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
甚宽视场相机作为高分六号卫星的核心载荷,具备65.6°视场、862 km超大幅宽和8谱段成像能力。针对其自由曲面离轴四反光学系统的结构特点和任务需求,采用复合型多层隔热组件进行热隔离、高导热率石墨膜进行热疏导及分级热控等措施进行了热控设计,实现了光机结构的精密控温和高热耗/热流密度电子学设备的高效散热,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UG12.0/Space thermal仿真分析了相机高、低温工况下的温度;通过对比热分析、热试验及卫星在轨遥测温度数据,验证了该热控方案的实际效果。在轨遥测数据显示:光机结构在轨温度水平为19.7~20.3 ℃,温度梯度最大不超过0.4 ℃,CMOS焦面组件每轨摄像12 min的情况下,温度波动在19~24 ℃,均满足热控指标要求,遥测数据与热分析及热试验结果偏差小于±0.5 ℃。表明该相机热设计正确可行,热分析及热试验过程合理可靠。
热控设计 甚宽视场相机 热平衡试验 在轨验证 thermal control design extra- wide field-of-view camera thermal balance test on-orbit validation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11): 20230187
黑花阁 1,2李潇雁 3,*李璐芳 1,2蔡萍 1[ ... ]陈凡胜 1,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智能红外感知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8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大动态、高精度主动热控技术是高轨大型空间相机高性能、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关键。空间相机主动热控系统既要满足高精度测控温要求,又要实现小型化、集成化以降低资源和功耗需求。然而,传统以中央处理器(CPU)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控制单元的架构难以满足高集成化的设计需要,且热控功率较大,需进行功率管理以满足整星能源要求。针对以上问题,面向地球同步轨道大型空间相机大动态、高精度的测控温需求,设计了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为核心控制单元的主动热控系统,利用FPGA的高速并行处理能力和丰富接口资源,实现复杂空间相机高集成度高精度主动热控。设计了热控功率错峰功能,对加热片采用分时控制,动态实时检测热控功率,在保障相机关键部件控温精度的前提下,将热控功率限定在功率设定值。该系统已应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大型空间相机,对相机108路加热、138路测温和2个星上黑体进行高精度测控温,通过地面和在轨测试验证了主动热控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成像系统 相机 主动热控 高精度测控温 热控功率错峰 地球同步轨道 
中国激光
2023, 50(22): 2210002
作者单位
摘要
1 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 苏州联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部,江苏 苏州 215000
为了测试高速通信光模块在极端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并提升其出厂测试效率,设计了高速通信光模块热控系统。使用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单独测试QSFP-DD封装模式的光模块,还可以实现双通道并行测试QSFP-28封装模式的光模块,成功使光模块测试效率提升一倍。首先,根据半导体制冷器的特性设计了待测试件热电制冷器组件,Flotherm的仿真结果表明热电制冷器组件可用。接着,根据半导体制冷器的原理及特性,设计了热排散系统。最后,将热控系统与水冷机的控温效率和效果做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热控系统可以在110 s内实现光模块壳温在0~65 ℃之间的快速调控。热控系统基本满足对常用封装方式的高速通信光模块的控温需求,且相对于水冷机而言,具有小型化、低噪音、零震动的优势,更利于光模块集成化测试。
光纤通信 热控系统 热仿真 光模块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hermal control system thermal simulation optical module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5): 20220705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针对共光路系统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问题,以温度-光学变形特性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传热的主镜组件分区域热控方法。建立了主镜组件的传热模型并分析了典型热控工况下的温度分布特性;对不同材质的主镜进行了热仿真,以热光学试验结果修正模型,使主镜温度场的仿真与实测结果绝对偏差小于1.4 ℃,同时确定了主镜组件的温度梯度控制阈值;采用分区传热策略,使主镜组件达到高温升水平、低温度梯度的热控目标。以某主镜组件为对象进行了仿真与试验:当主镜平均温升达到16 ℃以上时,镜体轴向温度梯度≤2.5 ℃,径向与周向温度梯度≤2.4 ℃,主镜面形变化量小于0.005 λ,该结果可为共光路系统的整体热控方案设计提供优化思路。
共光路系统 主反射镜 温度梯度 热控 common optical path system primary mirror temperature gradient thermal control 
应用光学
2023, 44(3): 500
作者单位
摘要
1 山东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2 光学辐射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54
金属颗粒掺杂型复合涂层是重要的航天器热控材料,除了粒子材料、尺寸、体积分数、几何形貌、涂层厚度等常规调控手段,颗粒的取向也是影响涂层辐射特性的重要因素。颗粒取向可以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或使用定向剂控制,然而目前关于颗粒整体取向对涂层吸收发射比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晰,而且现有的采用二流法的研究中大多都将散射假定为各向同性。以热控涂层中常用的大尺寸铝片粒子掺杂型复合涂层为计算模型,采用考虑衍射的几何光学方法和考虑各向异性散射的二流法研究了铝片取向角对热控涂层吸收发射比的调控规律,同时考虑了铝片体积分数和涂层厚度等因素。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粒子取向可实现涂层吸收发射比在0.48~1.69范围内的调控。涂层平均吸收率和平均发射率在铝片取向角超过45°时明显增大。涂层吸收发射比在铝片取向角45°附近最小,并且随铝片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通过控制粒子的整体取向可有效实现吸收发射比的调控,为热控涂层的设计和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热控涂层 铝片取向角 几何光学 各向异性散射 二流法 吸收发射比 thermal control coating aluminum flake orientation geometrical optics anisotropic scattering two-flux theory ratio of absorptivity to emissivity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3): 2022053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6
2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 100094
3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北京 100076
为了保证应用平台在轨任务期间的星敏感器正常工作,需要对其进行热设计。结合微型星敏感器组件的空间环境外热流、安装布局以及工作模式等条件,在热分析优化的流程上考虑了光机热等多种因素影响,设计了微型星敏感器组件的热控方案。该热控方案提出采用主动电加热以及遮光罩与星敏本体均温化的设计思路,解决了微型星敏感器组件在轨期间的空间热环境复杂、温度控制要求高、散热途径受限于安装结构等问题,保障了微型星敏感器组件有效、可靠的工作。建立了I-DEAS /TMG 有限元分析模型,开展了高、低温工况下的星敏感器组件的热控仿真,分析了星敏感器组件的温度分布以及均匀性等仿真结果,最后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了热控方案的正确性,满足星敏感器组件热设计要求。文中工作可为后续在轨平台的微型星敏热设计提供参考。
热设计 热分析 微型星敏 thermal control design thermal analysis micro star sensor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11): 20220116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2
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北京 100016
3 天津大学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遥感卫星结构在轨服役期间易受空间极端温度变化与微重力环境影响容易产生热应变,严重影响探测精度,而现有方法难以实现热应变在轨监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具有温度解耦功能的热应变光纤光栅监测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结构热应变计算分析,得到结构整体和局部热加载下温度场和应变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设计构建热应变光纤监测试验系统,对卫星天线结构模拟试件进行热加载光纤测量试验,测试分析热应变光纤监测精度,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120~120 ℃温度变化范围,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和温度解耦方法监测温度和热应变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2%和2.45%;在30~100 ℃局部热加载作用下,结构温度场和应变场的重构误差分别为3.24%和6.61%。该方法在卫星结构在轨监测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遥感卫星 在轨监测 光纤传感 热应变 热控制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in-orbit monitoring optical fiber sensing thermal strain thermal control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12): 20220202
申春梅 1,2于峰 1,2刘文凯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 100094
2 先进光学遥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4
某空间气体监测仪结构布局紧凑,在较小尺寸空间内交错布置有8个镜头组件、11台电子设备内热源和2个电机。内热源数量众多,工作时间长,与镜头控温要求差别大,且1个电机为二维转动热源,这些特点给热设计带来挑战。为有效解决热控难题,采用了多种设计思路组合。基于热管理思路对监测仪各部组件热行为进行系统管理,以节省热控资源;基于间接热控思路对所处热环境复杂的光学镜头组件进行控温,提高其控温精度和温度稳定度;对转动电机则进行辐射冷却,避免在传热路径中引入挠性转动环节,以提高热控系统可靠性;并基于结构热控一体化设计,在结构上充分保证热设计各项需求。热平衡试验结果表明:高低温工况下,监测仪各部组件温度均满足指标要求,且整个寿命周期内,光学镜头温度稳定度较高,同一工况下光学镜头最大温度波动在1 ℃以内,实现了多热源复杂工作机制下光学镜头的高精度精密热控。
空间遥感 热设计 热平衡试验 热管理 间接热控 space remote sensor thermal design thermal balance test thermal management indirect thermal control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 49(4): 0413007
作者单位
摘要
国防科技大学 前沿交叉学科学院,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所,长沙 410073
强流脉冲电子束源是高功率微波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针对未来应用需求,亟需从绝缘、束流输运和热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升强流束源技术性能。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在高功率微波源用强流真空电子束源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高功率微波管保真空需求,基于陶瓷金属钎焊,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强场陶瓷真空界面,耐压大于600 kV、平均绝缘场强达到44 kV/cm、耐受脉宽大于80 ns,重复频率运行稳定;研制了一种基于SiC纳米线的强流电子束源冷阴极,在90 kV/cm的场条件下获得了1.17 kA/cm2的束流密度,相比传统天鹅绒阴极,SiC纳米线阴极的宏观电稳定性、发射均匀性及运行寿命均得到显著提高;针对相对论返波管,研制基于螺旋水槽型的强流电子束收集极,克服了高比能和低流速的矛盾,耐受热流密度达到1012 W/m2,能够满足系统长脉冲、高重复频率运行要求。
高功率微波 强流电子束源 陶瓷真空界面 纳米线阴极 阳极热管理 high-power microwave high-current electron vacuum source ceramic-vacuum interface nano-wire cathode anode thermal control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0, 32(2): 025003
作者单位
摘要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190
为了保证X射线掠入射聚焦型脉冲星探测器在复杂的空间热环境中正常运行, 对该探测器进行了热控设计。分析了仪器对热设计的特殊影响及相应热控措施, 总结分析了仪器的在轨温度情况, 并结合热设计模型获得非测温点的温度结果。在轨温度数据分析表明, 除低温工况下的光学系统温度超出指标要求外, 仪器关键部位的温度均在热控指标范围内, 验证了仪器热控设计的正确性。低温工况下光学镜头热变形对探测器性能影响的分析表明, 预测的结果与观测数据一致。
聚焦型脉冲星探测器 掠入射光学系统 电子学组件 热控设计 在轨验证 focusing pulsar detector grazing incidence optics electronic module thermal control design in-orbit verification 
光学仪器
2018, 40(4): 56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