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忆科学春天里的故事

——致敬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及前辈


    

余重秀 北京邮电大学

    

1980年12月12日,中国光学学会颜色光学专业委员会成立,青岛海洋大学的束越新教授担任专委会主任。

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其成长与发展历经35载,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现已成为一支200多人的专业队伍。这是一个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集体,是一个在学术研究和应用开发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集体,是一个人才辈出、成果累累的集体,是一个令国内外同行交口称赞、爱戴的集体,更是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的先锋。每当想起我们共同经历的精彩往事时,都会感到兴奋、激动、自豪!在庆祝中国光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以自己的点滴回忆,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们汇报,向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及前辈们致敬! 


一、 全息与光信息处理研究的兴起与专委会诞生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拉开了全息研究旳序幕。勇于探索的前辈们满怀热忱、迎难而上,在缺少实验材料、设备,没有足够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开启了全息与光信息处理研究。记得当时没有防振台,就用木板、铁板和泡沫搭建;没有实验夹具,就自己当钳工、车工制作;为了成功拍摄全息图,都是在夜深人静时加班加点做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再实验,经常通宵达旦。当制成一张成功的全息图时,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表。1973年春在天津举办的激光技术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国内自制的全息照片。与会者第一次看到逼真、生动的立体全息图,感到格外新奇、兴奋!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打开了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走进全息和光信息处理的研究行列,大家意气风发,撸起袖子加油干,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中科院物理所、苏州大学、上海科协、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分别邀请了发明白光全息的E. N. Leith和S. A. Benton,著名的光学专家J. W. Goodman,美国森林湖大学教授张宗汉,白光信息处理专家杨振寰及日本专家等来中国讲学。不少高校为学生们新开设全息学、信息光学等课程,使更多学者和年轻人对全息、光信息处理产生了极大兴趣和追求。

自1980年起,北京光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等多次联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利用暑假时间,连续八年开办全息讲习和实验班、光学信息处理讲习班等。参加这项工作的单位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航天部207所、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北京照相机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学习班集中进行理论学习,分组开展实验技能培训,不同小组在几个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轮流做实验。当时,学员们很辛苦,一天的实验课在北京至少要跑两个以上的实验点!通过八年多的不懈努力,一支学术专业的人才队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为日后发展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事业奠定了人才基础。十多年前我到外地出差,常常遇到全息同行提起我给他们讲光信息处理课、教他们做全息实验的情景。由于当时学员众多且上课时间短,我已记不清了,但看到他们在各自单位已成为信息光学领域的中坚力量,真是高兴啊!

1980年前后,国内外的学术活动日益增多。徐大雄、杨葭荪老师等在参加1980年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的国际激光会议时,萌生了组建学术专业团体的想法。在1981年青岛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光信息处理学术会议上(图1),徐大雄老师与参会的母国光、章志鸣、张以谟、杜玲老师等谈及组建学术团体的想法。随后,金国藩、凌德洪、徐敏、于美文、王仕璠、宋菲君老师等在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等召开的学术会议期间也纷纷表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组建专业学术组织的意愿。

1983年,法国的全息摄影展在北京展览馆展出,让国人大开眼界。法国外交官员误以为我国对全息一无所知,很是趾高气扬。这种蔑视引起了我们国家特别是科技界的反感,同行们纷纷要求组织我们自己的全息摄影展览。于是在中国光学学会的支持和领导下,徐大雄教授(时任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康立民老师等组织全国相关高校、研究所开始筹办展览会。在同行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下,经过大家的精心筹划和努力,全国全息技术第一次学术报告会(图2)暨中国首届全息摄影展览会于1984年10月12-14日在北京成功召开。徐大雄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参会代表达128人,宣读了29篇论文,并由王仕璠教授负责编辑、出版了全息方向的第一本学术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于美文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全息术的进展》的特邀报告;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的几位教授出席会议并作特邀报告。首届全息摄影展览会应全息同仁和社会民众的要求,在京展出一个多月,参与举办该展览会的前辈们付出了太多辛劳!展览会展出了多幅生动、精美的全息图,包括令人震撼的大景深蒸汽机全息图(原长沙铁道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熊秉衡团队制作,图片大小为4.5平方米,景深8.2米——大大超过了当时贝尔实验室实现的1.2米景深),高衍射效率、大面积明胶全息图(北京邮电大学徐大雄团队制作),头骨微小形变干涉计量全息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王仕璠团队制作),空间滤波器和连续可调分束器(北京工业大学徐敏团队制作),金质工艺品反射全息图(北京师范大学张光勇团队制作),五彩斑斓的大吊灯彩虹全息图(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制作)等。中央十多位领导(包括邓小平同志的秘书)和王大珩院士先后参观了展览会,北京电视台对这些活动进行及时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次学术活动的内容广、水平高,是我们全息与光信息处理研究成果的首次大检阅、大交流。会议期间还做了一件重要事情——成立了由徐大雄、熊秉衡、邱大庸、赵霖、冯郁芬、张幼文、谭玉山等18位老师组成的全国全息技术联络组,并确定徐大雄教授任组长,金国藩教授、于美文教授为顾问,该举措为专委会的成立做了组织准备。

当时组建专业组织的呼声越来越高,徐大雄教授与热心的同行们集中大家的意愿和建议,着手策划组建工作,正式向中国光学学会提交了申请报告。王大珩院士十分支持,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1985年8月,在苏州大学召开了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全国各地(除西藏外)同行约120人前来参会,完成了大家 “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心愿。会上确定了专委会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组织原则等,选举了金国藩教授担任第一届主任,凌德洪教授和徐大雄教授担任副主任;确定了今后专委会需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产生新一届成员,以便广泛发挥大家的组织领导作用。同时,还确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承办单位需在上年学术会议上提出申请,经全体委员讨论批准后承办会议。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专委会一直坚持以上原则进行选举、换届并举办每年的学术年会(图3)。为便于专委会向同行们提供信息、促进交流及服务,徐大雄教授提议创办了内部刊物《全息通讯》并任总编,指定周静老师和我为秘书。总编亲自调研撰稿、编辑排版,带领秘书每年出版4期(为1卷),坚持十几年,共出版了60余期。该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学术会议消息、全息与光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发展动向、国际快讯、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等。在信息不畅的当时,刊物深受大家的欢迎,一旦未按时收到此刊,还有不少人打长途电话来索取,可见这个刊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力。直到新千年网络广泛应用和普及后《全息通讯》才停刊。


二、 蓬勃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和影响力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老前辈就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活跃在国际全息技术和光信息处理的多个研讨会、展览会上。徐大雄教授当时作为中国光学学会外事副秘书长,多次与美国光学学会、美国SPIE和欧洲光子协会等进行交流协商,争取在中国举办全息与应用国际会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光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下,专委会同仁们同心协力,积极筹办,于1986年7月2-4日在北京科学会堂成功召开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lography Applications。参会者约300人,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会议内容涉及全息基础研究及其技术应用等。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王大珩院士任大会主席,来自美国、西德、挪威、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全息专家在大会上作了特邀报告,王大珩、王之江、徐大雄等联名作了题为Holography in China的特邀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全息、光信息处理的应用研究成果。作特邀报告的还有来自清华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博物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会议设置了多个分会场,宣读论文140篇。会议期间还在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全息精品展览会,展示了来自7个国家的30余件展品,这些作品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其中中国展示的全息图更是博人眼球,如Palace Lantern,Micrometer and Gears彩色明胶全息图(北京邮电大学徐大雄团队制作),However and Dragon Boat白光再现“龙舟仕女”(中科院计算所赵霖团队制作),Microcomputer,Golden Horse(北京理工大学于美文团队制作),God of Longevity反射全息图(首都师范大学张光勇团队制作)等,特别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赞赏,他们对中国的全息技术水平及应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这次盛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可谓八十年代在学术界掀起的改革开放的浪花。

1996年8月26-28日,全息与光信息处理国际会议在南京成功举办(图4),此次大会由中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委员会和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发起并由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承办。王大珩院士任名誉主席,母国光院士、金国藩院士任大会主席,徐大雄教授任节目委员会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 A. Beton教授、森林湖大学张宗汉教授和瑞典、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知名教授均作了精彩的特邀报告,国内著名专家金国藩院士、母国光院士、徐大雄教授等亦作了特邀报告。会议同期举办了全息艺术品、全息产品及相关仪器设备的展览会。苏州大学还为此次大会制作了会徽——“Peking Opera Mask + Global + Holographic Platform”真彩色白光全息图,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赏和高度评价。

2009年7月13-17日,第八届国际显示全息会议在深圳召开(图5),这是国际全息制造商协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徐大雄教授时任该协会的中国顾问,正是他的建议和努力,才争取到在中国召开此会的机会。国际著名光学专家J. W. Goodman先生应邀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张宗汉教授出席并担任大会主席,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专家等应邀在大会上作特邀报告,有百余名国内外全息领域的学者、专家和艺术家出席会议,带来了他们的全息显示新作品。国外的全息精品令中国同行们大开眼界,深刻地感受到全息艺术品的魅力,也更加明确了全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

专委会还组织、参加中国光学学会每届年会及每届亚太光电子会议的“全息、衍射光学”分会,参与协办的国际会议有OSA Digital Holography & 3-D Imaging (DHI3D2015),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olography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IWH2018),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Optics and Photonics (CIOP2019) 等。专委会组织同仁们走出国门,参加学术会议。1991年9月徐大雄、杜玲、郁道银等24位委员参加了在苏联伏龙芝(比什凯克)召开的中苏全息国际会议;2003年徐大雄、王金成、张向苏等国内全息专家参加了在英国南威尔士召开的国际全息显示研讨会(ISDH 2003)。

三十多年来,专委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为我国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想起每次会议的各个环节,从发起、主题构架、组织国内外专家参会、邀请报告人和评审论文,到会议程序执行、论文出版甚至参会者食宿安排等,每一项工作都渗透了专委会和同仁们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


三、 加强成果转化,促进中国全息产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全息与光信息处理研究进入高潮,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应用研究,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界均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应用研究成果。专委会审时度势,运用这个平台,采用凝聚力量、互通资源、推荐人才等措施,积极将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促进中国的全息产业化(图6)。一时间,全息产品的开发公司或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当时在专委会登记的全息企业就有90余家。典型代表有:苏州大学激光研究室江苏全息技术研究开发联合公司、青岛琦美图像有限公司、武汉华工图像公司、深圳反光材料厂、北京三友激光图像公司、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13所、广东佛山太阳包装有限公司、四川银河激光制品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激光全息防伪中心、太原世纪全息公司等。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全息产品,以全息商标促销或防伪的商品(如名烟、名酒等)数不胜数:人民币全息防伪技术(中钞特种防伪科技有限公司张静芳等人提供),身份证、各种信用卡证及大型文体活动门票上出现的全息防伪标识,旅游景点售卖的全息三维艺术纪念品,国内外第一张(1987年)兔年首日封全息邮折(北京邮电大学付子平制作);还有用于科学研究、工业国防领域的全息存储、全息光学元件、无损检测、全息头盔等;后来还将全息防伪企业拓展到国外,为吉尔吉斯斯坦的总统选举制作选票等。全息产品的应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令人振奋。这些全息企业当时就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至今,有些公司已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如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公司),有的建立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成熟、领先的技术和设备推向国内外市场,驰骋在现代信息光学、微纳光学等研究与应用的前沿。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1986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激光全息高技术企业——青岛琦美图像有限公司的创建。徐大雄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全息及应用方面获得一批国家级、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后,便寻找成果推广的途径。经过一番调研,找到青岛市政府并得到了支持,确定将全息技术引入黄岛开发区,但要求必须是中外合资企业。徐大雄教授找到加拿大的全息制造企业家克拉克先生,与他协商投资办企业。克拉克先生到黄岛考察,看到一片荒地,连食用水都没有,更谈不上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大失所望,要打退堂鼓。徐大雄教授鼓励他说,如果企业办起来,他就是第二个白求恩。最后克拉克先生被说服并同意投资,办起了全国第一家合资全息企业。当时的全息新星,厦门大学刘守老师受邀担任总工程师,并招聘了一批有志于全息事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他们奋力拼搏,在一年半时间内筹集了资金,引进了基本设备;拿出我国第一批激光防伪产品,如海南岛身份证防伪,食用盐、三九胃泰和太阳牌锅巴等防伪商标;刘守总工程师研制的防伪全息图还获得了国际全息制造商协会颁发的1993年世界唯一的“最佳防伪全息图”荣誉。之后,一批批模压全息、防伪标识和全息包装纸等应用成果不断推广上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0年前后,百余家大大小小的全息企业在全国遍地开花,全息产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青岛琦美图像有限公司的建立与发展开启了改革、开放、合作的先河,是推动中国全息技术产业化的排头兵!

专委会成立几十年来,其足迹遍及全国(除西藏外),召开了33次国内学术会议和3次大型国际会议,举办了多次全息展览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培训班、全息沙龙、高峰论坛等,并协同中国防伪协会开展全息防伪工作。专委会在这些学术活动中,一直坚持学术交流与发展,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气氛;坚持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需求;积极参加中国科协每年举办的科普活动(20世纪80年代全息摄影巡回展在吕梁地区、昆明、南宁等地巡展多年,康立民、付怀平老师等同仁为普及、宣传全息做出贡献),向科技馆提供全息照片,拍摄全息宣传及全息防伪宣传片;培养、推荐优秀专业人才,成为交流信息、切磋技术、探讨发展方向、结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家热爱这个集体,积极参加、支持专委会的工作,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在一起探索学术研究、相互支撑,联合申请项目、协同发展,推动着中国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同仁们共同筑梦、逐梦、圆梦,为国为民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和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专委会越办越好!衷心祝愿同仁们与时俱进、再创辉煌!衷心祝愿我们的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事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