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激光场原子隧道电离的研究新进展

刘运全,韩猛

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超常条件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科学的主旋律之一。随着超强超短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人们可以研究单个原子的内部世界,并调控光与电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探索原子内电子的超快动力学过程。强激光诱导的原子隧道电离是众多强场物理现象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也是研究前沿的热点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综述强场原子隧道电离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部分包括隧道电离在自然坐标系(即抛物坐标系)中的非绝热隧穿理论,利用该模型能够自洽地得到电子隧穿后的坐标分布和动量分布。第二部分聚焦于电子在隧穿过程中获得的初始相位(即势垒下相位)的理论描述和实验测量。基于势垒下相位,可以揭示出电子隧穿的量子动力学信息。我们在第三部分综述了强激光场原子隧道电离过程中光电子自旋极化的研究进展。我们提出利用正交双色光场,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精确地调控光电子的自旋自由度。最后我们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前沿。

绝对重力仪的技术发展:光学干涉和原子干涉

吴书清,李天初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院量子部

[摘要]绝对重力仪是直接开展绝对重力测量的精密计量仪器。绝对重力测量是指对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值的直接测量,其在地球科学和计量科学等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历史上最早的绝对重力测量约在1590年。1590年到1960年,主要利用摆仪的摆长和自由摆周期来开展绝对重力测量。自1960年起,随着激光技术的发明,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宏观物体自由运动(自由下落或上抛)的方法开展绝对重力测量,形成了激光干涉绝对重力仪。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朱棣文教授小组首次利用冷原子团的自由运动进行绝对重力测量,实现了第一台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绝对重力仪研制的单位,本文结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绝对重力仪研制经验,综述了激光干涉绝对重力仪和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的技术发展,尤其是激光技术的发明对绝对重力仪的技术发展带来的革命性技术变革。

空分复用光纤放大器增益均衡技术研究

裴丽,李祉祺,王建帅,解宇恒,郑晶晶,李晶,宁提纲

北京交通大学光波所

[摘要]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正式商用,全球网络流量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传统单芯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的容量已接近香农极限,实现通信系统的升级扩容迫在眉睫。空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利用空间维度复用,可有效解决未来通信系统的扩容难题,而空分复用光纤放大器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器件和研究焦点之一。当多信道功率增益不均衡时,功率差将会随传输距离的增加不断累积,导致中断概率和接收端误码率升高,最终直接影响系统的传输性能,如何实现增益均衡是空分复用光纤放大器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依据目前已报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从光纤结构设计、折射率掺杂剖面优化和泵浦方式选择等多角度阐述了空分复用光纤放大器增益均衡的工作原理、特点和不足,为其优化设计和性能的提升提供解决思路与技术方案。

光电信息事件识别感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刘铁根,刘琨,戴林,江俊峰,王健,丁振扬,桑梅,胡浩丰,王双,薛超,王景彬,邓晔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

[摘要]目前涉及公共安全领域非法入侵事件的数量也随着急剧增加,迫切需要新型传感技术来侦测非法入侵事件。传统视频、光纤监测方法对事件定位精度较低,难以对复杂事件实时主动捕捉和分析;传统方法对事件行为模式识别不准确,人工监守强度大;且传统单一技术分离监测,缺乏多参量融合感知能力。针对精确定位、准确识别、多参量融合等瓶颈问题,天津大学、天地伟业公司等研究机构提出了光电信息事件识别感知关键技术,其紧密融合了视频监控和分布式光纤传感两种技术优势,通过光时域与光频域分布式扰动定位技术、干涉信号模式识别技术、超星光图像识别技术、视频捕捉分析识别技术、多参量感知融合技术、主动式偏振跟踪感知技术等,实现了重点区域内的异常事件全天候、全覆盖监控识别。本论文重点介绍光电信息事件识别感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空分复用光纤研究综述

涂佳静,李朝晖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在多媒体和数据应用程序快速扩展以及驱动骨干网带宽需求量迅速增长的网络背景下,时分、波分、偏分复用技术与多级调制方式使得大容量传输系统中单模光纤容量快速接近香农理论极限。空分复用技术(SDM)可以突破该限制,为未来光纤容量增长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讨论多芯光纤、少模/多模光纤和少模多芯光纤三种SDM技术方案来详细介绍SDM光纤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同时对三种光纤方案进行对比以表明各种方案优劣。

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张旭苹,丁哲文,洪瑞,陈晓红,梁蕾,张驰,王峰,邹宁睦,张益昕

南京大学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由于散射光相位变化对于外部扰动极其敏感,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Φ-OTDR)技术具有高动态响应、超高灵敏等特点,使得其相对于现有的其他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环境适应性与光缆布设的便捷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介绍Φ-OTDR系统的原理、结构、性能和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自由曲面成像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发展与应用

杨通,段璎哲,程德文,王涌天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

[摘要]传统球面以及非球面可供光学系统设计使用的自由度较少。自由曲面打破了旋转对称以及平移对称的几何约束,特别适用于校正非旋转对称系统的像差,同时可以减少系统中元件的数量,减小系统的体积与质量,实现传统光学系统难以实现的系统参数、结构与功能。自由曲面为光学设计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困难与挑战。概括性地总结了自由曲面成像系统设计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自由曲面的常用数学描述与自由曲面成像系统的像差理论,总结了自由曲面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对自由曲面在各类成像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概述。最后,对自由曲面成像光学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光学移频超分辨成像技术进展

郝翔,杨青,匡翠方,刘旭

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光学显微镜具有无损、样品友好、速度快等优点,一直是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受到衍射极限限制,长期以来,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最高仅能达到可见光半波长量级,逐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桎梏。荧光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利用荧光非线性效应,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填补了电子显微镜(~1nm)和普通可见光学显微镜(200-250nm)之间的空缺。然而,对于大多数样品特别是非荧光标记样品而言,利用现有技术进行超分辨成像依旧存在相当难度。我们从合成孔径成像原理出发,提出了光学移频超分辨成像方法,开辟了光学超分辨成像的新思路。光学称频超分辨成像不拘泥于荧光非线性效应的限制,兼具非荧光标记样品以及荧光标记样品的超分辨成像能力,而且因为其成像速度快、样品普适性高和光毒性低等优点,在材料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展现了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从原理和方法上详细综述移频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评述和展望。

光学自由曲面面形检测方法进展与展望

朱日宏,孙越,沈华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摘要]光学自由曲面具有强大的矫正像差和优化系统结构的能力,被誉为现代光学系统的变革性元件。但是,自由曲面面形过于复杂,其高精度检测存在巨大的难度,这限制了自由曲面面形的制造水平,其大规模应用也受到限制。目前,光学自由曲面的检测技术主要是从非球面检测技术发展而来的。回顾了近年来光学自由曲面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检测方法及其特点,并展望了自由曲面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月球激光测距中的关键物理与技术问题

饶瑞中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摘要]根据国际上公开发表利用的1969—1972年美国Apollo 11、14、15宇航员放置在月球上的三个角反射器以及1970—1971年苏联无人登月车放置的两个角反射器进行的月球激光测距的论文和技术文献,讨论了月球激光测距中的几个关键物理和技术问题,主要包括:1)角反射器阵列指向与其月面位置的精确定位;2)角反射器激光回波信号的确认;3)接收信号强度与信噪比;4)测距结果的精度;5)满月时为什么不适于测距;6)地球大气对激光测月及其精度的影响。现有技术文献对一些关键的技术细节描述尚不完备,判定接收信号来自角反射器对激光的反射缺乏直接的物理证据,现在声称的距离测量精度与激光本身特性的关系尚需进一步分析。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发展及相关技术概述

宁永强,陈泳屹,张俊,宋悦,雷宇鑫,邱橙,梁磊,贾鹏,秦莉,王立军

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激发态物理开放实验室

[摘要]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与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并称为20世纪新四大发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在工业加工、医疗美容、光纤通信、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实现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光源,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的研究前沿和学科热点。本文简述了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历史,综述了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共用技术,包括大功率芯片技术和大功率合束技术,并在最后对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单频光纤激光器研究进展

杨昌盛,岑旭,徐善辉,杨中民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单频光纤激光器在激光武器、激光雷达、空间激光通信、相干光通信、高精度光谱测量、引力波探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从1.0 μm、1.5 μm、2.0 μm三种典型工作波段进行归类,综述了单频光纤激光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涵盖了单频光纤激光产生、噪声抑制、线宽压窄、连续与脉冲单频激光放大等技术。此外,结合了本课题组在单频光纤激光器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介绍了基于单振荡器和MOPA结构单频光纤激光器近年来的进展,并展望了单频光纤激光器的未来发展方向。

飞秒激光仿生制备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白雪,陈烽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摘要]超疏水表面由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传统微纳加工方法相比,飞秒激光技术具有加工材料广,加工精度高,可控性强等优势,目前成为制备超疏水表面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的特点,总结了近些年来采用飞秒激光技术在不同材料表面构筑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相应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半导体带间级联激光器研究进展

张一,杨成奥,尚金铭,陈益航,王天放,张宇,徐应强,刘冰,牛智川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半导体带间级联量子阱是实现3~5 μm波段中红外激光器的重要前沿,其在半导体光电器件技术、气体检测、医学医疗以及自由空间光通信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半导体带间级联量子阱发光机理是以二类量子阱中的电子与空穴的带间辐射复合发光为主导,再通过电子注入区与空穴注入区形成级联放大,实现多个量子阱周期内电子与空穴的重复利用。本文综述了半导体带间级联激光器从提出能带结构、外延材料到器件制备技术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器件结构各功能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介绍了器件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技术难点的里程碑突破,详细解释了载流子再平衡、分别限制层等设计,最后展望了半导体带间级联激光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锁模光纤激光器时变动力学

曾和平,彭俊松

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锁模激光器除了可以产生稳定的超短脉冲以外,还可产生一系列重要的非平衡态动力学过程。这些快速变化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理解超快激光器和相关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也对超快激光器的稳定性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超快探测技术的发展,锁模激光器超快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介绍了锁模激光器几个典型的非平衡态动力学过程,包括锁模启动过程,孤子分子动力学,呼吸子超快激光,以及孤子、呼吸子爆炸动力学。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超快激光器中新的物理机制,也将进一步促进超快激光器、孤子及呼吸子相关理论的发展。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

赵振堂,王东,殷立新,方国平,顾强,谷鸣,冷用斌,刘波,周巧根,沈立人,张猛,邓海啸,陈家华,陈建辉,陈志豪,丁建国,方文程,冯超,谷端,胡晓,黄大章,黄毛毛,蒋志强,李宾,林国强,刘以勇,孙森,王光宏,王兴涛,王震,吴衍青,俞路阳,袁启兵,张伟,钟少鹏,夏晓彬,唐传祥,黄文会,杜应超,颜立新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摘要]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以下简称“SXFEL试验装置”)是中国第一台X射线相干光源,其输出波长小于9 nm。这台基于0.84 GeV 直线加速器、以掌握装置相关技术和实验演示种子型自由电子激光(FEL)级联与短波长回声型FEL为主要目标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2020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本文将介绍SXFEL试验装置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

基于透明陶瓷材料的激光研究进展

王飞,彭跃峰,唐定远,沈德元

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陶瓷激光器是一种以透明陶瓷材料作为增益介质的激光器。与单晶相比,透明陶瓷具有制备周期短、烧结温度低、容易制备成大尺寸、在激活离子高掺杂浓度下能保证良好的光学均匀性、可设计制备成各种复合结构等优势,近年在高功率、超短超强激光输出方面发展迅速,产生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本文回顾了陶瓷激光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总结了透明陶瓷在高功率、超短超强脉冲激光输出和特殊波长激光输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阐述了基于陶瓷制备优势的新型激光材料的发展趋势。

中国半导体照明发展综述

李晋闽,刘志强,魏同波,闫建昌,伊晓燕,王军喜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照明研发中心

[摘要]半导体照明是21世纪初兴起的产业,也是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成功产业化的第一个突破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是国际高科技领域竞争的焦点之一。目前,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功率白光LED、硅基LED和全光谱LED等核心技术同步国际,紫外LED、可见光通讯、农业光照和光医疗等创新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介绍了我国在半导体照明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非线性频率转换新原理新平台与新应用研究

陈险峰,郑远林,刘海港,刘时杰,李渊华,赵晓晖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作为最早发现的非线性光学现象之一,非线性频率转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原理到应用均已不断成熟。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中新的相位匹配原理被不断提出和实现。除此之外,随着集成光学、结构光子学及量子光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非线性频率转换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又重新焕发活力,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篇综述围绕非线性频率转换主题,突出非线性频率转换的新原理、新平台与新应用研究,并以本团队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非线性界面相位匹配新原理;结构光场非线性谐波调控;铌酸锂薄膜集成非线性光学新平台;单光子频率转换、光量子接口等新应用。

人工光学微纳结构中的连续体束缚态:原理、发展及应用

柴若衡,刘文玮,程化,田建国,陈树琪

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人工微结构可以捕获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其为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调控光场的重要平台之一。连续体束缚态在能谱上位于辐射连续区域,其是开放波动系统中与辐射连续态完全正交的本征态。连续体束缚态源于波动的相干相消,可以极大地抑制微纳光子器件的辐射损耗,为解决人工微纳结构中的光束缚提供全新思路。本文回顾连续体束缚态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连续体束缚态的理论模型在不同人工光学微纳结构中的进展与应用。连续体束缚态有望促进光通信、集成光学及高效率光场调控等领域的发展。

拓扑光学体系中合成维度方法的进展

刘辉,严志伟,肖孟,祝世宁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光子学中的合成维度是近年来微纳光学和拓扑光子学的研究热点。通常意义上,一个光学系统的物理维度受限于其空间几何维度,因此极大地制约了光学系统所支持研究的物理现象。而研究者通过引入合成维度,可以突破几何维度对物理系统维度的制约,研究高维空间的物理问题。同时,合成维度的高度可控性和选择的丰富多样性,为简化系统设计、观察高维物理现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本文介绍了光子学中合成维度的基本概念,回顾了近年来实现合成维度的各种设计方案,并初步探讨了其在基础物理研究和应用上的未来前景。

超构表面高效调控电磁波

孙树林,何琼,郝加明,肖诗逸,周磊

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

[摘要]实现自由调控电磁波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而且是通讯、能源、国防等领域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自然材料调控电磁波能力受限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人工超构材料这一新概念,实现了负折射、光学隐身等奇异的电磁效应。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超构材料仍存在结构复杂、损耗偏高、难以集成调谐等挑战。最近,本团队与国际同行一起提出了超构表面的新概念。超构表面基于电磁波在平面微结构上散射时获得的界面相位突变,充分利用人工微结构的“排列序构”这一自由度,实现了对电磁波振幅、相位、偏振及波前分布的有效调控,克服了超构材料遇到的瓶颈问题。本文主要回顾了本团队在偏振调控、波前调控及动态调控等方面开展的创新性研究。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

张浩驰,何沛航,牛凌云,张乐鹏,崔铁军

东南大学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摘要]以微带为代表的传统微波传输线缺乏对电磁模式精细操控的能力,导致传统电子信息系统在空间耦合、动态响应和性能鲁棒性等方面存在瓶颈。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具有从物理层打破上述瓶颈的能力,因此成为光学与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是一类模拟光频段表面等离激元特性、在微波和太赫兹频段精细操控表面波的新型超材料,不仅可灵活调控电磁波,而且具有与平面电路相似的构型特性,因此可作为下一代集成电路基础传输线的候选方案。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分为传输型和局域型两类,其中传输型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始于三维立体结构,后发展成超薄梳状金属条带,进而构建了以此为基础的微波电路新体系,研制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滤波器、天线、放大器和倍频器等典型的无源和有源器件,并集成为可实现亚波长间距多通道信号非视距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而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也经历了从三维立体构型到超薄构型的发展历程,并通过螺旋构型、链式构型、高阶模式、杂散模式等为其亚波长尺度调控电磁波提供了更多自由度。本文系统讨论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在微波电路中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包括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的基本概念、构型发展、无源和有源器件、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高精细度法布里-珀罗光学微腔及其在强耦合腔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应用

张天才,毋伟,杨鹏飞,李刚,张鹏飞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强耦合腔量子电动力学(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简称C-QED)系统主要研究受限空间中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该系统为深入认识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行为提供了有力工具,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交叉领域研究的重要平台。高精细度法布里-珀罗光学微腔(Fabry-Pérot Cavity, 简称F-P腔)作为强耦合C-QED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实现光与物质强耦合,探索极端条件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实现原子的精确操控以及相关过程的灵敏探测等的基础。本文简要介绍高精细度F-P光学微腔及其在强耦合C-QED研究领域的应用,包括研究背景、现状及发展动态,并就未来发展和应用做了展望。

生物医学检测中太赫兹光谱技术的算法研究

朱亦鸣,施辰君,吴旭,彭滟

太赫兹光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基于太赫兹波的非电离、非侵入性、高穿透性、高分辨率和光谱指纹特征,太赫兹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基于太赫兹光谱技术和不同的分析算法,不同研究小组实现了对混合物样品的定性、定量识别。然而,实际的生物混合物样品中通常包含水在内的不同成分,进而导致光谱的信噪比较差,导致最终的光谱分析结果误差较大。对于此类问题,降噪算法和重构算法是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些算法通过去除光谱数据中的无效信息或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来达到提高光谱信噪比的目的,最终结合分析算法实现对生物样本的高精度定性和定量识别。本文对近五年来应用于太赫兹光谱技术中的主要算法进行了归纳介绍,并总结了它们的优势和缺点。

微纳结构光纤光谱学

靳伟,鲍海泓,齐云,赵焱,赵鹏程,高寿飞,何海律

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

[摘要]微纳结构光纤光谱学是指以空芯微结构或微纳光纤为样品池,光和物质在纤芯内部或表面进行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技术。本文回顾空芯和微纳光纤导光的基本原理,介绍气体、液体样品池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综述基于光谱吸收、光热、光声、荧光、拉曼等效应的微纳结构光纤光谱学的最新进展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微纳结构光纤对光场的束缚能力强、模场能量在空气中的比例高,可实现光和物质在其中的高效、长距离相互作用。微纳结构光纤样品池的采用,可提升传统光谱学系统的性能或构建新型的光谱学系统;应用传输光纤与其他光学元器件进行柔性连接,可促进光谱学仪器和传感器的小型化和实用化。

高灵敏腔衰荡光谱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刘文清,王兴平,马国盛,刘英,赵之豪,李想,邓昊,陈兵,阚瑞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具有精度高、灵敏度高、线性动态范围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大气碳和水循环监测、人体呼气监测、深海/海洋溶解气体监测等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CRDS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程,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在痕量气体及同位素探测上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环境大气温室气体探测、青藏高原气体廓线探测和深海溶解气体及其同位素探测应用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还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展望了CRDS技术在痕量气体探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极紫外、X射线和中子薄膜光学元件与系统

王占山,黄秋实,张众,伊圣振,李文斌,沈正祥,齐润泽,余俊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极紫外、X射线和中子光学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高精度的观测手段,但这些手段的实现需要大量高性能薄膜光学元件和系统的支撑。由于短波长和材料光学常数的限制,短波光学元件的结构、性能和制作技术明显区别于长波光学元件。近二十年来,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建立了以短波反射镜为基底的精密加工检测平台,发展了超薄薄膜界面生长调控方法和大尺寸薄膜镀制技术,提出了高效率/高分辨率多层膜微纳结构的衍射理论和制备方法,初步阐明了短波辐照损伤的物理机制,形成了短波薄膜和晶体聚焦成像系统的高精度全流程研制技术,并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内和国际短波光子大科学装置中。本文简要介绍本课题组在上述短波元件和系统领域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