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华东交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提出基于分类器决策融合的红外图像目标识别问题。采用稀疏表示分类(Sparse representation-based classification,SRC)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作为基础分类器。对于测试样本,首先基于SRC进行分类,并根据输出的决策变量判断决策可靠性。当判定识别结果可靠时,则识别过程结束,输出目标类别。反之,根据SRC的结果遴选部分置信度较高的候选类别,并在下一阶段针对这一步类别采用CNN进行确认分类。此外,将CNN的输出结果与SRC进行线性加权融合处理,根据融合结果做出最后的目标类别决策。提出方法通过综合SRC和CNN两者分类器的优点,综合提升红外目标识别性能。同时,这种层次化的决策融合方式避免了对所有样本的两次分类过程,整体上能够保证识别算法的效率。实验采用五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辆目标红外图像进行,分别设置了原始样本条件、噪声样本条件以及遮挡样本条件。通过与部分现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反映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红外图像 目标识别 决策融合 infrared image target recognition decision fusion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8): 20210725
作者单位
摘要
1 长春理工大学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022
2 吉林大学 物理学院, 吉林 长春130012
3 哈尔滨师范大学 光电带隙材料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4 中国科学院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江苏 苏州215123
ZnO/ZnS核壳纳米结构因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 在光电子领域极具应用前景, 其依靠核壳结构界面处载流子的束缚效应可更加有效地控制载流子的产生、传输和复合过程。为讨论ZnO/ZnS核壳结构界面状态及其相应的光学特性, 生长了不同程度硫粉硫化的ZnO/ZnS核壳纳米线, 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光致发光光谱(PL)等测试表征手段, 分析并讨论经过不同程度硫粉硫化后的ZnO/ZnS核壳纳米线界面处的结构及其光学性质的变化。通过分析ZnO/ZnS核壳结构形貌发现, ZnS成功包覆ZnO纳米线。随着硫化程度的增加, ZnO核结构被破坏, 并在核壳界面处引入缺陷, 导致形成具有不同结晶质量的ZnO/ZnS核壳纳米线结构, 从而会影响ZnO/ZnS核壳纳米线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 ZnO/ZnS核壳界面处缺陷较少时, 对载流子的产生和传输具有一定的束缚作用, 可以抑制非辐射复合效应, 提高材料光学性能; 当界面缺陷增加时, 形成的缺陷能级则会降低材料的光学性能。
核壳纳米结构 束缚态能级 界面缺陷 光致发光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localized states interface defects photoluminescence 
中国光学
2019, 12(4): 872
作者单位
摘要
长春理工大学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钙钛矿量子点因具有发光谱线窄、 发光效率高、 发光波长可调谐等优异的光学性能, 在照明、 显示、 激光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 然而, 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问题, 一直制约着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其中, 钙钛矿材料在空气中受潮易分解的不稳定性尤为突出, 这将严重影响其发光性质。 为此, 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手段来改善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 目前, 常见的方法是将一些具有疏水性的聚合物材料(例如POSS, PMMA等)引入到钙钛矿纳米晶中, 或将钙钛矿纳米晶嵌入到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中, 避免钙钛矿纳米晶暴露于空气中破坏其结构, 以此来增强钙钛矿材料的发光稳定性。 此外, 钝化处理钙钛矿纳米晶表面, 也是改善钙钛矿发光稳定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钙钛矿的发光稳定性, 但是在与有机物合成的过程中不免会引入其他有机官能团, 介孔二氧化硅的引入, 其处理方式相对复杂, 而对钙钛矿纳米晶表面的钝化处理会破坏材料的原有结构。 以上问题, 都会影响钙钛矿的发光性质, 不利于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硅(Si)具有低成本、 大尺寸、 高质量、 导电好等优点, 常被选作钙钛矿量子点光电器件的衬底材料。 但是, 由于Si衬底长时间暴露于空气, 其表面易形成一层具有硅烷醇基团(Si—OH)的亲水性薄膜, 这将对硅基钙钛矿器件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 对Si表面进行钝化处理, 破坏其表面Si—OH键, 可以降低衬底表面的亲水性, 增强疏水性, 从而提高钙钛矿材料在器件中的稳定性。 本研究使用氢氟酸(HF)对Si衬底表面进行钝化处理, 发现钝化处理后的Si衬底表面与水的接触角由50.4°逐渐增大至87.7°, 表明Si衬底表面由亲水性逐渐转变为疏水性。 利用场致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试发现, 钝化处理后的Si衬底表面变粗糙, 并且其表面上的CsPbBr3量子点(CsPbBr3 QDs)相对于未处理表面的分散性较好。 利用光致发光(PL)光谱研究不同钝化处理时间的Si衬底表面上的CsPbBr3 QDs薄膜的发光性质。 其中, 处理与未处理的Si衬底表面上CsPbBr3QDs薄膜的PL积分强度随功率变化拟合值分别为1.12和1.203, 表明其发光机制为激子发光。 温度依赖性的PL光谱分析显示, 随着温度的升高(10~300 K), 由于晶格热膨胀使CsPbBr3 QDs带隙增大, 发光峰位逐渐蓝移。 并且, 随着衬底钝化处理时间的增加, CsPbBr3 QDs薄膜的发光热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佳热稳定性可达220 K。 而时间依赖性的PL光谱则进一步说明, 钝化处理后的Si衬底表面CsPbBr3QDs薄膜发光的时间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发光时间稳定性可达15 d。 因此, 通过简单而有效的对Si衬底表面进行钝化处理, 可以有效减少了Si表面亲水基团, 提高CsPbBr3QDs薄膜的发光稳定性, 为增强钙钛矿量子点在光电器件中的稳定性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钝化 衬底 CsPbBr3量子点 稳定性 光致发光 Passivation Substrate CsPbBr3 quantum dots Stability Photoluminescenc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6): 1706
作者单位
摘要
1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250100
2 山东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 济南250100
为探索微生物胞外物在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和去除过程中的作用, 比较分析了对重金属镉具有不同抗性和去除率的菌株SCSE425-7和SCSE709-6胞外物的产生情况和菌株的红外光谱谱图。 结果表明, 在含镉条件培养时, 菌株SCSE425-7表现了较高的镉抗性, 分泌了相对较多的可溶性胞外多糖; 而菌株SCSE709-6镉抗性较SCSE425-7低, 但镉的生物去除性能较好, 分泌了更多不可溶胞外聚合物。 这说明, 在重金属毒性胁迫下, 微生物分泌的可溶性胞外多糖可能有助于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 而不可溶性胞外聚合物有助于重金属的微生物吸附。 菌株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可溶胞外聚合物上的酰胺基和羧基是其吸附镉离子的主要官能团。
胞外聚合物 红外光谱 吸附 Extracellu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dsorp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 33(11): 304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近视眼治疗中心,呼和浩特市,010050
2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呼和浩特市,010050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变化,探讨手术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将135例269只眼近视患者依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使用Orb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观察3组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差值(Diff)的变化.结果 术前3组Diff值1组为(0.023±0.008)mm;2组为(0.024±0.010)mm;3组为(0.024±0.010)mm,平均值为(0.024±0.009)mm,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厚度>500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23±0.008)mm,厚度<500 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35±0.014)mm,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3组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1组为(0.052±0.014)mm;2组为(0.052±0.018)mm;3组为(0.053±0.018)mm,平均值为(0.052±0.017)mm,术前术后两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根据保留角膜厚度不同分3组,1组保留角膜厚度>450 μm,Diff值为(0.041±0.008)mm;2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450 μm,Diff值为(0.057±0.013)mm;3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 μm;Diff值为(0.080±0.014)mm.3组间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 μm者,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16±0.005)mm;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 μ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34±0.009) m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平均为(0.017±0.006)mm.结论 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与近视程度无关,而与角膜厚度有关,较薄的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较厚的角膜明显.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凸.保留角膜床厚度和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呈负相关.LASIK后角膜厚度至少应在410 μm,残留角膜床厚度安全值应为280 μm.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后表面 前凸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8, 17(1): 9
作者单位
摘要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PRK中心,呼和浩特市,010050
目的 对角膜瓣蒂位于上方与鼻侧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组(A组)LASIK 350例(678只眼)和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组(B组)LASIK 170例(324只眼),对两组患眼术后视力、屈光度、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年裸眼视力A组和B组分别为1.03±0.12和1.00±0.1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剩余屈光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切缘出血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A组与B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随访1年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A组角膜瓣稳定性优于B组.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 角膜瓣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6, 15(6): 382
作者单位
摘要
1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北京市,100853
2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及复性近视散光所产生术后散光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SCMD公司的固定式手控气动微型角膜刀对124例248眼行LASIK手术,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1周、第1、3、6个月复查视力及屈光度.结果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率较高,术后第1天为43.15%,术后1周降为33.06%.术前散光度数越大,术后散光眼发生率就越大(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术后3个月仍有36眼(14.52%)散光超过0.50D.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男女患者散光眼和无散光眼的比例无明显差异(x2=0.4278,P>0.05,x2=0.5589,P>0.05).角膜瓣的质量直接影响术后散光,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r=0.9614,P=0.002<0.001).结论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并与术前患眼散光度、角膜瓣的大小、患者术中配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不正 散光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5, 14(1): 16
作者单位
摘要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15
采用工作物质为非临界相位匹配的KTP晶体的环行腔OPO,获得了输出能量20mJ,转换效率为58%的1.57 μm人跟安全激光输出.该激光器具有紧凑、简单、易于工程化等特点,有利于在激光测距、激光雷达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激光技术 光参量振荡器 环行谐振腔 
中国激光
2004, 31(s1): 64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华北光电研究所,北京,100015
2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710069
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二极管侧面抽运条件下工作物质的增益分布特性,讨论了抽运结构各参量对增益分布特性的影响,比较了灯抽运与二极管抽运条件下工作物质增益分布的差别,并就其对激光光束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激光技术 二极管 侧面抽运 工作物质 增益分布特性 
光学学报
2003, 23(1): 57
作者单位
摘要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
将渐变反射率镜(VRM)虚共焦非稳腔成功地应用于光参量振荡器(OPO),在工作重复频率20 Hz时,获得了能量40 mJ,光束发散角4 mrad的1.57 μm激光输出。
激光技术 光参量振荡器 变反射率镜 共焦非稳腔 
中国激光
2003, 30(5): 39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