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林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六维加速度感知在机器人、航空航天、超精密加工等领域均具有迫切的应用需求,已成为高端装备向“超精尖”发展的一项核心技术。并联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具有结构紧凑、动力学解耦精度高等突出优势,其测量性能与感知机构的操作性能有关。从工作机理的角度,阐述了并联式六维加速度感知机构与并联机器人、并联式六维力感知机构之间的差异。从数学和力学的角度,系统阐释了并联式六维加速度感知机构的静刚度、奇异性、基频共振和故障修复四项操作性能的表征和优化方法,并剖析了现有方法尚不具备自适应性的原因。接着,阐明六维加速度标定平台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并分析了四种原理方案的优缺点。最后,指出挖掘感知机构“性能-结构-激励”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突破几何/拓扑结构的重构、标定平台的设计和优化这些关键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并联式六维加速度感知机构的性能优势。
六维加速度传感器 并联机构 静刚度 奇异性 基频共振 故障修复 six-axis accelerometer parallel mechanism static stiffness singularity fundamental resonance fault restoration 
光学 精密工程
2023, 31(19): 2867
于阳 1王学问 1,2徐振邦 1,2,*韩春杨 1[ ... ]王建立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为减小地基大口径望远镜在光学追踪过程中重力变形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铰链的高侧向刚度、亚微米精度并联调整机构。首先,介绍了系统组成并针对技术指标的要求,开展了两自由度柔性铰链设计。建立了柔性铰链并联机构的等效运动学模型和刚度模型,搭建了并联机构刚柔耦合运动学仿真系统,分析了柔性铰链对机构精度的影响。最后,搭建实验测试系统,来验证柔性铰链的设计合理性和并联调整平台刚柔耦合运动学分析的准确性。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柔性铰链转动刚度误差控制在3.54%之内,小位移(微米/角秒量级)运动精度达亚微米量级,大位移(毫米/度)运动精度与仿真结果对比误差控制在微米量级,机构侧向刚度优于60 N/μm,能够满足地基望远镜光学成像的要求。
地基望远镜 并联机构 高侧向刚度 亚微米 刚柔耦合 ground based telescope parallel mechanism high lateral stiffness submicron accuracy rigid flexible coupling 
光学 精密工程
2023, 31(3): 35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5000
2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100094
3 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北京100094
为了提高一种面向在轨装配的索并联机构的工作性能,提出了变刚度控制算法。建立了索并联机构的完整刚度模型,分析了绳索张力分布对不同方向刚度的影响。然后,考虑影响绳索张力分布的矢量λ的安全边界,建立了变刚度控制算法,该算法消除了刚度模型中对整体影响较小的耦合刚度,提高了计算效率,并且通过分配权重的方式对不同方向的刚度进行不同优先级的控制。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对变刚度控制算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以旋拧操作为例,仿真结果表明:在对运动平台施加一定扰动力时,采用变刚度控制算法求解出的索力分布使薄弱方向的振动降低了35%。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在对索并联机构样机进行刚度控制后,刚度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具有较强的拟合性,误差分别为16.3%和14.6%。变刚度控制算法可以提高索并联机构的工作性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且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冗余索并联机构中。
并联机构 冗余驱动 刚度 振动 cable-driven parallel mechanism redundant drive stiffness vibration 
光学 精密工程
2021, 29(12): 283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林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2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210016
3 南京林业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六维加速度传感器能测量完整的空间加速度信息, 在高端装备等领域应用前景广, 但目前该类系统在大扰动下解耦机理不明确。该文以Stewart型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为例, 通过挖掘系统输出量间的协调关系, 构建了4类双支链故障情况下的自修复算法。研究发现, 算法的漏判率与预设的协调方程阈值有关。试验结果表明, 引入自修复算法后, 在双支链故障下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综合解耦误差降低了42%, 满足实时性要求, 即该算法有效、可行。
并联机构 六维加速度传感器 运动学 动力学 故障诊断 故障修复 parallel mechanism six-axis accelerometer kinematics dynamics fault diagnosis fault restoration 
压电与声光
2021, 43(5): 715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033
为了简化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参数标定过程,提高标定效率,降低标定成本,提出了基于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的位姿测量装置及方法。首先,研究了该装置的位姿解算方法,利用空间解析几何的方法,求解其运动学正解与逆解。其次,利用微小位移合成法,建立了并联机构及正交位移测量系统组合体的误差模型。然后,基于误差模型,构建了组合体参数误差辨识的最优化问题数学模型,其中,传感器示值的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组合体的结构参数误差为设计变量。最后,利用正交位移测量系统对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位姿进行测量,利用OASIS奥希思软件直接搜索出参数误差最优解,将其补偿到并联机构控制系统中,完成并联机构的参数标定。标定前后位姿误差对比表明:最大位置误差降低了58%~96%,最大姿态误差降低了92%~97%。利用正交位移测量系统进行并联机构参数标定,不仅可有效提升并联机构的定位精度,还可有效简化标定工作,提升标定效率,降低标定成本。
六自由度并联机构 正交位移测量系统 参数辨识 优化算法 OASIS奥希思 6-DOF parallel mechanism orthogonal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system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Optimization Assisted System Integration Software(OASIS) 
光学 精密工程
2021, 29(2): 316
作者单位
摘要
1 燕山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 河北省重型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提出了一种可实现一维移动和二维转动(1T2R)且含有冗余支链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基于该机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海浪发电装置。对装置的浮子进行了运动学分析, 定量分析了浮子形状和尺寸对波浪能量采集效率的影响。推导了机构的位置反解, 建立了机构的速度、加速度映射关系, 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机构的工作空间, 针对海浪发电装置的实际应用情况定义了运动学性能评价指标, 绘制了工作空间内的性能指标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 圆柱体浮子适用于波浪周期变化较小的海域, 球形浮子适用于波浪周期变化较大的海域, 机构的工作空间满足海浪发电装置浮子的运动要求, 且在工作空间内运动学性能良好。该研究为本机构的动力学分析、结构尺度优化及样机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海浪发电 并联机构 运动学 工作空间 计算机仿真 wave power generation parallel mechanism kinematics workspace simulation 
光学 精密工程
2020, 28(9): 2035
作者单位
摘要
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为了实现水下机器人的推进装置具备空间姿态调整和大转矩的动力传递功能, 本文提出了UPR-UPU-UR矢量推进机构。首先, 运用螺旋理论计算了矢量推进机构的自由度, 基于解析法构建了矢量推进机构的位置模型。其次, 推导出了矢量推进机构的输出矢量和输入矢量之间的关系, 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矢量推进机构进行了位置正解计算。然后, 基于矩阵分析法从速度雅克比矩阵和机构特征性角度研究了机构奇异性, 计算了矢量推进机构动平台的工作空间。最后, 搭建了UPR-UPU-UR矢量推进机构的实验平台, 并进行了试验研究。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 粒子群优化算例在绝对误差小于0.001°下可获得机构动平台的精确位姿, 机构的矢量推进性能实验值与理论值存在的最大误差为5%, 这证实了该机构具有良好的运动特性和推进性能。矢量推进机构是通过改变两条支链长度来调整螺旋桨的推力方向, 使机器人可以具备偏航、俯仰、横滚等多种运动模式, 有助于其实现复杂的水下运动。
矢量推进机构 并联机构 推进性能 螺旋理论 粒子群优化算法 vector propulsion mechanism parallel manipulator propulsive performance screw theor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光学 精密工程
2020, 28(10): 2276
作者单位
摘要
1 燕山大学 河北省重型机械流体动力传输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 燕山大学 先进锻压成形技术与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运动学标定是提高并联机构精度的重要途径。采用与辨识雅可比矩阵相关的可观测性指标最大化的方法选择测量位姿, 可以提高并联机构运动学标定对传感器测量噪声的鲁棒性。辨识雅可比矩阵是并联机构位移和姿态的函数, 但位移和姿态对应的辨识雅可比矩阵中的元素的数量级不同, 导致所选测量位姿的位移和姿态对测量噪音的鲁棒性不同。因此, 本文提出先对辨识雅可比矩阵进行无量纲化, 再通过可观测性指标选择测量位姿, 保证位移和姿态对测量噪音具有相同的鲁棒性, 进而提高标定精度。通过数值算例, 3种测量噪音下该方法标定的结构参数精度相对于传统方法均有大幅提高, 分别由1.007 5, 0.100 9, 0.010 1 mm提高到0.033 7, 0.033 7, 0.003 4 mm; 该方法标定的位置精度相对于传统方法基本不变, 但姿态精度有大幅提高, 分别由0.015 2°, 0.003 3°, 0.000 15°提高到0.003 3°, 0.000 3°, 0.000 033°。以该方法选取的测量位姿对Stewart并联机构进行标定试验, 标定前后位置和姿态的误差均值分别从2.321 mm和0246°降至0.242 mm和0.025°, 有效地提高了位姿精度。
并联机构 运动学标定 辨识雅可比矩阵 无量纲化 测量位姿 可观测性指标 parallel manipulator kinematic calibration identification jacobian matrix normalized measurement poses observability index 
光学 精密工程
2020, 28(7): 1546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林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2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16
3 常州大学 现代机构学研究中心, 江苏 常州 213016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电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针对6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实时控制较难的问题, 以具有解析式正解的Stewart衍生拓扑构型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位移输入的协调关系。通过设计二重复合球铰链和可转换主动、从动模式的移动副, 实现了6种不同冗余度的低耦合驱动模式。根据动平台上4个位置点之间的尺度约束关系, 构建了一种正向运动学全解析算法, 验证了位姿正解模型的正确性。推导化简了位移输入的6个协调方程, 分别运用Newton-Raphson法和Broyden法得到了协调方程的数值解, 对比结果发现, Broyden法的计算时间约为Newton-Raphson法的78%, Newton-Raphson法的精度优于Broyden法至少3倍。从许可初值偏差和结构参数两个方面研究了各种驱动模式对冗余协调算法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动平台边长的增大以及移动副初始长度的减小, 冗余协调算法允许有更大的许可初值偏差。进一步地, 基于区间分析理论引入并定义扰动适应性能评价指标, 计算出本机构的最佳冗余度为5, 并且得出Broyden法的综合扰动适应性能优于Newton-Raphson法的1.27倍。最后, 结合数值性态给出了Stewart衍生型并联机构移动副驱动模式优选的3点选取原则。研究方案可为6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结构模型优化及实时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并联机构 位姿正解 协调方程 结构参数 许可初值偏差 parallel mechanism forward displacement solution compatibility equation structural parameter admissible initial deviation 
光学 精密工程
2020, 28(1): 151
作者单位
摘要
山东大学(威海)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为适应现代工程领域对移动机器人的新要求, 拓展移动机器人的作业场合, 该文提出了一种轮-腿复合式移动机器人球面并联腿机构。首先, 基于球面并联腿机构的闭环约束方程和旋转变换矩阵构建了其位置逆解数学模型; 接着, 采用代数消元法推导出了球面并联腿机构的位置正解的解析解; 然后, 运用影响系数法推导出了球面并联腿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影响系数矩阵; 在此基础上, 运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球面并联腿机构的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对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 仿真得到了给定位姿数据与计算位姿数据之间的最大误差为0.012 7 rad, 误差不超过实际值的2.43%, 发现了球面并联腿机构驱动力的理论曲线和虚拟样机仿真曲线吻合, 两者之间的误差稳定在0~1 N的合理范围内, 验证了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为轮-腿复合式移动机器人的步态规划和运动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轮腿机器人 球面并联机构 动力学模型 自由度 螺旋理论 wheel-legged mobile robots spherical parallel mechanism dynamic model degree of freedom of mechanism screw theory 
光学 精密工程
2019, 27(8): 1800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