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119
采用蒙特卡罗程序Geant4模拟2~10 keV线偏振X射线光子在几种常用工作气体中的极化光电过程,明确了光电子出射位置、方位角分布与入射光子偏振方向、能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光电子的出射方向在入射光子偏振方向上的分布概率最高,且出射光电子的方位角分布可近似为余弦平方函数。光子能量增大时,各角度光电子计数不同程度地减少,但都呈现出在方位角为0或π(-π)时有极大值的统计规律。此外,揭示并量化了气体厚度、气体组成、气体体积分数之比和光子能量对探测效率的影响规律。气体厚度越大、平均原子序数越大,则探测效率越高。光子能量增大会导致探测效率降低,而对于由Xe或Ar组成的工作气体,当光子能量大于某壳层电子结合能时,由于相应壳层电子开始被弹射出,探测效率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些结果可为X射线偏振探测器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X射线光学 X射线偏振探测 气体探测器 极化光电过程 探测效率 
光学学报
2024, 44(3): 033400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光电学院,北京 100049
基于微通道板的单光子探测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等优点,将其与位置灵敏阳极相结合能够准确记录光子到达的时间信息及位置信息。通过分析延迟线阳极探测器的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印刷电路板制备的新型二维交叉延迟线阳极。与传统的电荷直接收集方式不同,该阳极基于电荷感应技术,由高阻感应层代替阳极收集电子,消除了阳极电子再分配带来的噪声。搭建了一套基于交叉延迟线阳极的实验系统并对研制的位敏阳极探测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探测器空间分辨率最优为107 um,暗计数为0.23 counts/(cm2?s)。研制的新型交叉延迟线阳极为大面阵单光子成像探测应用奠定了基础。
延迟线阳极 单光子探测器 微通道板 电荷感应技术 Delay line anode Single photon detector Microchannel plate Charge induction technology 
光子学报
2023, 52(12): 1204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安 710024
为提高X射线探测器的标定精度,在荧光X射线源的基础上,提出在荧光X射线出射通道设置滤光片的方法提高X射线纯度。通过蒙特卡罗建立仿真模型,分析了辐射体发生K层光电效应的概率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并得到荧光强度和纯度随滤光片厚度的变化曲线。在大气环境下,采用硅漂移半导体探测器测试了荧光X射线源的能谱分布和光子流量,分析X射线管管电压对光子流量和荧光纯度的影响。在辐射体材料为铜,滤光片(镍)厚度为0 μm、10 μm和30 μm时,测得的荧光X射线纯度分别为75.61%、85.38%和84.25%,光子流量分别为3425 phs/s、2023 phs/s和1192 phs/s,确认了滤光片厚度对荧光X射线纯度和强度的影响,为解决荧光X射线光源单色性不足难以对X射线探测器进行高精度标定的问题提供了方向。
荧光X射线源 滤光片 探测器标定 fluorescent X-ray source filter calibration of detector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9): 091007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以未来天基态势感知对远距离空间目标高灵敏度探测与精细三维成像的潜在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以光子灵敏探测器为核心的光子计数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自主研制的交叉延迟线位敏阳极微通道板探测器的光子计数激光三维成像技术。首先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从全链路建模与成像仿真特性分析的角度对其空间应用的潜力进行了研究;之后探讨了多域联合三维超分辨重建提升系统时空分辨能力的可行性;最后研制了基于交叉延迟线位敏阳极微通道板探测器的光子计数激光三维成像原理样机,在6.8 m距离处实现了距离分辨率优于5 mm的三维成像效果,证明了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天基态势感知 主动探测 激光三维成像 光子计数探测器 超分辨重建 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Active detection Three-dimensional laser imaging Photon-counting detector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光子学报
2022, 51(7): 0751407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通过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研究了在电磁屏蔽环境下X射线的透过率和通信性能,理论上证明了X射线通信用于电磁屏蔽环境中信息传输的可行性。建立屏蔽环境下X射线通信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X射线在电磁屏蔽环境下的通信参数,实现了对核心元器件的指标约束。最后,基于X射线调制发射、单光子X射线探测关键技术,搭建模拟电磁屏蔽环境下的X射线通信演示验证系统,进行X射线穿透屏蔽材料的等效模拟实验,实现了通信速率优于23 kbps的X射线通信实验验证。该结果有望为解决屏蔽环境下的辐射数据传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X射线通信 辐射屏蔽 X射线源 X射线探测 功率传输模型 X-ray communication Radiation shielding X-ray source X-ray detection Power transmission equation 
光子学报
2021, 50(11): 1134002
苏桐 1盛立志 1,*刘永安 1,2张雪晗 1,2[ ... ]赵宝升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由于存在理论模型不完善、实验验证技术不充分等问题,等离子体鞘套中的信息传递难题尚未获得可行的工程化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数值计算与理论建模研究了X射线光子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机理,构建了X射线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理论模型,与传统波动模型中X射线可无衰减地穿透等离子体的结论不同,本文建立的修正理论模型指出X射线在等离子体中的透过率与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及入射X射线流量密切相关。其次通过栅控X射线调制发射、单光子X射线探测、动态等离子体产生等核心技术攻关,演示验证平台搭建,实现了高动态范围(电子密度109~1014/cm3)、长持续时间(大于20 min)等离子体环境下,通信速率优于1 Mbps,误码率10-5量级的X射线通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修正理论模型可对实验现象进行良好的解释与预测,全物理闭环式实验系统可为等离子体鞘套中的通信难题提供解决思路。
X射线通信 等离子体鞘套 单光子探测 等离子体产生 传输链路方程 X-ray communication Plasma sheath Single photon detection Plasma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link equation 
光子学报
2021, 50(11): 1134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70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光电学院, 北京100049
为解决基于热阴极的传统X射线管灯丝发射结构脆弱、能量效率低以及散热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光控脉冲X射线管装置。通过光电阴极与光源的参数匹配,选择蓝光波段量子效率高的S20阴极与波长为460 nm的LED光源。模拟计算确定X射线管整体结构设计。最终实现最大2.37 mA的管电流,光电阴极电子发射效率为0.288 mA/lm,出射X射线能量0~25 keV可调。另外,基于光控脉冲X射线管出射X射线强度易调制的特性,进行不同频率加载信号还原实验和任意X射线轮廓还原实验。
X射线源 X射线分析与应用 光电阴极 光电阴极应用 调制 X-ray source X-ray analysis-application Photocathode Photocathode-application Modulation 
光子学报
2021, 50(7): 19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与传统的激光测高技术相比,单光子激光测高技术具有数据量大、质量轻、测距精度高等优势,是激光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对单光子激光测高特性进行研究,用数值计算估计了单光子激光测高的性能,并建立了地物模型,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了仿真,提出了测高数据的滤波方法和一种利用遥感图像优化高程信息的算法。结果表明:在正午阳光背景最强烈的条件下,典型地物模型单光子激光测高的均方根误差为6.1 cm,用算法优化后的误差为2.6 cm。
测量 激光测高 单光子探测 微通道板 
光学学报
2018, 38(12): 1228001
周庆勇 1,2,3,*盛立志 4魏子卿 2,3刘思伟 2,3[ ... ]孙鹏飞 7
作者单位
摘要
1 信息工程大学 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郑州 450052
2 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54
3 西安测绘研究所, 西安 710054
4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 710119
5 武汉大学 GNSS中心, 武汉430079
6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1
7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西安710054
为了掌握微通道板探测器的X射线脉冲信号观测能力, 利用X射线脉冲星地面实验装置, 开展了长时间的不同流强和不同背景噪声强度下的微通道板探测器脉冲信号探测实验, 并建立了一套X射线探测器脉冲观测能力评估方法, 推导出基于光子计时模式下X射线探测器的脉冲信号信噪比、脉冲轮廓相似度、脉冲到达时间精度和最小可探测功率的关系表达式.实验中, 利用面积20 cm2的微通道板探测器开展了8组10 000 s的实验, 采集到有效观测数据, 然后搜索最佳脉冲周期, 重构观测脉冲轮廓, 估计脉冲轮廓特征参数.实验表明, 微通道板探测器具备良好的X射线脉冲信号观测与恢复能力, 在较弱脉冲信号强度(光子流量密度为0.05 ph/cm2/s)和较强背景噪声(背景噪声强度是脉冲信号的16倍)下获取观测脉冲轮廓的信噪比、相似度、脉冲到达时间观测精度分别为35.73、88.38%、51.53 μs和64.89、89.72%、29.24 μs, 验证了微通道板探测器具备一定的暗弱X射线脉冲星观测能力, 且微通道板探测器的脉冲探测能力随着脉冲信号强度增加、背景噪声强度减弱、累积观测时间增加而提升.
X射线探测 性能测试 微通道板探测器 地面测试系统 脉冲信号 X射线脉冲星模拟源 脉冲轮廓 背景噪声 X-ray detector Performance testing Micro-channel plate detector Ground testing system Pulsed signal X-ray pulsar simulator Pulse Profile Pulse noise 
光子学报
2018, 47(9): 0904002
李瑶 1,2苏桐 1,2石峰 3盛立志 1[ ... ]赵宝升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5
自X射线通信的概念被提出后,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发射源、收发天线和探测器等关键器件上, 而关于传输理论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建立X射线通信的理论模型, 首先建立了X射线通信的功率传输模型和链路方程; 其次建立了基于泊松噪声的X射线通信误码率模型, 随后建立了X射线通信中的核心参数: 通信距离, 通信速率, 误码率与传输功率之间的关系; 最后对不同阳极高压与不同调制方式下探测器端信号光子数进行实验监测, 对功率传输方程及误差模型进行验证, 测试了X射线通信系统的误码率, 理论与实验较为符合, OOK和4 PPM的误码率可达10-4~10-5量级, 为空间X射线通信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同时有望对空间X射线通信的工程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X射线通信 误码率 泊松模型 X-ray communication bit error rate Poisson noise model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8, 47(6): 0622001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