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信号处理与传输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3
针对未知物体的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关联成像的分类方法。该方法利用线性判别分析法提取出物体的特征向量,并根据该特征向量设计出应用于关联成像系统的特征散斑,将特征散斑照射物体获得桶探测器值,支持向量机可以依据桶探测器值进行判别从而获得物体的类别。该方法的可行性在MNIST数据集上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10个分类任务中均可取得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平均分类准确率达90.5%。与其他分类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准确率上更具优势。
关联成像 线性判别分析 机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4, 61(10): 1011008
作者单位
摘要
1 金陵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2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浙江 台州 317700
3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不同品种茶叶因其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不同, 其效果也会有差别。 所以, 寻找出一种能准确迅速的鉴别茶叶品种的技术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能很好的鉴别茶叶品种。 使用NIR光谱仪采集茶叶的NIR数据。 为了对包含噪声信号的茶叶近红外光谱进行准确鉴别, 提出了一种模糊线性判别QR分析的新方法, 可以对茶叶近红外光谱进行准确分类。 通过使用模糊线性判别分析(FLDA)将由主成分分析(PCA)压缩的茶叶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降维, 由模糊线性判别分析得出的特征向量构建鉴别向量矩阵, 对鉴别向量矩阵进行矩阵的QR分解, 得到新的鉴别向量矩阵。 经过模糊线性判别QR分析后使用K近邻算法进行分类, 具有准确率高等优点。 以岳西翠兰、 六安瓜片、 施集毛峰和黄山毛峰四种茶叶为研究样本, 每类65个, 茶叶样本总数为260个。 采集茶叶近红外光谱数据的仪器为AntarisⅡ型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 采用多元散射校正, 由于采集到的茶叶光谱数据存在散射干扰。 以此得到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的维数为1557维, 通过主成分分析压缩数据集的维数, 使得光谱数据集的维数达到7维。 经压缩过后的光谱数据集中的鉴别信息再通过模糊线性判别QR分析进行提取, 使得光谱数据的维数降低到3维。 利用K近邻算法对茶叶样本进行分类, 实现对茶叶品种的准确分类。 最后进行三种算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分别是主成分分析结合K近邻算法、 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结合K近邻算法、 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线性判别QR分析结合K近邻算法。 在权重指数m=2, K=1条件下, 最后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3.89%, 87.78%和98.33%。 实验结果显示: 模糊线性判别QR分析可以实现茶叶近红外光谱的准确鉴别分析, 其展现出来的效果比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表现的效果更好。
模糊线性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近红外光谱 K近邻算法 Fuzzy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K-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12): 3802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木材产地进行识别必须依赖于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和校准模型, 然而大多数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识别木材产地的研究工作都是采用经典的线性模型。 构建木材地理溯源系统有利于促进木材市场的良性发展, 打击乱砍滥伐, 保护濒危树种。 为提高木材产地识别效率, 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的木材产地识别方法。 首先建立木材产地的光谱数据集, 采集来自两种不同产地的樟子松、 泡桐、 榉木、 柚木、 椴木和臭椿的光谱数据, 每个树种构成一个数据集, 并将特征维度降至2维, 以探索各数据集的数据分布情况; 其次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特征工程, 即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判别分析法对高维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并对比两种降维技术对模型准确率的影响; 最后构建木材产地鉴别模型, 分别从非线性算法、 回归算法、 分类算法、 概率算法、 集成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六个角度选取了支持向量机、 逻辑回归、 K最近邻、 朴素贝叶斯、 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6种算法建立模型, 采用学习曲线、 网格搜索法、 K折交叉验证等算法优化模型参数以提高模型识别准确率及稳健性, 并从模型的准确率与运行时间两个层面来评估模型效果。 结果表明,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是识别木材地理来源的有效手段, 樟子松、 泡桐、 榉木、 柚木、 椴木和臭椿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8.3%、 100%、 100%、 100%、 100%、 98.3%, 相应的模型运行时间分别为0.183、 0.182、 0.181、 0.182、 11.424和12.969 s。 综合分析6种模型在各数据集上的表现, 发现非线性的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比其余模型更具有优势。 其中,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构建的木材产地鉴别模型表现优异, 在各数据集中识别率最高, 但运行时间远多于其余算法。
机器学习 近红外光谱 木材产地识别 主成分分析法 线性判别分析法 人工神经网络 Machine learn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Wood origin identific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11): 337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江苏大学卓越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2 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3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浙江 台州 317700
4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茶叶是全球最受欢迎饮品之一, 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但目前市面上的茶叶鱼龙混杂, 难以辨别。 因此, 快速准确的分类方法对茶叶进行鉴别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由于大多数化合物基频吸收带均出现在波长为2 500~25 000 nm的中红外区域, 茶叶的中红外光谱中含有大量关于茶叶品种的特征鉴别信息, 利用这一显著特点可以对其进行分类。 提出模糊协方差学习矢量量化(FCLVQ), 该算法在GK(Gustafson-Kessel)聚类的基础上, 引入学习向量量化(LVQ)中学习速率的概念, 用以控制模糊类中心的更新速率。 FCLVQ结合中红外光谱, 通过不断迭代计算样本模糊隶属度值和模糊聚类中心, 实现对茶叶的快速精准分类。 选取市场上的峨眉山茶叶、 优质竹叶青茶叶、 劣质竹叶青茶叶作为实验对象。 将实验对象分为3组(每个品种各1组), 每组32个, 共计96个样本。 利用FTIR-760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分别采集每组样本的中红外光谱数据, 每组样本采集三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样本的红外光谱数据。 首先, 由于原始光谱含有噪声数据, 故使用多元散射校正(MSC)作降噪预处理; 其次, 由于光谱数据维数高达1 868维,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将光谱数据降至14维, 其1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9.74%; 然后将降维后的光谱数据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DA)进一步降至2维, 同时提取数据中的鉴别信息; 最后运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 将其运算得到的聚类中心作为FCLVQ的初始聚类中心参与迭代, 设置模糊隶属度的权重指数m=2, 最终分类准确率高达95.25%。 将FCM算法、 GK算法、 模糊Kohonen聚类网络(FKCN)算法与FCLVQ算法的运行结果进行对比, FCM, GK和FKCN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0.91%, 92.41%和90.91%。 结果表明, 与其他三个算法相比较, FCLVQ在m=2, 主成分个数为14时有着更好的分类效果, 可以用来实现对茶叶品种的准确分类。
中红外光谱 茶叶 模糊聚类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 Tea Fuzzy cluster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2): 638
作者单位
摘要
1 长春理工大学物理学院, 长春 130022
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长春 130052
针对东北地区多个品种大豆的分类鉴别需求, 本文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开展对6个品种大豆的分类鉴别。油酸和亚油酸是大豆的重要构成成分, 首先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 构建油酸和亚油酸分子空间结构, 并利用B3LYP/6-31+G(d,p)基组优化并计算其理论拉曼光谱。再通过实验获取油酸、亚油酸分析纯和6个品种大豆的拉曼光谱, 并将所得理论拉曼光谱与实验拉曼光谱做出比对, 发现各品种大豆均在1281、1445、1662和2904 cm-1处有较强拉曼峰。最后以此四个拉曼峰作为特征峰,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对不同品种大豆做可视化分类, 分类正确率达到90%。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泛函理论结合拉曼光谱法能够开展对大豆品种的有效分类, 对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密度泛函 拉曼光谱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density functional raman spectroscop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光散射学报
2022, 34(2): 17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2 江苏大学卓越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3 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贮存时间是影响生菜品质的一项重要因素, 传统的贮存时间鉴别方法主要依靠人工经验, 但是这种方法的准确率和可信度并不高。 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基于模糊识别的模型进行生菜光谱分析以实现生菜贮存时间的鉴别, 并与其他鉴别方法作比较。 为此, 在当地超市购买60份新鲜生菜样品, 存放于冰箱中待用。 首先, 通过Antaris Ⅱ近红外光谱检测仪采集生菜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 每隔12小时检测一次, 每个样本检测重复三次, 并取三次平均值作为实验数据。 其次, 利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减少近红外光谱中的冗余信息。 为了进一步去除近红外光谱中的无用信息以及简化随后的数据分类过程, 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排序主成分分析 (PCA Sort)。 其中, PCA Sort通过改进对主成分的排序方法能提高分类准确率, 同时便于模糊线性鉴别分析(FLDA)进一步提取特征。 PCA和PCA Sort的计算仅运用了前15个主成分(能充分反映光谱的主要信息)。 最后, 利用模糊线性鉴别分析算法(FLDA)和K近邻算法(KNN)进一步分类所得的低维数据。 基于PCA和KNN算法的模型鉴别准确率达到43%, 而基于PCA, FLDA和KNN算法的模型鉴别准确率可达83%。 上述结果说明基于PCA, FLDA和KNN算法的模型鉴别准确率已经得到较大程度提高。 当用PCA Sort替代了模型中的PCA算法后, 结合FLDA和KNN算法则鉴别准确率达到98.33%。 实验结果表明PCA Sort结合FLDA和KNN所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生菜贮存时间鉴别模型。
近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生菜 模糊鉴别线性分析 K近邻算法 NIR spectr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Lettuce Fuzzy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K-nearest neighbor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0): 3079
作者单位
摘要
1 江苏大学卓越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2 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4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红外光谱分析是基于分子振动与跃迁理论的鉴别物质化学组成的技术。 得到的光谱数据常常具有较高的维数和重叠度, 这给后续的数据处理带来困难。 为此提出一种GK可能C均值聚类算法(GKIPCM), 引入了GK聚类算法的马氏距离测度与改进的可能C均值聚类算法(IPCM)的模糊隶属度与聚类中心更新方程, 使样本的距离测度具有自适应性且避免了聚类中心的一致性。 GKIPCM算法具有分类精度更高, 分类准确率对参数敏感性低的优点。 将四组洗净白菜作为光谱分析对象, 分别施加三种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配比, 采用安捷伦Cary 630 FTIR光谱仪采集白菜的傅里叶中红外光谱(FT-MIR)。 首先对样本进行预处理, 使用多元散射矫正(MSC)对光谱数据降噪, 消除数据偏移量; 其次, 由于采集到的数据波数范围为4 300~590 cm-1, 数据维数达到了971维, 故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数据实现降维, 降维后的数据维度减小到了23, 且2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99.60%; 但各类光谱的特征信息依然混杂在一起, 故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提取特征鉴别信息, 进一步将数据降至3维; 最终, 运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得到较优初始聚类中心, 使用GKIPCM算法对四类降维后的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并与GK聚类算法与IPCM聚类算法的运行结果作对比。 GKIPCM算法的总迭代时长为0.218 8 s, 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7.22%。 相较之下, GK算法与IPCM算法的准确率分别为63.89%和91.67%, 运行的总时长为0.093 8与0.062 5 s。 从实验结果可看出, GKIPCM算法可以通过分析光谱数据从而完成对不同程度农药残留进行定性分析的任务。
白菜 农药残留 光谱分析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模糊聚类 Chinese cabbage Pesticide residues Infrared spectroscop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Fuzzy clustering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5): 1465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甘肃马衔山和田玉具有重要的宝玉石价值和考古文化价值, 其中产地区分为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研究重点。 通过测试分析马衔山和田玉的化学成分, 对比其与国内主要产地和田玉的化学成分差异, 建立微量元素产地判别模型, 对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产地鉴别进行探究, 为甘肃齐家文化中古玉器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以电子探针分析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主量元素, 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透闪石。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对比新疆、 青海、 辽宁、 江苏、 贵州、 甘肃马衔山和田玉微量元素蛛网图、 稀土元素参数和稀土元素配分图, 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田玉存在差异, 可进行产地区分; 三维散点图δCe-ΣREE-LREE/HREE投图可将青海、 辽宁、 江苏、 贵州和田玉进行产地区分, 但不能区分新疆和甘肃马衔山和田玉; 运用SPSS软件对新疆、 青海、 辽宁、 江苏、 贵州、 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微量元素建立产地线性判别模型, 对于已知六个产地: 新疆、 青海、 辽宁、 江苏、 贵州、 甘肃马衔山的数据, 判别分析正确率可达100.0%, 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0.3%, 预留10组马衔山和田玉数据, 回代验证正确率为100%。 微量元素产地线性判别模型在和田玉产地判别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和田玉 马衔山 化学成分 产地鉴别 线性判别分析 Hetian Yu Maxianshan Chemical composition Origin identification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5): 145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紫红-棕红色石榴石是最常见的石榴石品种, 其产地来源较多, 不同产地因色调和净度不同, 价格差异较大, 具有产地鉴别的意义。 针对坦桑尼亚, 澳大利亚, 以及新近发现的产地——赞比亚Magodi地区三个产地的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和光谱学特征的测试和对比研究。 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LA-ICP-MS)进行主微量成分分析, 发现三个产地的石榴石均为镁铝-铁铝榴石系列矿物。 对17种化学成分进行线性判别分析(LDA), 能以96.7%交叉检验准确率对三个产地进行区分。 根据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的系数, 发现MgO, FeO, MnO, Co和Sc等成分对于判别的贡献较大。 根据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发现澳大利亚石榴石在重稀土元素上呈明显上升趋势, 计算各样品的重稀土元素和轻稀土元素总含量的比值, 澳大利亚为191-334, 坦桑尼亚为50-164, 赞比亚为9-175。 通过拉曼光谱测试, 发现随着Mg含量的增加和Fe含量的减少, 与Si—O键伸缩振动、 Si—O键弯曲振动和硅氧四面体转动有关的拉曼峰向高波数偏移, 偏移量与Mg、 Fe含量线性相关, 澳大利亚样品拉曼峰位整体偏向低波数。 三个产地的石榴石在色调上有一定区别,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现这种区别来自于425nm处吸收强度的不同。 此外发现, 368和503 nm处吸光度的比值具有明显的产地差异, 澳大利亚的比值大于1.3, 赞比亚介于0.8和1.3之间, 坦桑尼亚小于0.8。
石榴石 线性判别分析 拉曼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Garnet LA-ICP-M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Raman spectrum UV-Vis absorption LA-ICP-M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 184
Anli Hou 1,2Xingjian Wang 1,3Yujuan Fan 2Wenbin Miao 2[ ... ]Hui Ma 1,3,5,*
Author Affiliations
Abstract
1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for Minimal,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Guangdong Engineering Center of Polarization, Imaging and Sensing Technology, Tsinghu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P. R. China
2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106, P. R. China
3 Center for Precision Medicine and Healthcare, Tsinghua-Berkeley Shenzhen Institute,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71, P. R. China
4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106, P. R. China
5 Department of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 R. China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 is regarded as a serious precancerous state of cervix, and it is easy to progress into cervical invasive carcinoma 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arli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lesions. Pathologists examine the biopsied cervical epithelial tissue through a microscope.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ill take a long time and sometimes results in high inter- and intra-observer variability in outcomes. Polarization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for biomedical diagnosis such as breast, liver, colon, thyroid and so on. In our team, we have derived polarimetry feature parameters (PFPs) to characteriz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in histological sections of breast tissues, and the accuracy for PFPs ranges from 0.82 to 0.91.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istinguish automatically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between HSIL an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 by means of polarization imaging techniques, and try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reference index f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hich can alleviate the workload of pathologists. Polarization images of the H&E stained histological slices were obtained by Mueller matrix microscope. The typical pathological structure area was labeled by two experienced pathologists. Calculate the polarimetry basis parameter (PBP) statistics for this region. The PBP statistics (stat PBPs) are screened by mutual information (MI) method. The training method is based on a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 classifier which finds the most simplified linear combination from these stat PBPs and the accuracy remains constant to characterize the specific microstructural feature quantitatively in cervical squamous epithelium. We present results from 37 clinical patients with analysis regions of cervical squamous epithelium. The accuracy of PFP for recognizing HSIL and CSCC was 83.8% and 87.5%, respectively.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e ability of PFP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cervical squamous epithelial lesions in the H&E pathological sections. Significance: Polariz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n e±cient method for digit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points out a new way for automatic screening of pathological sections.
Polarimetry basis parameter (PBP) polarimetry feature parameter (PFP)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 mutual information (MI)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2022, 15(1): 2142008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