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为解决复杂外热流下散热面难以确定的难题,基于散热面总到达外热流最小的设计原则,对空间相机大功率热源散热设计进行研究。首先,根据相机所处空间环境分析相机受到的外热流。接着,通过分析外热流与热源工作模式,采用在相机两侧设置辐射冷板散热并通过热管耦合的方式,增大了热源的散热效率,减小了辐射冷板的面积。最后,根据相机所处空间环境和采取的热控措施利用热仿真软件进行了热分析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可见光组件温度为-1.9℃~12.9℃,红外组件温度为 1.7℃~10.5℃,制冷机热端温度为-12℃~0.3℃,制冷机压缩机温度为-11.3℃~21.3℃。满足温控指标要求,解决了复杂外热流下相机大功率热源的散热问题。
空间相机 热设计 热分析 space camera, thermal design, thermal analysis 
红外技术
2023, 45(5): 521
任丽敏 1,2陈立恒 1,3,*孟旭 1,2王智 1,4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光电研究中心, 北京 100049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杭州高等研究院 基础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 杭州 310024
为了满足惯性传感器地面弱力测量系统的超高温度稳定性要求,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热设计。首先,介绍了惯性传感器地面弱力测量系统的结构、敏感结构传热路径和内部热源。其次,根据系统热控指标要求,提出了采用三级热控结构和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热控方式,减少温度噪声对惯性传感器探测灵敏度的影响。然后,采用UG/NX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热分析计算,得到了惯性传感器地面弱力测量系统在时域上达到平衡后的温度变化值为(1.2~1.6) ×10−5 K。最后,将惯性传感器地面弱力测量系统在时域上的温度分布在频域上进行描述,得到惯性传感器敏感结构的温度稳定性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热控措施下,惯性传感器敏感结构的温度稳定性均优于10−4 K/Hz1/2,满足热控指标需求,热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引力波 惯性传感器 热设计 PID控制 gravitational wave inertial sensor thermal design PID control 
中国光学
2023, 16(6): 1404
万渊 1,3陈菡 2杜嘉旻 2孟洁 1[ ... ]陈卫标 1,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航天激光工程部,上海 201800
2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 201109
3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光电研究中心,北京 100049
为了满足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在轨应用需求,对该系统采用的空间大能量脉冲固体激光器进行了空间环境下的热控设计仿真及试验研究。首先根据激光载荷整体布局以及轨道特性参数分析并计算了激光器外部空间热环境,随后介绍了激光器构型及热设计,然后利用热传导以及空间热辐射理论建立了热分析模型,开展了激光器在轨热设计及仿真,并通过空间热真空环境试验验证了热控方案。激光器在轨工作温度波动优于±0.033 ℃,激光器内部关键器件大功率的激光放大器模块温度低于28 ℃,实现了大能量脉冲固体激光器在轨超高精度控温,满足了激光器在轨稳定运行工作的使用要求,为激光雷达在轨正常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激光器 星载激光雷达 空间激光器 热设计 传导辐射制冷 
中国激光
2023, 50(14): 1401005
谢鹏飞 1,2雷军 1,2张永刚 1,2王丞乾 1,2[ ... ]高松信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高能激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 绵阳 621900
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00
结温升高是影响主控振荡放大(MOPA)半导体激光芯片输出功率的重要因素,为解决MOPA芯片的多电极封装和高效散热问题,提出了一种正装和热扩散辅助次热沉相结合的封装结构。建立了该封装结构的3D热模型,对比研究了倒装封装结构、正装无辅助次热沉结构与正装有辅助次热沉结构对MOPA半导体激光器结温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正装有辅助次热沉结构与倒装封装结构散热性能接近,且显著优于正装无辅助次热沉结构,结温降低幅度最高可达40%。另外,采用正装有辅助次热沉封装结构的MOPA半导体激光芯片在连续工作条件下输出功率为10.5 W,谱宽可实现半高全宽小于0.1 nm,中心波长随电流的变化约14 pm/A,实现了10 W级MOPA芯片的封装,验证了该封装结构的有效性。
锥形半导体激光器 热设计 封装结构 热沉 master oscillator power amplifier diode laser thermal design package structure heat sink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5): 051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Hα太阳空间望远镜具有对日光谱成像及全日面成像功能,具有多功能、高度集成化的特点。它位于卫星载荷舱内,在轨姿态多变,并且具有连续观测的工作模式,焦平面组件及电单机工作热环境苛刻,对热设计提出较高要求。通过星载一体化设计及相机结构合理布局,在卫星舱板靠近相机处预留辐射散热通道,合理设计散热面将工作热耗快速导出,保证各部组件温度满足指标要求。搭建热平衡试验平台,对高低温工况下的热分析和热平衡试验及在轨数据进行对比,同一工况下各电单机最大温差≤4 ℃,对热设计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保证了Hα太阳空间望远镜在复杂空间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对此类空间太阳望远镜热控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热设计 有限元分析 热平衡试验 太阳空间望远镜 thermal desig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rmal equilibrium test solar space telescope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1): 2022139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西安70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为了近距离清晰拍摄某高速运动目标的碰撞过程,研究了一种高帧频摄像系统。由于摄像系统的前端可能遭受碰撞碎片的损坏,研究了一种保护窗组件。针对成像单元的FPGA在极端高温+70 ℃时温度过高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导热装置。采用七组成像单元在顺序脉冲的控制下接续拍摄的方法,实现了5万帧/秒的高帧频成像。保护窗组件采用了三组保护窗玻璃自动移动更换且可自锁的形式,采用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实现了大传动比驱动和自锁功能,采用霍尔传感器对保护窗的位置进行实时反馈。导热装置中间部分采用了柔性的高热导率石墨板,既有效地将FPGA的热量传导至主壳体上,又解决了装调节环节中刚性导热装置的过定位问题。对装配好的高帧频摄像系统进行了相关的力、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保护窗组件自锁和移动切换功能正常,高帧频摄像工作正常,实测拍摄帧频为50 050 帧/秒,满足近距离清晰拍摄某高速运动目标碰撞过程的要求,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和热环境适应能力。
摄像系统 高帧频 保护窗 蜗轮蜗杆 热设计 石墨膜 video camera high frame rate protective window worm gear and worm thermal design Graphite film 
光学 精密工程
2023, 31(1): 69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6
2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 100094
3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北京 100076
为了保证应用平台在轨任务期间的星敏感器正常工作,需要对其进行热设计。结合微型星敏感器组件的空间环境外热流、安装布局以及工作模式等条件,在热分析优化的流程上考虑了光机热等多种因素影响,设计了微型星敏感器组件的热控方案。该热控方案提出采用主动电加热以及遮光罩与星敏本体均温化的设计思路,解决了微型星敏感器组件在轨期间的空间热环境复杂、温度控制要求高、散热途径受限于安装结构等问题,保障了微型星敏感器组件有效、可靠的工作。建立了I-DEAS /TMG 有限元分析模型,开展了高、低温工况下的星敏感器组件的热控仿真,分析了星敏感器组件的温度分布以及均匀性等仿真结果,最后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了热控方案的正确性,满足星敏感器组件热设计要求。文中工作可为后续在轨平台的微型星敏热设计提供参考。
热设计 热分析 微型星敏 thermal control design thermal analysis micro star sensor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11): 20220116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三十四研究所, 桂林 541004
2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190
为满足航天应用的激光源被动散热要求, 提出激光源内部大功耗器件散热解决方案, 设计了经由器件、印制电路板到金属结构的导热通道, 将热量由器件高效传输至激光源的金属结构, 确保器件温度在正常工作范围内;对激光源结构的设计和材料进行优化, 增加并优化散热通道, 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仿真结果表明: 在高温工况下, 散热优化后的方案中芯片和激光器最高温度分别降低约100 ℃和1 ℃, 优化方案有效、可行。
航天 激光源 热设计 aerospace, laser source, thermal design 
光通信技术
2022, 46(3): 67
饶凯 1谢志辉 1,*南刚 1林道光 1,2[ ... ]戈延林 3,4
作者单位
摘要
1 海军工程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 武汉 430033
2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 湖南 娄底 417000
3 武汉工程大学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研究所, 武汉 430205
4 武汉工程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武汉 430205
基于构形理论, 建立二维射流通道内导热基座上双侧方柱离散热源的散热模型, 以离散热源的总纵截面面积和热源高度一定为约束条件, 以系统最高温度最小化、温度均匀性因子最小化和温度梯度均匀性因子最小化为目标, 以各热源之间的长度比为优化变量, 考虑射流速度和热源间距对散热的影响。当热源间距和射流速度给定时, 通过改变热源之间的长度比可使系统最高温度、温度均匀性因子和温度梯度均匀性因子不同程度地降低。当热源间距和热源之间的长度比给定时, 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大, 系统最高温度、温度均匀性因子和温度梯度均匀性因子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
构形理论 电子器件冷却 热设计 流固耦合 广义热力学优化 constructal theory electronics cooling thermal design fluid-solid coupling generalized 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半导体光电
2022, 43(1): 143
作者单位
摘要
桂林理工大学 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为了有效提高微通道散热器的散热性能, 设计了一种含有类水滴状微结构的微通道散热器,并采用仿真模拟方法研究了微通道内类水滴状微结构的数量和高度变化对微通道的压力损失和散热性能的影响。在热流密度为100W/cm2, 入口端流体速度为1m/s的条件下, 设计了9组不同的含类水滴状微结构微通道。其中的5组通过改变单条微通道内类水滴状微结构的数量进行研究, 得出当微结构数量为7时微通道的综合散热性能最优, 其微通道底面平均温度下降了18.42K, 散热系数提高了37.63%。同时在微结构数量为7的基础上再次设计4组微通道, 研究了微结构的高度对微通道散热性能的影响, 得出当各微结构的高度沿流体流动方向逐次增高时, 散热系数几乎不变, 压力损失降低了11.93%。
微通道 类水滴状 散热性能 流动性能 热设计 microchannel droplet lik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flowing property thermal design 
半导体光电
2021, 42(6): 868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