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海南大学 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南 海口 570228
2 天津师范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天津 300387
3 清华大学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选用一种舟形藻作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硅藻壳的形态和成分变化。首先, 对从该种硅藻得到的细胞壳进行酸洗处理, 以去除金属离子和其它无机盐; 之后, 分别以1, 3, 5 和7 ℃/min的速率将硅藻壳升温至600℃, 并保温2 h。然后,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3种手段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硅藻壳进行分析表征。实验显示: 生物SiO2的含量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而升高, 以1 ℃/min升温到600℃并保温2 h的硅藻壳的SiO2含量最高, 其质量分数可达到90%, 并且该硅藻壳能保持完整的原始形态。结果表明: 由于硅藻的生物SiO2结构具有较好的隔热性, 热传导速度慢, 故较快的升温速率很难使生物有机质充分分解, 而过高的温度或保温时间又会对硅藻壳形态造成新的威胁。所以, 较为缓慢的升温速率有益于有机质的充分去除和保证硅藻壳外观的完整性。
活体硅藻 硅藻壳 焙烧 升温速率 生物二氧化硅 提纯 living diatom frustule baking heating rate biosilica purification 
光学 精密工程
2014, 22(9): 2438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利用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EMs), 测定了2007年4月下旬东海硅藻赤潮消亡后海水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 并对荧光特征及其强度与盐度、 叶绿素a和碳水化合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结果显示东海硅藻赤潮后海水中有较强的类蛋白荧光, 主要荧光峰有Exmax/Emmax为270~280/290~315 nm(B峰)和220~230/290~305 nm(D峰)的类酪氨酸荧光峰, 230~240/335~350 nm(S峰)和280/320 nm(T峰)的类色氨酸荧光峰, 其中B峰强度最大, 个别站点荧光强度高达3 955。 赤潮消亡主要海区的FIB/FIS较大, 表明类蛋白溶解有机物主要是由赤潮藻破碎分解产生的类酪氨酸。 在255~270/435~480 nm(A峰)和330~350/420~480 nm(C峰)还观察到两种类腐殖质荧光峰, 它们的强度低于类蛋白荧光。 S峰、 A峰和C峰三者之间互相呈较好的正相关, 且三者荧光强度与盐度都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 其分布均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 表明江浙沿岸水的输入是其共同的重要来源。 各类荧光峰的强度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不显著, 现存的浮游植物不是赤潮消亡水体中荧光溶解有机物的主要直接来源。
东海 硅藻 赤潮 荧光溶解有机物 激发-发射矩阵光谱 East China Sea Diatom Red tide Fluoresc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Exci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a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5): 1349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