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学报, 2020, 40 (22): 2211002, 网络出版: 2020-10-25   

正交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研究 下载: 919次

Orthogonal Translation Computed Laminography
作者单位
1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4
2 重庆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4
3 重庆大学工业CT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 400044
摘要
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CL)在扫描运动方向上的成像分辨率较高,但在垂直于扫描运动方向的成像空间分辨率较低。提出一种正交直线扫描CL方法,该方法分别从两个正交方向对检测对象进行直线CL扫描并重建图像,可实现对检测对象两个正交方向的高分辨率成像。建立了正交直线扫描CL方法的几何模型,分析了扫描运动,搭建了实验系统,图像重建采用同步迭代重建(SIRT)算法。仿真和扫描实验结果表明,正交直线扫描CL方法可行,可用于对平板类零部件的无损检测。
Abstract
Parallel translation computed laminography (CT) has higher imaging resolu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scanning and lower spatial resolution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scanning direction. We propose an orthogonal translation CL (OTCL) method to perform line scanning and realize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for objects to be detected in two orthogonal directions. A geometric model of the OTCL is established, the scanning motion is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simultaneous iterations reconstruction (SIRT) algorithm is used to reconstruct CL image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TCL method is feasible and can be used in th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flat plate parts.

1 引言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是一种有效检测物体内部三维结构信息的无损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医疗等领域[1-2]。受几何结构的限制,工业CT技术用于检测三维方向尺度差异较大的板状构件(如多层印刷电路板、航空复合材料、扁平化石、手机等,这些构件的长度和宽度远大于厚度)时,CT系统难以获得完整的投影数据,或射线束在其与构件平面平行方向衰减严重,检测效果较差。针对此类板状构件的检测,近年来发展了计算机分层成像(CL)检测方法[3-5]

CL技术源自于经典分层成像法,该成像方法是由法国皮肤科医生谢强[6]在2006年首次提出。Plantes和Ziedses[7]在1932年首次证明可以使用X射线照射获得物体的一个横截面图像,并完成了分层图像重建实验[7]。数字探测器的出现推动了经典分层成像技术的发展,随后出现了CL技术。CL系统主要由射线源、探测器和检测物体组成。扫描过程中,射线源和探测器相对于检测物体做同步相对平行直线或者旋转扫描运动[8]

基于不同几何扫描方式,CL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结构:线型扫描结构、圆形扫描结构和“C”型臂结构。线型扫描结构:检测物体固定,射线源和探测器沿相反的方向做同步平行移动,焦平面中的每个点都被映射到探测器的相同位置[9-10]。圆形扫描结构:射线源和探测器固定,扫描过程中,检测对象旋转,射线源发射出的X射线沿着倾斜的方向穿过物体[11-13]。“C”型臂结构:探测器安装在“C”型臂结构的C臂上,可沿C臂移动和旋转,射线源在检测物体正下方发射X射线[14-15]。这些扫描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其中,直线扫描CL(PTCL)方法[16]采用射线源-探测器沿与检测对象(平板)平行的方向做相对平行直线扫描运动的方式,具有成像结构简单、成像速度快的优点。PTCL在扫描运动方向上的成像空间分辨率高,但在垂直于扫描运动方向的成像空间分辨率较低。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正交直线扫描CL(OTCL)方法,分别从两个正交方向对检测对象进行直线CL扫描并重建图像,实现对检测对象两个正交方向的高分辨率成像。

CL本质上是一种非同轴扫描的有限角度非精确重建CT技术,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图像算法进行重建会导致图像存在严重的层间混叠。因此,本文实验采用同步迭代图像重建(SIRT)算法[17-18]对OTCL实验采集的投影数据进行图像重建。SIRT算法相比解析重建算法,去噪和去伪影效果更好。

本文建立了OTCL的几何模型,分析了SIRT用于OTCL的算法,进行了仿真和成像实验,并对比了OTCL和PTCL的效果。

2 正交直线扫描CL几何模型与图像重建

2.1 几何模型

OTCL系统几何模型如图 1所示,由检测物体、射线源S和平板探测器D组成,检测物体位于射线源和平板探测器中间,其中射线源位于检测物体下方,发出X射线,经过检测物体衰减后的X射线由位于上方的平板探测器接收。

图 1. OTCL系统几何模型。(a) 三维扫描模型;(b) z方向扫描模型;(c) x方向扫描模型

Fig. 1. Geometric model of OTCL system. (a) 3D scanning model; (b) scanning model in z direction; (c) scanning model in x direction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在OTCL过程中,射线源、探测器分别沿x方向和z方向对板状物体进行相对平行直线扫描。对于xz方向,通过确定扫描角度θ,可得射线源扫描行程LS

LS=2·SOD·tan(θ/2),(1)

式中:SOD为射线源到检测物体的距离。平板探测器运动行程LD

LD=2·(SDD-SOD)·tan(θ/2),(2)

式中:SDD为射线源到探测器的距离。为了保证投影数据的均匀性,采用等角采样对物体进行扫描,可得射线源的步进距离ΔxSi

ΔxSi=12LS-SOD·tan(θ-i·Δθ),(3)

式中:Δθ=θ/p;p为单次直线扫描的采样点数。进一步地,可得探测器的步进距离ΔxDi

ΔxDi=12LD-(SDD-SOD)·tan(θ-i·Δθ)(4)

系统成像视场半径r

r=SOD·tanγ,(5)

式中:γ为射线束与中心射线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可得系统放大比k

k=SDDSOD(6)

相比于直线扫描CL,OTCL在平行于板状物体平面内进行两次正交直线扫描,能有效弥补直线扫描CL在垂直于扫描轨迹方向的数据缺失。另一方面,相比于圆形和“C”型臂扫描结构,该系统的扫描运动简单,直线运动便于控制,同时易于实现对SODSDD的调节,从而实现对板状构件不同放大比的分层成像。

2.2 SIRT图像重建算法

在OTCL的扫描过程中,射线源、探测器在两个正交方向上做直线扫描运动,没有围绕物体做扫描角度大于180°的圆周扫描运动以获取投影数据,其图像重建属于不完备投影数据图像重建。传统的解析重建算法对数据完备性要求较高,直接对OTCL系统的扫描数据进行重建会导致图像出现严重伪影,因此本文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迭代重建算法假设物体内部信息可以包含在一个数字矩阵中,然后由测量投影数据建立一组未知向量的代数方程组,通过方程组求解未知图像向量。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Af=p,(7)

式中: A=[aij]∈RM×N表示系统矩阵,其中M为投影数据总量,N为重建图像像素点个数;f= [f1,f2,,fn]T∈RN×1表示重建图像,共有N个元素;p= [p1,p2,,pm]T∈RM×1表示投影测量值向量,共有M个元素。迭代重建算法相比于解析重建算法,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低,抗噪能力较好,同时可通过引入其他先验信息提高图像质量。在求解(7)式的过程中,由于系统矩阵A较大,无法直接求其逆矩阵,本文采用SIRT算法进行图像重建:

fjn+1=fjn+λ1i=1Maiji=1Mpi-p˙ik=1Naik2aij,(8)

式中:fj为待重建图像的像素值,上标n+1和n为迭代次数; p˙i=k=1Naikfkn为模拟投影;aikaij为系统矩阵元素;λ为松弛因子(0<λ<2);ik表示方程的索引。可以看出,SIRT利用一个像素的所有射线修正值来确定对此像素的平均修正值,使用平均修正值可以降低数据不一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3 仿真与扫描实验

3.1 仿真

3.1.1 全局重建

为了验证OTCL的可行性并对比OTCL和PTCL在不同扫描角度下的成像效果,本文对图2所示的模体进行扫描仿真。OTCL沿xz两个方向进行扫描,PTCL沿x方向进行扫描。同时,为了对比OTCL在不同扫描角度下的成像效果,本文对扫描角度为30°、60°、90°以及120°的情况进行仿真,使用SIRT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具体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

图 2. 仿真模体

Fig. 2. Simulation phantom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表 1. 全局重建仿真参数设置

Table 1. Setting of simulation parameters of global reconstruction

ParameterSetting
Distance from source to detector SDD /mm384.31
Distance from source to object SOD /mm164.71
Size of detector array /(pixel×pixel)512×512
Pixel size /(mm×mm)0.085×0.085
Number of projections per scan101
Translation modeEqui-angular
Size of reconstruction matrix256×256×64
Iterations50

查看所有表

图3展示全局重建图像的第31层切片在x-z平面的结果。对比图3(a)、图3(b)~(e)和图3(f)~(i)呈现的切片图像箭头标示处可以看出:PTCL重建图像在z方向上的分辨率较低,存在伪影;OTCL重建图像在xz两个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分辨率,该技术有效解决了PTCL重建图像在垂直于扫描运动方向(z方向)上分辨率低和存在伪影的问题。这是由于OTCL在两个正交方向上采集信息,得到的数据完整性较高,能够在xz两个方向上清晰成像。对比图 3(b)~(e)可以看出,通过增加扫描角度可以提高OTCL重建图像的质量。具体而言,当扫描角度为30°和60°时,重建图像中存在伪影;当扫描角度增大到90°之后,采集的有效数据增多、有更多的数据信息用于图像重建,重建图像质量明显变好。

图 3. 锥形束全局重建图像第31层切片。(a)原始图像;(b)~(e) OTCL结果; (f)~(i) PTCL结果

Fig. 3. 31st slice of global reconstruction images using cone-beam. (a) Original image; (b)-(e) results of OTCL; (f)-(i) results of PTCL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为进一步评估重建图像质量,使用归一化均方差(MSE)评价重建图像和原始图像的差异,其定义为

MSE=n=1N(xn-fn)2N,(9)

式中:xnX,表示原始图像X中的像素点;fnf,表示重建图像f中的像素点。MSE的大小与重建图像误差相关,OTCL和PTCL在各角度下的MSE数值如表2所示。

表 2. 不同角度下不同方法得到的MSE

Table 2. MSE obta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for different angles10-4

Angle /(°)306090120
OTCL171623026
PTCL234161128101

查看所有表

表2可以看出,扫描角度相同时,OTCL重建图像误差明显比PTCL小,说明OTCL重建图像和原始图像之间误差小,该技术的图像还原度高。分析表2第一行可知,通过增加扫描角度可以减小重建图像误差,在扫描角由30°增加至90°的过程中,图像误差明显减小;当扫描角大于90°,重建图像质量变好但图像误差减小的幅度也变小。

为了进一步比较OTCL和PTCL在xz方向上的分辨率,选择在不同扫描角度下、x-z平面第31层重建图像中水平中心线(z=0)和竖直中心线(x=0)的灰度值对比图,如图4所示。

通过对比图4(a)、(b)和图4(c)、(d)可以发现,PTCL重建图像在扫描运动方向(x方向)上更接近原始图像,在z方向上和原始图像差异很大,这说明PTCL在垂直于扫描运动方向上的重建效果较差,但是OTCL重建图像在xz两个方向上的切片中心线非常相近,这说明图像在xz两个方向上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这两个方向的图像质量也相同。这是由于PTCL沿x方向扫描数据时,在z方向上存在数据丢失,重建图像也就缺少对应的结构信息;OTCL在xz正交方向上扫描数据时,采集了更加完整的数据,因此能够展现两个方向上的结构。从图4(a)和图4(b)可以看出,在扫描角度为30°和60°时,重建结果和原始图像差别较大;当扫描角度达到90°之后,重建图像效果较好,接近原始图像。这说明通过增加扫描角度能够获取更多有效的投影数据,进而提高重建图像质量。

3.1.2 局部重建

CL系统适用于检测板状类构件缺陷,受系统视场大小和探测器尺寸的限制,该系统只能对感兴趣区域进行成像。本文进一步评估了OTCL和PTCL的局部重建效果,调节系统放大比k=3.33,扫描和重建参数如表3所示。图5为不同扫描方式在有限角度下的感兴趣区域重建图像在x-z平面的第29层切片。

图 4. 采用OTCL和PTCL在不同有限角度下得到的锥束全局重建图像第31层切片中心线对比图。(a)(b) OTCL; (c)(d) PTCL

Fig. 4. Central profiles of the 31st slice of global reconstruction images obtained by OTCL and PTCL using cone-beam. (a)(b) OTCL; (c)(d) PTCL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图 5. 锥形束CL成像局部重建图像第29层切片。(a)原始图像;(b)~(e) OTCL; (f)~(i) PTCL

Fig. 5. 29th slice of partial reconstructed images obtained by CL imaging using cone-beam. (a) Original image; (b)-(e) OTCL; (f)-(i) PTCL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表 3. 局部重建仿真参数

Table 3. Simulation parameters of partial reconstruction

ParameterSetting
Distance from source to detector SDD /mm392.16
Distance from source to object SOD /mm117.65
Size of detector array /(pixel×pixel)512×512
Pixel size /(mm×mm)0.085×0.085
Number of projections per scan101
Translation modeEqui-angular
Size of reconstruction matrix256×256×64
Iterations50

查看所有表

通过图5可以看出,在增加放大比之后进行局部重建时,OTCL系统的重建结果在正交两个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分辨率且没有伪影,图像质量仍然比PTCL好,这与全局重建的结果类似。

为进一步评价重建图像质量,使用MSE评价重建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差异,OTCL和PTCL在各角度下的MSE数值如表4所示。

分析表4可知,相同扫描角度下,OTCL图像误差远小于PTCL,这表明OTCL系统对原始图像的还原度高,能较好地恢复出原始图像。此外,通过增加扫描角度能够减小OTCL图像误差,获取更好的重建结果。

表 4. OTCL和PTCL在不同扫描角度下的MSE

Table 4. MSE of OTCL and PTCL for different scanning angles

Angle /(°)306090120
OTCL /10-62.991.230.710.48
PTCL /10-64.032.732.261.74

查看所有表

为了进一步分析OTCL和PTCL局部重建图像在xz方向的差异,选择在不同角度下、x-z平面第29层重建图像中水平中心线(z=0)和竖直中心线(x=0)的灰度值进行对比,如图6所示。

图 6. 采用OTCL和PTCL在不同有限角度下得到的锥束局部重建图像第29层切片中心线对比图。(a)(b) OTCL; (c)(d) PTCL

Fig. 6. Central profiles of the 29th slice of cone-beam partial reconstruction images obtained by OTCL and PTCL. (a)(b) OTCL; (c)(d) PTCL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分析图6可知,OTCL系统在xz两个方向上的重建曲线几乎一致,这再次表明重建图像在两个方向上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在扫描角度较小时,重建图像和原始图像有一定差异;当扫描角达到90°之后,重建图像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仿真可以得出:

1) PTCL在扫描运动方向x(z)上得到的图像结构完整,而在其正交方向z(x)上的结构信息丢失严重,图像细节出现伪影,空间分辨率较低;OTCL在xz正交方向上采集数据,重建图像在两个正交方向上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有效解决了PTCL重建图像存在伪影和分辨率低的问题。

2) 通过增大OTCL扫描角度能够采集较多信息,有较多投影数据用于图像重建,重建图像质量也较好。

3) 通过调节SODSDD,OTCL系统可以灵活调整系统放大比和视场大小,以获得在不同放大比情况下的重建图像。

3.2 扫描实验

3.2.1 实验系统设计

为了比较OTCL系统和PTCL系统的实际效果,本文通过搭建实验系统进行成像实验。实验系统由射线源、探测器、机械系统以及计算机系统等组成,如图7所示。其中射线源-探测器是采集投影数据的主要装置;机械系统是实验平台的载体;计算机系统能够协调各子系统的工作,实现运动控制、数据采集以及图像重建等功能。

实验系统如图8所示,图8(a)、(b)分别为实验系统三维模型和实物照片。射线源安装在检测对象下方,向上发射出X射线,X射线经检测对象的衰减之后,由被安装在检测对象上方的探测器所接收。为减小成本,系统只使用一组射线源-探测器,将检测物体置于载物台上,通过载物台围绕轴M3旋转90°,实现两个正交方向上的相对平行直线扫描。射线源具有M1和M2两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在M1方向的移动可以调节SODSDD,在M2方向配合探测器做相对平行直线运动以采集数据。探测器具有M4和M5两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在M5方向的移动可以改变SDD,在M4方向配合射线源做扫描运动以采集数据。

图 7. 系统框架示意图

Fig. 7. System framework diagram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首先将检测对象固定,射线源和探测器在电机驱动下分别沿着M2和M4方向做相对平行直线运动,采集第一个方向的数据;然后将检测对象绕M3旋转90°;最后由射线源和探测器采集第二个方向的数据。

图 8. 实验系统。(a)三维模型;(b)系统照片

Fig. 8. Experimental system.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b) photograph of system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3.2.2 扫描实验

基于上述实验系统进行扫描实验:射线源采用日本滨松L10321型微焦点X射线源,该射线源焦点尺寸为5~30 μm,张角为118°;探测器采用奕瑞公司NDT0505J型平板探测器,像元大小为85 μm;采用如图9所示的印制电路板(PCB)作为检测样品。扫描实验过程中两种成像方式仅在数据采集方式上存在差异,OTCL系统沿xz两个方向采集

图 9. 检测对象电路板(PCB)

Fig. 9. PCB of detected object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数据,PTCL沿x方向采集数据,具体扫描参数如表5所示。使用SIRT算法进行重建,SDD=224 mm、SOD=46 mm时的全局重建结果如图10所示,SDD=204 mm、SOD=26 mm时的局部重建结果如图11所示。

表 5. 扫描参数

Table 5. Scanning parameters

ParameterSetting
Distance from source to detector SDD /mm224
Distance from source to object SOD /mm46
Size of detector array /(pixel×pixel)1536×1536
Pixel size /(mm×mm)0.085×0.085
Number of projections per scan101
Translation modeEqui-angular
Size of reconstruction matrix256×256×64
Graduation angle 1 /(°)40
Graduation angle 2 /(°)80

查看所有表

图 10. 全局重建图像第96层切片结果。(a)(b)采用OTCL; (c)(d)采用PTCL

Fig. 10. Results of 96th slice of global reconstruction image. (a)(b) Using OTCL; (c)(d) using PTCL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图 11. 局部重建图像第94层切片结果。(a)(b)采用OTCL; (c)(d)采用PTCL

Fig. 11. Results of 94th slice of partial reconstruction image. (a)(b) Using OTCL; (c)(d) using PTCL

下载图片 查看所有图片

通过对比图10(a)、(b)和图10(c)、(d)方框标识处可以看出,PTCL重建图像在扫描运动方向(x向)上细节完整,但在垂直于扫描运动方向(z向)上存在细节模糊和伪影现象;OTCL重建图像在xz两个方向上都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晰地展现结构信息,图像质量明显较好。对比图10(a)、(b)可以看出,图10(a)的分辨率和清晰度较低,图10(b)可以较清晰地展现图像细节。与全局重建类似,通过图11(a)、(b)和图11(c)、(d)的对比可以看出,PTCL重建图像在扫描运动方向(x向)上细节完整,但在垂直于扫描运动方向(z向)上存在细节模糊现象;OTCL重建图像在正交方向上有相同的分辨率、能够展现丰富的细节信息。对比图11(a)、(b)可以发现,图11(a)的分辨率和清晰度较低,图11(b)可以较清晰地展现图像细节。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1) PTCL重建图像在扫描运动方向x(z)上可以清晰展现结构信息,但在垂直于扫描运动方向z(x)上的图像分辨率低、存在伪影;OTCL系统可获取xz两个方向上的数据信息,xz两个方向上的重建结果都可以清晰地表现细节,图像分辨率较高、图像质量较好。

2) 扫描角度较小时,OTCL系统采集的数据较少,重建图像清晰度较低,通过增加扫描角度可以提高图像清晰度和图像质量。

3) 通过改变SODSDD,可以灵活调整OTCL系统放大比和视场大小,获得在不同放大比情况下的图像重建结果。

4 结论

针对板状类构件内部缺陷检测问题,提出一种OTCL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平行于检测物体平面内使物体在两个正交方向上进行相对平行直线扫描,从而获取两个正交方向上的投影数据。虽然OTCL系统可从两个正交方向获取投影数据,但采集的数据仍然不满足Tuy精确重建条件,其重建过程本质上属于有限角图像重建,故采用SIRT算法重建图像。

为了验证OTCL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成像,并搭建了OTCL实验系统。OTCL实验系统采用一对X射线源、平板探测器,为了实现正交扫描,实验首先进行一次直线CL扫描,然后将载物台承载的检测对象旋转90°后进行正交方向直线CL扫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扫描角度下,相比于PTCL,OTCL可以实现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具有较少伪影的成像。在OTCL中,当扫描角度增加时,采集投影数据增加,则不完备投影数据导致的图像伪影减少;当扫描角度增加到90°时,成像清晰,伪影基本消失;相比于C型和圆形结构CL扫描系统,OTCL可以较灵活地调节射线源、探测器和检测对象之间的距离,实现不同放大比的分层成像,且直线扫描结构简单,直线运动易实现高精度扫描。

所提方法对于大尺寸板状物体局部区域可进行高分辨率CL成像。由于在局部成像过程中,采集的投影数据是穿过某个局部区域的X射线透射信息,仅占整个成像对象投影数据的一部分,导致投影数据截断。在传统CT局部成像中,重建图像会受截断伪影的影响,表现为均值漂移和成像视野边缘处的高亮环状伪影。实验结果表明,OTCL系统可以对板状物体局部区域进行高质量成像,且重建图像受截断伪影的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利用OTCL对板状物体局部区域进行扫描的过程中,投影数据受整个成像物体的影响较小。

采用OTCL系统的图像重建本质上与有限角CT图像重建相同,采用SIRT算法并不能获取最佳重建结果。后续研究中将利用压缩感知理论以及深度学习算法进一步提高图像重建质量。另外,成像系统几何偏差、扫描运动误差等会导致扫描采集的实际投影的几何位置和图像重建时理想的投影几何位置不一致,导致重建图像质量下降,严重时出现图像伪影,相关偏差误差校正的研究也是后续研究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Zhang Y B, Yu H Y.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based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 i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J].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2018, 37(6): 1370-1381.

[2] Pechstein T. Industrielle röntgen-computer to mographie[J]. tm-Technisches Messen, 2020, 87(2): 79-80.

[3] O'Brien N S. Boardman R P, Sinclair I, et al. Recentadvances in X-ray cone-beam computed laminography[J]. Journal of X-R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4(5): 691-707.

[4] 陈忠, 梁嘉辉, 张宪民. 板状构件X射线层析截面重建方法与实验[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4, 23(4): 579-589.

    Chen Z, Liang J H, Zhang X M. Method and experiments on slice reconstruction of plate-like component based on X-ray laminography[J].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4, 23(4): 579-589.

[5] 邹晶, 曾伟, 胡晓东. 基于有限角和计算机层析成像相结合的板状构件成像方法[J].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2017, 15(5): 366-371.

    Zou J, Zeng W, Hu X D. New method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limited-angle and computed laminography imaging for plate-like objects[J]. 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7, 15(5): 366-371.

[6] 谢强.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原理、设计、伪像和进展[M]. 张朝宗, 郭志平, 王贤刚, 等,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1.

    HsiehJ. Computed tomography principle, design, artifacts, and recent advances[M]. Zhang C Z, Guo Z P, Wang X G, et al, Transl.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1.

[7] Plantes B G, Ziedses D. Eine neue methode zur differenzierung in der rontgenographie (planigraphies)[J]. Acta Radiologica, 1932, 13(2): 182-192.

[8] Blumensath T. O’Brien N, Wood C E. Calibration of robotic manipulator systems for cone-beam tomography imag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2018, 65(7): 1384-1393.

[9] Gao H, Zhang L, Chen Z, et al. Direct filtered-backprojection-type reconstruction from a straight-line trajectory[J]. Optical Engineering, 2007, 46(5): 057003.

[10] Hoshino M, Uesugi K, Takeuchi A, et al. Development of X-ray laminography under an X-ray microscopic condition[J]. The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1, 82(7): 073706.

[11] Wood C E. O’Brien N, Denysov A, et al. Computed laminography of CFRP using an X-ray cone-beam and robotic sample manipulator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2019, 66(3): 655-663.

[12] Voland V, Hoyer U, Auer R, et al. Defect recognition in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by X-ray tomosynthesis with layer resolution[J].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5, 23(1): 124-130.

[13] Lewitt R M, Matej S. Overview of methods for image reconstruction from projections i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3, 91(10): 1588-1611.

[14] Wei Z H, Yuan L L, Liu B D, et al. A micro-CL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s[J].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7, 88(11): 115107.

[15] Helfen L, Xu F, Schillinger B, et al. Neutron laminography: a novel approach to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of flat objects with neutrons[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2011, 651(1): 135-139.

[16] 王少宇, 伍伟文, 龚长城, 等. 相对平行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研究[J]. 光学学报, 2018, 38(12): 1211002.

    Wang S Y, Wu W W, Gong C C, et al. Study of parallel translation computed laminography imaging[J]. Acta Optica Sinica, 2018, 38(12): 1211002.

[17] Que J M, Cao D Q, Zhao W, et al. Computed laminography and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J]. Chinese Physics C, 2012, 36(8): 777-783.

[18] Jimenez-Mendoza D. Espinosa-Arbelaez D G, Giraldo-Betancur A L, et al. Single X-ray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bone mineral density determination[J].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1, 82(12): 125105.

田忠建, 余海军, 汪粼波, 皮真真, 刘丰林. 正交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研究[J]. 光学学报, 2020, 40(22): 2211002. Zhongjian Tian, Haijun Yu, Linbo Wang, Zhenzhen Pi, Fenglin Liu. Orthogonal Translation Computed Laminography[J]. Acta Optica Sinica, 2020, 40(22): 2211002.

本文已被 2 篇论文引用
被引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网
引用该论文: TXT   |   EndNote

相关论文

加载中...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