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31
2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5
为实现稻种品质的快速鉴定,以稻种最重要的品质参数之一——发芽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视觉词袋(BoVW)模型的方法进行稻种发芽率的分级评价。挑选Y 两优302、两优108 和内5 优8015 三个品种的杂交水稻种子各100 粒,在温度40 ℃、相对湿度100%条件下对三种稻种分别老化处理0、1、2、3、4 d,得到5 个活力梯度的稻种。采集300 粒稻种的高光谱图像,随机分为训练集(200 份)和测试集(100 份)。图像采集完毕后,进行稻种发芽实验,第14 天时计算发芽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选取特征波长,利用密集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提取稻种图像局部特征,再根据K-means 算法聚类生成视觉词典。利用以径向基(RBF)核为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建立稻种发芽率分级预测模型,判别精度为95.65%。结果表明,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视觉词袋模型进行水稻发芽率的快速、无损预测是可行的。
图像处理 高光谱成像 视觉词袋 稻种 发芽率 支持向量机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6, 53(1): 01100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31
2 远程测控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6
3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5
针对稻种发芽率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等无损检测方法受稻种自然颜色及含水量影响大的问题,通过连续偏振光谱结合嵌入型灰色神经网络(IGNN)的方法建立稻种发芽率预测模型。对检测连续偏振光谱运用经典模式分解(EMD)和小波包变换进行去噪处理,根据去噪效果选择EMD 去噪。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去噪后的连续偏振光谱特征,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和IGNN 分别构建稻种发芽率预测模型,建模结果显示10 min 检测时间点IGNN 预测模型精度最高,预测集相关系数RP=0.985,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为0.771。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连续偏振光谱技术结合嵌入型灰色神经网络的方法实现稻种发芽率快速无损检测是可行的且精度较高。
光谱学 连续偏振光谱技术 灰色神经网络 稻种 发芽率 
光学学报
2015, 35(12): 1230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31
2 远程测控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6
3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5
针对种子发芽率检测常用方法操作复杂、周期长、受种子休眠期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光谱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糙米发芽率快速检测方法。在温度为45 ℃、湿度为90%的条件下,对稻种进行高温高湿人工老化,老化时间为0、24、48、72、96、120、144、168 h;人工去壳处理后,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将160 份糙米样品的光谱分为校正集(120 份)和预测集(40 份);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NV)、一阶导数(FD)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波长,分析不同建模方法和不同贡献率的特征波长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688、1146、1346、1366、1396、1686 nm对应的光谱作为输入,通过GRNN 建立的模型最优,其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与标准偏差(SEC)分别为0.9743、1.9161,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与标准偏差(SEP)分别为0.9505、2.3423。研究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糙米发芽率进行检测是可行的,能够从稻种生理学特性的角度揭示不同发芽率稻种的光谱差异,且所建模型在水稻发芽率预测方面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便携式水稻发芽率光谱仪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光谱学 近红外光谱 糙米 发芽率 预处理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5, 52(11): 113005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31
2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5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发芽率是评定水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南粳46 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预测剥壳后的稻种(以下简称糙米)发芽率。在400~1000 nm 波长范围内,采集960 粒饱满、无霉变糙米的高光谱图像,提取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光谱曲线,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特征波长,再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和广义回归网络(GRNN)4 种建模方法分别对糙米5 个区域特征波长的光谱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并加以比较。4 种建模方法对糙米A 区域(含胚芽)的平均预测效果最好( Rp=0.970),其中,GRNN 模型对该区域预测精度最高( Rp =0.982, fRMSEP =0.978)。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并结合PCA和GRNN 检测糙米发芽率是可行的。
光谱学 高光谱成像 主成分分析 广义回归网络 发芽率 糙米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5, 52(11): 113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31
2 远程测控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6
3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5
基于老化不同时间的稻种的生理学和物理学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和灰色神经网络的稻种发芽率红外热预测模型,实现稻种发芽率的快速、无损检测,解决传统发芽实验法实验周期长、操作复杂等问题。从不同发芽率稻种的胚芽部位提取144组数据,通过多尺度小波变换,分析逼近信号和细节信号,得出第3层细节信号(d3) 贡献最大。以第3层细节信号作为模型的输入,随机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校正集96组,预测集48组。分析和比较老化不同时间的稻种的红外热差异,通过偏最小二乘算法(PLS)、BP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和灰色神经网络(GNN),建立稻种发芽率红外热预测模型。结果表明,GNN建立的稻种发芽率模型预测效果最优,其中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标准偏差(SEC)分别为0.9619、2.5013,预测集相关系数(RP)和标准偏差(SEP)分别为0.9554、2.4172,相关性达到较高水平且误差较小。研究表明采用小波分解和灰色神经网络建立稻种发芽率红外热预测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测量 红外热 灰色神经网络 无损检测 稻种发芽率 多尺度小波变换 
光学学报
2015, 35(10): 1012001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