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为实现物体表面轮廓高精度三维测量,提出一种视场、物距、测量范围均较大的远心光路测量系统。介绍了系统组成及光三角测量原理,论述了投影与成像双光路均与被测表面法线呈45 °夹角的光路搭建方式可降低较大深度测量范围对成像物镜景深的要求;建立系统深度标定理论模型,获得CCD单位像素深度理论值为0.554 4 μm;计算出放大倍率、数值孔径等光路参数并完成光路搭建;通过实验对所搭建测量系统的分辨力、测量范围、光条最小宽度及其边缘质量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投影条纹最长2 mm,最小线宽可达8.96 μm,条纹边缘清晰平滑。系统成像畸变小,可实现1.62 μm的光学分辨率及0.54 μm的深度像素分辨率,工作距离65 mm,深度测量范围不低于140 μm,具有良好的测量性能。
高分辨率测量 微线结构光 系统设计 性能分析 high-resolution measurement thin-line structured light system design performance analysis 
应用光学
2023, 44(5): 1073
作者单位
摘要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144
针对地表水中Ⅰ-Ⅴ类水域、 地下水、 工业废水对氨氮及化学需氧量准确快速联合测定的需求, 融合光谱分析法中的连续光谱法与顺序注射技术(SIA), 基于地表水国家检测标准, 以氨态氮(NH3-N)、 化学需氧量(COD)原位水质参数为检测对象, 设计了一种小型微量原位水质NH3-N、 COD高效快速检测仪。 该系统主要依据自主设计的基于紫外灯照射消解与加热密闭消解方法同时进行的消解池结构以及基于光谱扫描设计的的检测池结构, 达到快速消解稳定检测的目的。 同时系统基于分光光度法优化了检测流程, 测定开始COD消解的同时, 待检测池中的NH3-N指数显色后的配位化合物进行光谱扫描测定, 消解后, 进行COD的测定, 整个检测过程相比国标检测法缩短至少60 min, 可以实现25min内自动完成NH3-N及COD的测定, 大大节约时间成本。 绘制经光谱扫描显色反应后配位化合物的吸光度与连续波长曲线可得: NH3-N、 COD分别于690和445 nm处具有明显吸收峰, 经读取峰的吸光度值, 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NH3-N、 COD回归建模, 拟合回归方程并计算相关系数, 绘制相应参数的吸光度-浓度工作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 在0~2 mg·L-1浓度范围内, NH3-N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0.998 7, 且浓度与吸光度成正相关。 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为1.36%~1.68%, 加标回收率为97%~102%; 在0~50 mg·L-1浓度范围内, COD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0.997 8, 浓度与吸光度呈负相关。 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为2.14%~2.48%, 加标回收率为97.6%~102.95%。 系统的测定结果准确、 直线性与稳定性良好,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基于SIA与连续光谱法联合测定NH3-N、 COD的方法研究, 为拓宽光谱法在水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 提高检测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氨态氮 化学需氧量 连续光谱法 顺序注射技术 NH3-N COD Continuous spectrum Sequential injection techniqu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1): 254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65
微光遥感成像技术是用微光像增强CCD(ICCD)弥补现有CCD成像器件不足的遥感成像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宽光谱响应、低噪声、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和智能电子控制。该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拓展各类航天器的有效工作照度条件和时段范围,从白昼10 5~10 2 lx(10:00-16:00,6 h有效遥感),扩展为白昼/晨曦/黄昏/月光条件下的10 5~10 -1 lx(06:00-18:00,12 h有效遥感),使遥感器材能在更宽的时段内从事观察、报告、预警地面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并为满足必要的地理、地质和测绘等需求提供实时信息。简要评述微光遥感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关键技术、性能测试、总体评价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发动态和成果。
遥感 电荷耦合器件 像增强器 像增强电荷耦合器件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8, 55(2): 020009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北京 100044
2 航天科技集团上海803所光纤中心,上海 200233
平行排列3×3单模光纤耦合器在光开关、光缓存器、光谐振腔、光滤波器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应用,偏振态的演化和波长特性是耦合器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利用模耦合理论对平行排列3×3单模光纤耦合器的输出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光纤引线对耦合器的输出偏振态演化起主要作用,而耦合区的影响则比较小;通过理论推导模耦合系数,分析了耦合器的分光比随波长的变化关系,得出了输出分光比比较稳定的耦合器所需要的合适芯间距(对于我们研制的为12.5 μm).并采用可移动火焰实际研制出了具有长耦合区的平行排列3×3单模光纤耦合器,测试表明输入光波长在1.500~1.575 μm范围内变化时,耦合器的输出分光比变化不大,理论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光纤通信技术 平行排列3×3单模光纤 耦合器 耦合系数 
中国激光
2004, 31(3): 323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