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广西高校食品安全与检测重点实验室, 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 采用分子模拟结合三维荧光、 圆二色谱、 荧光光谱、 时间分辨荧光等光谱方法, 研究了四溴联苯醚(BDE47)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 BDE47能有效地猝灭溶菌酶的内源性荧光, 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分子对接显示, BDE47与溶菌酶分子中的TRP62, TRP63, ARG61, ASN59, ALA107和ILE98等氨基酸残基具有相互作用, 且BDE47分子中的醚键O原子与TRP63形成了氢键, 氢键距离为2.2 。 三维荧光的实验结果表明, BDE47的加入导致了溶菌酶的荧光强度降低, 峰位置发生略微红移, BDE47与溶菌酶之间的结合作用改变了溶菌酶的微环境。 圆二色谱分析则进一步证明, BDE47的存在引起了溶菌酶的构象发生改变, 导致α-螺旋结构的含量减少。 根据F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 供体(溶菌酶)与受体(BDE47)的结合距离r为3.31 nm, 满足非辐射能量的条件。 分析四个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发现, BDE47与溶菌酶之间的结合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 主要驱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 与分子对接、 结合自由能分析结论一致。
四溴联苯醚 溶菌酶 分子模拟 光谱 结合自由能 Tetra-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Lysozyme Molecular modeling Spectroscopy Binding free energ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11): 3614
作者单位
摘要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研究并构建了一种基于荧光碳点(carbon dots, CDs)的新型“开关”探针, 利用CDs荧光强度的变化进行痕量组氨酸(histidine, His)的检测。 在pH 7.6的溶液中, 钌(Ru)能与CDs通过静电吸引作用形成弱的基态化合物, 导致CDs的荧光猝灭, 此时体系处于“关闭”状态。 而His与Ru有更强的亲和力, 故向体系中加入 His后, Ru从CDs表面竞争中下来, CDs的荧光得到恢复, 此时体系被“打开”。 考察了pH、 缓冲溶液、 反应时间、 温度等因素对体系的影响, 并初步讨论了Ru对CDs荧光的猝灭类型, 得出了Ru对CDs荧光的猝灭属于静态猝灭的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在pH 7.6的溶液中, 在20~25 ℃条件下, 体系在10 min 内反应完成。 His的浓度与碳点荧光的恢复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其线性范围为: 6.5~219.3×10-6 mol·L-1, 检出限为: 2.15×10-6 mol·L-1。 将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氨基酸注射液中组氨酸含量的测定, 其RSD≤2.07%, 回收率在95.7%~102.4%之间。 将具有优良光学特性的CDs应用于构建“开关”型荧光探针, 不但拓宽了CDs的应用范围, 为一些重要物质的检测提供了参考。
荧光碳点 “开关”型荧光探针 组氨酸 Fluorescence carbon dots Ru Ru Histidine “On-Off” fluorescence prob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4): 1013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