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兰州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 730000
2 兰州大学 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兰州 730000
采用二维位置灵敏的微通道板探测器对能量为1500 eV的低能电子束穿过孔径为400 nm、未经照射过的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孔膜后的全角分布以及时间演化进行了测量,同时采用自制的积分式能谱测量装置测量了穿透电子的能量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充电阶段,当入射电子束束流较弱时,透射电子强度随充电时间逐渐上升;充电过程中,透射电子的角分布宽度由小变大,但是角分布中心基本不随膜的倾角移动。对出射电子达到平衡态时的电子能谱的测量表明,穿透电子的能量保持着入射时的能量。对于理解电子在绝缘体微孔中的传输给出了新的实验证据,给出了可能形成“导向效应”的微孔内部电场的条件。
低能电子 导向效应 沉积电荷 微纳结构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 low energy electrons orientation effect deposition charge micro-nano structure 2D 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2): 026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3 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兰州 730000
4 咸阳师范学院物理系,咸阳 712000
报道了利用光谱技术研究高电荷态Ar17+离子入射金属Be、 Al、 Ni 、Mo、Au靶表面产生的X射线谱.实验结果发现Ar17+离子与固体表面作用发射的Ar Kα-X射线形状与靶材料没有明显的关系,随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加,Kα-X射线强度减小.
高电荷态离子 固体表面 X射线发射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6, 23(5): 787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0
3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西安,710049
4 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兰州,730000
建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320KV-ECR离子源表面物理实验终端,阐述了该实验终端的关键技术参数,描述了即将开展的高电荷态离子与表面相互作用的物理研究工作及其研究意义.
高电荷态离子 表面物理 可见光 X射线 离子溅射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6, 23(z1): 17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兰州大学,兰州,730000
3 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北京,102413
4 咸阳师范学院,咸阳,712000
本文报道低能高电荷Ar12+、Ar13+ 、Ar14+离子与金属Mo表面作用过程中Mo原子受激发射X射线和X射线强度随入射能量变化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低速高电荷离子与金属表面原子相互作用可有效地激发靶原子或靶离子内壳层电子而发射X射线.
高电荷态离子 金属表面 X射线 Highly charged ion Mometallic surface X-ray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5, 22(3): 410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兰州730000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测量了氧离子与氖和氯原子碰撞过程中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通过比较发现测量结果与文献结果的趋势一致,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
离子 原子碰撞 转移电离 单电子俘获 Ion-atom collision Transfer ionization Single electron capture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4, 21(3): 36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代物理系,甘肃,兰州,730000
2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利用2~8MeV的Naq+、Clq+(q=2,3,4,5)轰击氦原子,对碰撞的直接多重电离过程进行研究.实验采用反冲离子-散射离子飞行时间符合技术,通过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区分不同价态反冲离子;利用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技术区分不同电荷态散射离子;结合CAMAC-PC多参数获取系统得到一定价态散射离子所对应的反冲离子电荷态分布谱;经分析该谱得到直接多重电离截面与直接单电离截面之比R21.讨论了R21随入射离子速度和电荷态的变化关系.
离子-原子碰撞 直接电离 截面比 Ion atom collision Direct ionization Cross section ratios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3, 20(2): 13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兰州,730000
报道Arq++Ne(q=8, 9, 11, 12)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Ar碰撞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在修正分子库仑过垒模型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了合理的解释.
离子原子碰撞 电荷交换 截面 多电子激发态 Ion atom collision Charge exchange Cross sections Multiply excited states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3, 20(3): 29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