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北京 1026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北京 100049
洒金纸是我国传统的加工纸, 其使用历史悠久, 富于装饰效果, 在书写、 绘画、 装帧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其经久不衰一直沿用至今。 洒金纸也传播到邻近的朝鲜半岛、 日本并广为流行。 传统洒金纸使用一种或多种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纸面装饰技术及艺术审美。 目前存世的洒金纸文物艺术品种类、 数量较多, 但相关科技分析却鲜有报道。 为了探讨传统洒金纸“洒金”材料和工艺, 利用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镜-能谱仪、 红外光谱仪等手段, 对一件清代洒金纸样品进行科技分析: 通过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 可见样品“洒金”区域呈箔片状并有金属光泽;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洒金”颗粒进行能谱Mapping分析, 可知Al、 S、 K、 Cu、 Ag、 Au元素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且与“洒金”颗粒形状轮廓完全吻合, 进一步分析表明其主呈色色料为Au, 结合显微观察可知“洒金”材料的呈色物质为金箔, 且制作金箔的Au伴生Ag、 Cu等杂质; “洒金”材料中的Mg、 Al、 Si、 S、 K、 Ca等元素应主要来源于填料, 如常见的滑石(Mg3[Si4O10](OH)2)、 碳酸钙(CaCO3)等; 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洒金”材料的1 105、 662 cm-1特征吸收峰与SO2-4的O—S—O键伸缩与弯曲振动峰1 106、 662 cm-1一致, 1 641 cm-1与3 277~3 337 cm-1特征吸收峰与明胶的特征吸收峰一致, 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洒金”材料中含有K、 Al、 S等元素, 暗示了“洒金”材料中应含有胶矾水, 即胶粘剂由明胶、 明矾(KAl(SO4)2·12H2O)组成, 在“洒金”材料中起连接料的作用。 研究表明, 该样品的“洒金”主要由金箔呈色, 利用胶矾水作胶粘剂并加填滑石、 碳酸钙之类的填料。 对传统洒金纸“洒金”材料与工艺的研究, 为传统洒金纸的传承与发展, 以及洒金纸文物艺术品的保护、 修复、 复制、 鉴定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洒金纸 “洒金”材料 无损分析 Gold sprinkled paper “Sprinkled gold” materials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6): 1781
作者单位
摘要
1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2 浙大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5
奏折是一类特殊的纸质文物, 是反映皇家文化的物证, 其造纸和染色工艺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 奏折的材质较为脆弱, 此前对此类文物的研究大多聚焦文字内容、 样式、 政治意义和保护修复方面, 对本体材料和工艺方面的分析则相对匮乏。 采用多种原位无损技术, 对一份清末重臣岑春煊的请安折的材质和染色工艺进行了系统分析。 通过紫外荧光摄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确认黄绫面装饰的花纹使用了丝制品勾织而成。 超景深显微观察、 拉曼光谱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结果表明奏折是使用了矿物颜料雌黄对纸张进行染黄, 所用颜料的颗粒感细腻, 推测其染色工艺可能采用了刷染法。 雌黄颜料相比黄檗等有机染料更为昂贵, 其使用不仅赋予了奏折防蛀防水的能力, 更反映了奏折在清朝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 这也是纸张染黄案例中的又一新发现。 此外, 还探索性地运用光纤荧光光谱对奏折上朱批的颜料进行了分析, 发现红色字迹为朱砂做墨书写, 与拉曼光谱和XRF的结果相符。 对奏折这类纸质文物的本体材料和工艺进行探究, 有助于了解清代造纸和染色的技术特点, 为合理保护和修复此类文物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探讨了光纤荧光光谱在纸质文物的颜料鉴定方面的适应性, 进一步拓展了无损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奏折 原位无损分析 光纤荧光光谱 雌黄 染色工艺 Memorials In situ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Fiber optic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Orpiment Dyeing proces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4): 106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文物化学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 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
3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无损光谱技术是文物信息提取的重要手段, 可原位获取文物相关历史、 艺术信息, 识别文物的保存与损害状况及前修复痕迹。 该技术为文物保存环境条件的评估、 病害机理的探讨、 负载信息的研究及制作材料与工艺技术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介绍了X射线荧光光谱(XR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拉曼光谱(RS)、 红外光谱(IR)、 漫反射光谱(DRS)、 多光谱(MSI)及高光谱成像(HSI)技术在文物无损分析中的应用。 针对文物的种类、 大小以及保存状态的不同, 便携式和固定式仪器在文物无损分析中各具优势。 便携式和显微XRF用于文物定性、 定量分析, 广域XRF可分析多层结构, 获取成像图案的元素分布及隐藏信息。 LIBS可检测XRF不能检测的锂、 碳等低原子序数元素, 对文物进行深度和剖面分析。 XPS可获取文物表面元素的化学态与含量, 确定元素的存在方式。 RS可从物相结构上分析文物组成, 判断劣化情况, 评估保护效果。 共振RS对具有RS活性的芳香族化合物敏感, 可检测纺织品、 纸张上的有机染料, 表面增强RS可对传统RS无法识别的谱峰进行分析。 IR中,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已从有机质文物扩展到无机质文物, 红外反射光谱可弥补吸收光谱的不足, 已用于彩绘制作工艺、 文物表面劣变层、 漆层的多层结构研究中。 DRS在颜料和染料识别上有独特优势。 MSI、 HSI 具有谱图合一的特点, 可对分析区域进行定性、 定量和定位分析, 已用于文物的修复、 隐藏信息的提取与鉴定。 由于各种光谱性质只针对文物的一种特性, 又受测试功能限制, 为尽可能无损地获取文物的全面信息, 往往需要把元素与物相分析、 成分分析与成像技术进行联用, 再结合计量学、 算法分析, 提高检测结果水平并扩大无损技术的应用范围。 最后展望了无损光谱技术的发展前景。
光谱技术 无损分析 文物保护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Cultural relics preserv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2): 334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 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3 天水市麦积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甘肃 天水 741300
4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1
壁画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 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颜料层作为壁画的核心价值所在, 包含古代历史文化、 宗教信仰、 政治经济、 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信息内涵。 常规的颜料层分析方法有原位无损和微损取样两种, 取样分析方法虽能满足这类珍贵、 脆弱文物的研究, 但获取样品数量有限且会对本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综合运用数字成像以及光谱等分析技术对天水仙人崖石窟壁画颜料层进行工艺与制作材料研究。 结果显示, 正射影像图能够真实记录壁画当前纹理信息, 色度仪可以量化表征壁画颜料的颜色, 红紫外摄影可以提取可见光下不易探查的壁画绘制线稿、 修复痕迹等隐含信息, 高倍数码显微镜可观察壁画表面的微观形态及破损处的层次信息,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检测出颜料中的元素由此判断主要显色元素, 高光谱采集所得数据与标准图谱比较后能够准确判定颜料的矿物种类。 因此, 多种原位无损分析方法的联合运用, 可以减少对文物的直接干预, 亦可达到对壁画颜料层认知的目的。 这些非接触式的无损检测方法, 可精细化研究壁画颜料层的色彩、 物理、 化学属性等内容, 是壁画现场分析的重要手段, 可在石窟寺、 寺观殿堂、 墓葬壁画的研究上进行推广, 发挥其应有之用。
原位-无损分析 壁画 颜料层 高光谱 仙人崖 In-situ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Murals Paint layer Hyperspectral imaging Xianrenya Grottoe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1): 3526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 100101
石质材料鉴定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因为石质种类会影响石器的制作技术、 器物形态、 工具类型, 从而进一步制约遗址的石工业面貌乃至文化面貌。 然而, 仅从外观上对石器材质进行判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在鉴别黑曜石和玻璃陨石这类外观极其相似的天然玻璃质材料, 大量案例表明人工目验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经常会出现误判的情况。 因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对石器材质进行鉴定。 顶蛳山遗址作为岭南地区一处十分重要的石器时代遗址, 为我们了解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特征与内涵, 探讨广西与周围地区史前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然而, 对于出土在顶蛳山遗址中的大量黑色石器, 发掘者们对这些石器的材质一直存疑。 为了确定顶蛳山遗址出土黑色石料的材质, 利用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原位无损材质鉴定。 Raman分析表明, 所有样品均为非晶态SiO2类物质; 同时样品的均在380 cm-1处出现极强吸收峰, 提示样品中可能含有黄铁矿。 所有样品的红外光谱在1 200~900 cm-1处平滑且不见明显肩峰, 同时在750~500 cm-1处不见明显吸收峰, 表明样品不含斜长石、 石英等矿物, 这与玻璃陨石的物相特征相吻合。 ED-XRF结果表明, 样品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Al2O3, 且其碱土金属(RO)和铁含量高而碱金属含量低(R2O), R2O/RO小于1、 K2O/CaO的比值处于0.8~1.6之间, 这些成分特征均与玻璃陨石相符。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 可确定本文分析的石料样品均是玻璃陨石。 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探讨顶蛳山遗址出土黑色石料的产地, 顶蛳山遗址先民的活动范围及其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黑曜石 玻璃陨石 石料材质 光谱无损分析 Obsidian Tektite Chipped Stone Nondestructive spectral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1): 253
张欣欣 1,*李尚科 1李跑 1单杨 2[ ... ]刘霞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 长沙 410128
2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125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 不同产地的柑橘内部品质和价格有所不同, 但其外观差别较小, 外行人较难通过肉眼实现准确鉴别分析。 DNA标记法与仪器分析操作复杂、 成本较高, 且对样品具有破坏性, 无法实现快速无损分析, 影响了产品的二次销售。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的新型检测手段, 可以用于不同产地农产品的鉴别分析。 由于柑橘皮对光谱的干扰较大, 导致现阶段柑橘产地无损鉴别研究匮乏。 此外柑橘体积较大, 因此需要对光谱采样点进行优化。 为此,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 提出了一种用于不同产地柑橘无损鉴别的新方法。 使用近红外光谱仪得到了120个来自云南、 湖南、 广西武鸣、 广西来宾的沃柑漫反射光谱数据。 采用单一和组合光谱预处理方式以消除光谱中的多种干扰;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并以此作为输入值结合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方法构建柑橘产地鉴别模型, 并与主成分分析模型进行对比。 此外, 考察了不同光谱采样位置(赤道线4个采集点、 果梗部以及果顶部)对结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优化光谱预处理的方法不能实现不同产地柑橘的准确鉴别分析, 最优鉴别率仅为5%; 而采用主成分分析-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利用赤道线4个点的平均光谱结合去偏置校正或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方法可实现不同产地柑橘的100%鉴别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对6个点的平均光谱数据进行处理时, 采用原始光谱便可实现不同产地柑橘的100%鉴别分析。 为此, 通过对光谱预处理方法以及光谱采集点的优化, 利用主成分分析-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即可建立准确的柑橘产地鉴别模型, 为不同产地柑橘的快速鉴别提供了新途径, 为后续各种柑橘类水果的鉴别分析提供了参考。
近红外光谱 沃柑 无损分析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Fertile orange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isher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12): 369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4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文物遗存是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可以了解古人的生存方式、 生产技能、 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X射线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作为重要的无损分析方法, 可以用来研究物质内部元素组成和特定元素近邻结构等信息, 为文物的保护研究和价值认知等提供支撑,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古代物质遗存的研究工作中。 对近些年X射线光谱在不同类型文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的总结和介绍。 总的来看, 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在古陶瓷、 油画、 青铜器的断源断代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的成分数据库建设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在文物研究相关问题的深度介入是应用实践中的难点, 也应是未来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物质遗存 无损分析 断源断代 文物保护 Substantial relics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Provenance Conservation of relic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5): 1329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 上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光电研究中心, 北京 100049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古代玉器不仅是装饰品, 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探究春秋时期河南地区出土玉器在矿物属性、 制作工艺、 器物功能等之间存在的关系, 选取了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M1)出土的10件玉器, 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 共焦显微激光拉曼光谱(LRS)、 超景深光学显微系统等光学无损分析技术, 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硅胶覆膜技术对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首先通过光谱信息获知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结构, 对样品进行了基本的矿物学表征, 明确其矿物种类; 再利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 利用硅胶覆膜技术复刻出样品中典型的钻孔痕、 切割痕和阴刻痕, 并进行二次观察和测量, 综合判断出其加工工艺, 并统计了刻痕深度、 切口角度、 浅浮雕高度等相关数据。 结果表明: 此玉器的矿物种类包括透闪石和云母两种, 透闪石质的样品多为礼器, 云母质的样品为葬玉。 从阴刻工艺、 钻孔工艺、 切割及打磨工艺和其他特殊工艺这四方面对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 阴刻加工工具分为手持硬质工具和砣具两种, 此批样品中以砣具为主; 总结了两种不同加工工具雕刻产生的阴线在表面痕迹、 切口角度和刻痕深度中的规律性变化; 钻孔方式均为双面对钻, 钻孔工具均为实心钻具, 部分样品钻孔时添加了解玉砂; 多数样品经过了打磨抛光, 对其中一件未完全加工完成的样品开片痕迹进行了分析, 判断所用开片工具为硬质片状工具。 另外对其他特殊加工工艺进行探讨, 讨论了两种浅浮雕工艺的差异, 以及实心钻定位技术在掏膛工艺中的应用。 上述结果说明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的选择受玉料矿物属性和玉器器型功能的影响, 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 探讨了春秋末年中原地区治玉过程中玉料的来源、 墓主生活年代及片切割工具的变革等问题。
古代玉器 加工工艺 拉曼光谱 无损分析 硅胶覆膜 Ancient jade Processing technology Raman spectroscopy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Silicone resin molding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4): 1306
王卓 1,2苏伯民 1,2于宗仁 1,2水碧纹 1,2[ ... ]李倩 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 敦煌 736200
2 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 甘肃 敦煌 736200
3 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 浙江 金华 321000
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是中国南方壁画的典型代表, 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曾对多幅壁画进行过化学保护, 部分壁画表面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有机物涂层, 分析研究壁画保护修复材料成分对于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文物的珍贵性与不可再生性, 原位无损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未来文物分析的发展趋势, 基于便携红外光谱仪的反射红外光谱技术是对文物表面材质较为理想的无损分析手段。 利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侍王府壁画的地仗层和表面修复材料涂层进行了现场原位无损分析, 这在我国古代壁画及其保护修复材料分析中属首次。 首先测试了无涂层壁画白色背景位置反射FTIR光谱, 并与标准无机矿物光谱比对确定了壁画地仗层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生石膏。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无涂层和有涂层壁画表面的红外反射特性及地仗层化学成分对表面涂层反射FTIR光谱测试的影响, 探讨了应用Kramers-Kronig(K-K)变换处理数据的可行性, 确定了K-K变换的应用范围, 分析了壁画涂层K-K变换后反射光谱与衰减全反射(ATR)光谱的差异, 并通过显微ATR FTIR光谱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分析验证了原位反射FTIR光谱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量了涂层厚度, 证明不同厚度涂层均能得到可解析的高质量反射FTIR光谱。 最终确定侍王府壁画曾使用过聚醋酸乙烯酯、 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三甲树脂三种高分子材料进行过表面加固, 并得出壁画保存现状和修复材料及涂层厚度有较大关系。 证明了基于反射模式的FTIR光谱技术能准确有效地获取文物表面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成分信息。 该方法对表面有机涂层尤为敏感, 是壁画类文物较为理想的无损分析方法, 在壁画保护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时, 该研究弥补了我国壁画类文物表面有机物原位无损分析的不足, 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FTIR光谱 原位无损分析 反射模式 K-K变换 壁画 修复材料 FTIR spectroscopy In-situ non-invasive analysis Reflection mode K-K transform Mural painting Conservation materia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2): 356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2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3 开州博物馆,重庆 405400
余家坝遗址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原开县)渠口镇钦云村余家坝东北部,是重庆三峡库区最重要的巴人遗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该遗址被发现以后,先后进行四次发掘,出土随葬品中以青铜兵器为特色。本文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重庆开州区余家坝遗址出土10件青铜剑的腐蚀产物进行无损形貌观察和结构分析,并探索其腐蚀原因,以期为后续开展的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巴式青铜兵器腐蚀研究提供借鉴。分析结果显示,该批青铜剑的腐蚀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表面相对光滑、致密,其主要腐蚀产物为孔雀石、锡石和赤铜矿;第二类表面附着较多锈蚀,腐蚀产物种类较多,除孔雀石、锡石、赤铜矿外,还发现有磷铜矿、蓝磷铜矿、氯铜矿、水胆矾和磷氯铅矿等腐蚀物。在后续开展的保护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腐蚀产物种类采取相对应的保护修复措施。
余家坝 腐蚀产物 无损分析 铜剑 Yujiaba site corrosion products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bronze swords 
光散射学报
2019, 31(2): 18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