南大学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得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海南省高层次杰出人才。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第十届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海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海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南省生物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21年获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获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研究方向为医疗器械(光学内窥镜)和科学仪器(动物和作物表型测量)。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专利20余项,主编专著一部,教材一部。主持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十二五863项目1项,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黄国亮,1995年3月获得清华大学精仪系光学仪器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3月—1999年10月在精仪系工作,1999年11月—2003年12月在生物系工作,2004年1月—至今在医学院工作。现为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际工业设计大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荣誉20余项。长期从事精准化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创新和先进科学仪器、创新医疗器械的开发,在微流控芯片分子诊断、生物传感、痕量分析、超分辨测量、可穿戴式生理测量、中医精准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发表100多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多个创新技术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示范应用,并出口创汇。





丁志华,浙江大学激光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激光生物学报》副主编,《中国激光》编委,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编委,Journal of Lasers, Optics & Photonics编委。1989年获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浙江大学仪器仪表博士后流动站(1996-1998)、日本静冈大学Venture Business实验室(1998-2000)、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Beckman激光研究所(2000-2002)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04)、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2012),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2012),认定为宁波市领军人才(2019)。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专注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方法的创新、技术的发展与系统的研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等国家级科研任务,发表论文180多篇,取得中国发明专利7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参编教材3部,建立了无标记三维高分辨结构与功能光学成像技术,研制了血管内超声-OCT内窥镜仪、脑功能多尺度光学成像装置、核电阀门密封面原位检测装置、超高精度大量程间距测量系统、眼轴测量仪等系列应用系统,促进了OCT技术在健康与光学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邱海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激光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强激光治疗色素、血管和增生性疾病、瘢痕等;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HPV感染及女性下生殖道、皮肤、口腔、消化道等良、恶性疾病及癌前病变;弱激光镇痛、消炎等。现任《中国激光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北京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光学会理事,《中国激光》编委等学术任职。国家自然科学评审专家。获军队三类人才岗位津贴,院教学先进个人、四有优秀军官等荣誉称号。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6项,参与10余项。参予海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






杨思华,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新型超声成像设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委,第九届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第二、三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基础与计量安全防护学组副组长,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激光生物学报》副主编、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编委、《中国激光》青年编委。承担国家科技部“86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重点项目(合作)、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产学研项目、广州市产学研重大项目等;发表研究论文180多篇,H-index 33,引用超3400多次;主编英文专著《Biomedical Photoacoustics》;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项(第一发明人)。在光声成像技术方面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21年)、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美国医学物理学会“Sylvia Sorkin Greenfield Award”奖(2008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200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优秀奖(2022年)、FOE Editor’s Pick Best Paper Award(2022年),指导研究生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2022年)、华南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四好”导学团队(2022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