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青岛 266580
2 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东营 257000
准确表征沉降罐的散热损失对于原油集输系统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搭建原油沉降罐散热量表征实验系统,开展了沉降罐散热过程的内部温度场和不同部位热流分布的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底面热传导热损失>侧面综合散热损失>拱顶面综合散热损失。该实验系统的开发对于油气储运专业学生深入理解传热学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原油沉降罐 热电偶测温 温度分布 散热损失 crude oil settling tank thermocoupl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heat loss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3, 21(6): 7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2 上海理工大学 中英学院,上海 200031
原油样品中主要成分的快速检测及产地溯源对**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领域意义重大。现阶段的原油成分检测操作复杂、成本高且检测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对原油成分的快速检测及原油产地快速溯源的需求。文中结合高灵敏太赫兹检测芯片(基于双磁矩环偶极子)和时域太赫兹波谱系统,测试了不同产地原油样品的太赫兹光谱,发现芯片谐振峰频移呈现不同的规律。且对于原油中两个最主要的指标硫含量和残碳量,可分别根据它们的频移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数据计算表明:相同产地的原油的谐振频率平均值相对差值平均为4.63%,不同产地的原油的谐振频率平均值的相对差值平均为56.53%,可明显区分出原油的产地。设计的超表面芯片激发了电磁新模式,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实时监测或探测化学物质(如原油)成分检测、产地溯源等领域。
双磁矩环偶极子 原油 太赫兹 超表面 高灵敏度 dual torus toroidal crude oil terahertz metasurface high sensitivity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6): 20210338
作者单位
摘要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12
石油作为重要战略资源, 对其组分进行实时分析检测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 在已长时间开采油井的生产过程中以及新油井开采前, 需要对井下原油组分进行分析检测, 以判定开采的必要性。 原油组分实时检测, 在原油开采、 生产、 储运以及销售过程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针对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精度低、 效率低等问题, 近年来在原油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在测量领域得到广泛、 有效应用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技术。 以井下原油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从大庆油田获得的提纯原油与水按体积比配制了原油占比分别为1%~20%共39个组分的实验样品来模拟井下原油。 研究了近红外光谱透射法测量原油组分的基本原理, 并利用SW2520型近红外光谱仪与卤素光源以及配套组件集成了原油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测量系统, 完成了系统的标准化实验并利用此标准化后的系统采集了39个组分原油样品的近红外吸收光谱数据。 利用移动窗口平滑法、 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法以及Savitzky-Golay卷积求导法对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噪声, 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SVR两种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原油样品近红外光谱进行建模, 分别建立了原油组分分析预测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03 755 14, 决定系数R2为0.999 999, 预测精度优于0.1%, 预测效果十分理想。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配制的不同比例的井下原油模拟测试样品进行测试建模和分析, 为井下原油组份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原油含水率的检测问题, 为开发油田现场实时原油检测分析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原油 近红外光谱 预处理 偏最小二乘法 Crude oil Near infrared spectrum Pretreatment Partial least square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2): 505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和化工行业油气太赫兹波谱与光电检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页岩是油气储层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微量有机质的准确表征是油气资源勘探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对不同原油含量(ppm级)的页岩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太赫兹光谱响应与页岩有机质含量存在单调关系:随着原油浓度增加,单位厚度太赫兹时域光谱幅值衰减系数线性增加。结合有效介质理论,确定了太赫兹介电常数与200 ppm以下原油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可作为页岩中微量原油表征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油气资源勘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原油 页岩 太赫兹 定量分析 :crude oil shale terahertz quantitative analysis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0, 18(5): 77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石油和化工行业油气太赫兹波谱与光电检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由于太赫兹波对极性物质有很高的灵敏度,因此可以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检测沙粒中含有的微量原油。将微量的原油浓度与太赫兹衰减系数之间建立起线性模型。同时引入有效介质理论来证实太赫兹介电常数与原油含量低于200 ppm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可以成为检测沙粒中微量原油泄漏的有效方法。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微量检测 沙粒 原油 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 trace detection sands crude oil 
应用光学
2020, 41(2): 361
作者单位
摘要
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准确及时的检测原油含水率对注水策略调整、 原油开采能力评估、 油井开发寿命预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 当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中晚期, 含水率测量难度大且准确率不高。 在此背景下, 开展了高含水情况下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原油含水率测量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目前原油含水率检测的常用方法, 分析了它们的优劣。 理论上, 由于水的近红外光吸收带与原油中C—H键的吸收带有明显区别, 根据Lambert-Beer吸收定律和吸光度线性叠加定律可知, 不同含水率高含水原油近红外光谱会存在较强响应差异。 为此, 对高含水原油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 建立原油含水率与近红外光谱响应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 可实现高含水原油含水率的精确测量。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搭建了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实验装置: 采用白炽灯作为光源, 经过光路调节成平行光后垂直射入样品池, 用近红外光谱仪(海洋光学NIR512)采集光谱用于分析。 其中, 接收光谱仪带宽为900~1 700 nm, 平均分成512个波段。 光谱数据利用光谱仪配套软件储存在电脑中。 样本采用相同厚度不同比例的油水混合物, 样本含水率范围为70%~99%, 共采集数据60组, 每组重复3次取平均值。 得到原始数据后, 先进行原始数据预处理, 以减少数据采集时来自高频随机噪音及温度不稳定、 样本不均匀、 基线漂移、 光散射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分别选用了S-G滤波、 一阶导数和S-G滤波+一阶导数作为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对光谱数据进行降维, 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多元线性回归(MLR)进行建模, 模型精度通过计算均方根误差值(RMSE)和相关系数(r)来验证。 对比发现, 使用S-G滤波+一阶导数建立的模型RMSE值最小(RMSE=0.007 0, r=0.998 3)。 使用SPA降维后的模型要优于全波段PLS模型(RMSE=0.083 3, r=0.920 6)与MLR模型(RMSE=0.099 9, r=0.967 1)。 利用SPA提取出的31个特征波长建立的模型仅占全波段的6.05%, 并获得了较好的精度。 证明了利用光谱检测高含水原油含水率可行性, 并且得到了满意的精度, 为高含水原油的含水率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为进一步利用近红外光进行高含水原油的快速检测与在线监测提供参考。
近红外光谱 高含水率原油 连续投影算法 偏最小二乘法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 High water content crude oil Successive projection algorithm (SPA) Partial least square (PL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11): 3452
张韩静 1,2,*陈勇 1,2王淼 1,2王学军 3[ ... ]韩冬梅 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80
2 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3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山东 东营 257015
4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3
混源油比例定量分析对于判识不同成藏期的油源贡献度具有重要意义, 为建立一种快捷确定混源油贡献度的方法, 采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同源混合原油贡献度进行了定量表征。 以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为例, 通过γ蜡烷/C30霍烷、 Ts/(Tm+Ts)、 Ts/Tm及C2920S/(20S+20R)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沙四段原油进行了的原油组群划分与油源对比, 对原油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限定。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X1和X2井作为沙四型成熟原油和低熟原油的两个端元组分进行人工配比实验, 在验证端元组分可靠性的基础上, 对端元油按照质量分数进行了配比, 分别为0∶10, 2∶8, 4∶6, 6∶4, 8∶2, 10∶0。 对配比进行了原油族组分和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分析了混合原油成熟度、 端元油贡献度和荧光光谱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配比混源油继承了端元油“三峰型”的荧光光谱谱形特征, 混源油荧光颜色明显不同, 通过荧光颜色定量系数(CIE-X, CIE-Y)分析可知, 在CIE色度图上表现为近线性渐变的荧光特征; 随着沙四型成熟油混入量的增加, 混源油中芳香烃含量逐渐减少, 荧光强度也逐渐降低, 荧光颜色发生了明显的蓝移; 原油混合使荧光光谱参数发生了变化, 荧光光谱参数(QF-535、 荧光强度-567 nm、 红绿商、 黄绿商)与混合比例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能够较好的反映原油成熟度; 随着混源油成熟度增高, 高分子量烃类组分含量降低, 荧光光谱参数逐渐降低。 通过配比实验建立的数学关系能够定量判别原油混合比例, 实验证实可以利用荧光光谱参数定量表征混源油中端元组分的贡献度。
显微荧光光谱 成熟度 原油 配比实验 定量计算 Fluorescence spectrum Maturity Crude oil Mixing experiment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11): 3414
作者单位
摘要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0
为降低长距离原油输送过程中混油产生的损失,需定时检测管线原油成分以确定是否出现混油事故。常规检测输油管线原油成分需从现场管线中取样后,再进行室内检测,该类技术操作复杂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能实时反映管道混油后油品成分变化。文中应用激光拉曼光谱对原油识别检测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选取辽河油田不同区块2种原油,通过特征峰及图谱分析,实现不同类型原油的识别。结果表明,2 800 cm-1~3 000 cm-1区域特征峰是激光拉曼证明烷烃存在的重要标志,该段拉曼谱图特征峰的不同代表了烷烃组分的差异性,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该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形成一套油品快速、实时检测的技术方法。
激光拉曼 原油鉴别 烃类 输油管道 laser Raman identification of crude oil hydrocarbon petroleum pipeline 
应用光学
2018, 39(3): 436
作者单位
摘要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采用恒波长同步荧光光谱法检测分析8种燃料油、 7种中东原油、 14种非中东原油的荧光特征, 结合离散小波变换以及Fisher判别法建立海上溢油油种鉴别的模型。 29种油样风化前后均在波长(280±2), (302±2), (332±2)和(380±2) nm处有典型的荧光峰, 但在(380±2) nm处风化油样的荧光强度的离散度过大, 该波长不适于油种鉴别。 在db7小波基函数下对29种原始油样荧光谱图进行6层分解, 提取d3细节系数特征, 确定波长(255±2), (280±2), (302±2), (332±2)和(354±2) nm处的小波系数并用于Fisher判别模型建立。 29种油样在(280±2) nm处均有极值点, 燃料油小波系数位于44.06±5.62之间, 原油位于22.47±5.12之间, 此波长处的小波系数可区分燃料油与原油。 建立的Fisher判别模型不仅能区分燃料油和原油还能进一步区分中东原油, Wilks’s lambda分布所对应的P值分别为0和0.02, 表明模型是可行的。 模型验证结果显示, 对风化后的建模油样的鉴别正确率达到96.6%, 对非建模23种油样鉴别正确率达到95.7%。 由于建模油样风化前后的修正余弦相似度为0.91~0.98, 因而以未风化油样建立的油种鉴别模型同样适用于风化后油样的辨别。
荧光特性 离散小波变换 Fisher判别 燃料油 原油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Fisher discriminant Marine fuel Crude oi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11): 3479
苏奥 1陈红汉 1贺聪 2,3雷明珠 4[ ... ]王萍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4
2 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4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广东 湛江 524057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 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 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 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 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 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 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 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 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 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 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 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三峰型”, 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 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 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 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 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A气田有三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 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 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 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
显微荧光光谱 混源 原油 油包裹体 配比实验 Fluorescence spectrum Mixture of oil Crude oil Oil inclusion Mixing ratio experiment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9): 3039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