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1,*陈婧 1,2于得洋 1武晔虹 1,2[ ... ]蔡晓红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研究了高流强电子束(1~10 μA)在单根锥形SiO2毛细管中的导向效应, 测量了出射电子的角分布, 分析了入射能量对电子传输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出射电子呈高斯分布且时间稳定性好, 随着入射能量增加, 电子在毛细管中的传输效率降低, 传输效率与入射能量呈负指数关系。实验结果与导向效应模型符合得很好。
电子束 锥形毛细管 导向效应 角分布 传输效率 electron beam tapered capillary guiding effect angular distribution transmitted fraction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4): 106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3 D K俄罗斯新西伯利亚,Budker核物理研究所,630090 D K
内靶装置是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HIRFL-CSR)实验环的一个重要的插入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嵌入在重离子储存环中的内靶装置,它位于HIRFL-CSR实验环的一个直线段.团簇内靶具有传统外靶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如高亮度、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等.这些优点可使我们在内靶实验平台上进行一些高 精度的物理实验.为满足不同物理实验的需求,内靶可以有两种工作模式:非极化靶运行模式和极化靶运行模式,用于为实验环内的物理实验提供厚度为1011~1013 atoms/cm2的非极化靶和极化靶.团簇靶是属于非极化靶运行模式,它采用超声喷气和冷凝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团簇粒子束,并在碰撞靶室中与环内束流相碰撞,未反应的团簇束被收集级抽走.团簇内靶可以?峁┌忻芏仍嘉?×1013 atoms/cm2的Ne、Ar、Kr、Xe和N2、CH4等团簇束.目前已完成了团簇靶的现场安装和准直,并进行了真空达标、喷嘴冷却和稳定性等首批测试实验.本文主要介绍团簇靶的工作原理和首批测试实验结果.
重离子冷却储存环 内靶 团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6, 23(1):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兰州730000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测量了氧离子与氖和氯原子碰撞过程中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通过比较发现测量结果与文献结果的趋势一致,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
离子 原子碰撞 转移电离 单电子俘获 Ion-atom collision Transfer ionization Single electron capture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4, 21(3): 36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用双中心原子轨道紧耦合方法计算了C4+-He以及O6+-He碰撞的单俘获总截面,入射离子的能量范围为10~100keV/amu,所得计算结果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与实验值很好符合。对满壳层入射离子,研究了单俘获截面随入射离子电荷态的变化,并讨论了原子轨道展开波函数数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双中心原子轨道紧耦合 单俘获总截面 模型势 Two-centre atomic orbital Single electron capture cross section Model potential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4, 21(4): 589
作者单位
摘要
1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代物理系,甘肃,兰州,730000
2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利用2~8MeV的Naq+、Clq+(q=2,3,4,5)轰击氦原子,对碰撞的直接多重电离过程进行研究.实验采用反冲离子-散射离子飞行时间符合技术,通过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区分不同价态反冲离子;利用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技术区分不同电荷态散射离子;结合CAMAC-PC多参数获取系统得到一定价态散射离子所对应的反冲离子电荷态分布谱;经分析该谱得到直接多重电离截面与直接单电离截面之比R21.讨论了R21随入射离子速度和电荷态的变化关系.
离子-原子碰撞 直接电离 截面比 Ion atom collision Direct ionization Cross section ratios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3, 20(2): 13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兰州,730000
报道Arq++Ne(q=8, 9, 11, 12)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Ar碰撞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在修正分子库仑过垒模型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了合理的解释.
离子原子碰撞 电荷交换 截面 多电子激发态 Ion atom collision Charge exchange Cross sections Multiply excited states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3, 20(3): 29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